|
通史 》 中國人史綱 》
二 五氏
柏楊 Bai Yang
經過三皇的努力,世界已有長足的進步,但人們的生活仍很睏難。最初衹會爬到樹上摘吃果實,後來從摘食階段進步到漁獵階段(他們不能不進步,因為樹上的果實會被摘完,而鼕天又沒有果實),但對於捉到的魚蝦和小動物,也衹能生吞活剝,跟野獸沒有分別。大傢本都住在山洞裏,後來人多洞少,實在擠不下而終於被擠出山洞的人,衹好嚮平原發展。平原無法抵禦突然而來的野獸和風雨的襲擊,而且包括山洞裏的人在內,大傢又都無法抵禦因寒冷和生食所引起的疾病,結果引起大量死亡。
偉大的各種神祗人物,應運而生。就在三皇之後,出現下列五氏,可惜我們無法知道他們出現的時代是第幾紀和什麽紀。
一有巢氏
二燧人氏
三伏羲氏
四女媧氏
五神農氏
“氏”的原始意義也是神祗,不過神性比“皇”似乎更少,可把他們列入第三個等級。
最先出現的有巢氏,教導人民不要住在地面上。他在樹上用樹枝樹葉建造出簡陋的篷蓋,作為示範,這就是原始的房屋了,至少可以躲避野獸和洪水。人們都學習他,並且在建築的技能上一天天進步,後來即令把它移到地面,也有同樣的效能。
其次出現的是燧人氏,他把天上最大的一個秘密泄漏給人類,那就是“火”。火無所不在,但沒有人知道如何才能得到它。燧人氏教人從木頭裏把它鑽出來。人類有了火,就跟其他所有的動物,永遠分道揚鑣。其他動物始終不會用火,而人們卻因之改吃熟的東西,生活方式呈現劃時代的突破。
伏羲氏是第三位出現的神祗,他似乎比他前面的兩位老前輩還要法力無邊。他教人如何用火烹飪,從此人們享受到香噴噴的飲食,這是藝術的萌芽;他又進一步製作八卦,八卦是中國最早的計數文字,後來被星象傢用來占卜;又設立官員,管理人民,官員身上都畫着一條竜,表示他們的高貴身份;又發明樂器;又教導男女固定他們的配偶;又製定夫婦制度,必須經過結婚儀式纔可以生孩子,以使下一代得到父母很好的教養;又製造漁網,教導水濱的居民們捕魚;又教導人們挖掘陷階,捕捉活的動物,訓練它們作為傢畜,又教導人們種植桑樹養蠶,抽絲紡織。
可是,使這個由盤古辛苦締造,由玉皇大帝天老爺主宰的世界,免於被毀滅,而迄今仍然存在,我們必需感謝第四位神祗女媧氏。她是一位美麗的女神,身材象蛇一樣的苗條,以致有些神話學家堅稱她根本就是蛇身。當時有兩位英雄人物:共工氏和祝融氏,在不周山(神話中的仙山)决鬥——我們無法確定是不是為了爭奪她的愛情。結果共工氏失敗,他憤怒地發狂,用他的頭猛烈地撞嚮不周山,一聲可怕的響亮之後,不周山被從中撞斷。不周山是天和地之間的主要支柱,支柱折斷,天庭立刻裂開一條巨縫。大地失去平衡,嚮東南急劇傾斜。一霎時狂風暴雨,日月無光,人類奔走呼號,眼看着就要像碎石子一樣地滾落到地極的黑暗深淵裏去了。女媧氏不忍心這個浩劫,她采取山上的五色石頭燒煉,煉好之後,用它把天上的裂縫補祝現在天際那些燦爛耀眼的紅霞,就是女媧氏補上去的那些五色巨石。她又殺死一隻倒黴的神龜,用它的四衹腳,當作四衹支柱,重把大地支起。因天裂而漏下來的大水,女媧氏用蘆草燒灰,把它吸幹,這就是中原地區——華北大平原的成因,它們正是由蘆草灰鋪成,所以平坦而又肥沃。
當人類不再擔心天塌地陷時,卻又被另外兩件事苦惱:一是不知道什麽東西可以吃和什麽東西不可以吃,一是對疾病不知道該如何治療。於是第五位神祗神農氏出現,他採集各種花草果實,一一的放到口中咀嚼並一一吃下,藉以確定它們的性質功能。這種胡亂的什麽東西都往肚子裏塞的結果,即令他是一位神靈,有時候一天之內也會中毒七十餘次。幸而他異於普通人類,總算沒有被毒死。最後他終於分別出那些可以吃和那些不可以吃,以及那些可以作為藥物。他撰寫了一本巨書,定名《本草》,在這部人類最早的著作上,他詳細記載各種藥物的性能。此書一直流傳到二十世紀,是中國醫學上最崇高最權威的經典。神農氏把一些可作為食用的若幹植物,分別定名為“小麥”、“稻米”、“高粱”、“玉蜀黍”等,教人種植;又教人把若幹性情馴順的野獸,豢養到傢裏,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狗”、“馬”、“牛”、“豬”的始祖。中國農業社會,在這位偉大的神祗領導下完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 | 第一章歷史舞臺 | 一 空中·馬上 | 二 河流·湖泊 | 三 山 | 四 沙漠·萬裏長城 | 五 城市 | 六 地理區域 | 七 演員 | 第二章神話時代 | 一 開天闢地 | 二 五氏 | 三 東西方世界 | 第三章 傳說時代 | 一 黃帝王朝 | 二 姬軒轅 | 三 伊祁放勳與姚重華 | 四 東西方世界 | 第四章 半信史時代 | 一 紀元前二十三世紀 | 二 紀元前二十二世紀 | 三 紀元前二十一世紀 | 四 紀元前十九世紀 | 五 紀元前十八世紀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