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珂案:此經方位與海外北經方位似相反實相同,見海外北經捲首註。
1、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①而東嚮立②。一曰龜山。
① 郭璞雲:“柸或作棓,字同。”郝懿行雲:“柸即棓字之異文。說文(六)雲:‘棓,梲也。’玉篇雲:‘棓與棒同,步項切。’太平御覽三百五十七捲引服虔風俗通文曰:‘大杖曰棓。’”珂案:柸,宋本、毛扆本、藏經本、項絪本均作杯,字之訛也。
② 珂案:此節及下節當移在海內西經“開明南有樹鳥”節之次,海內南經“匈奴”節與海內西經“貳負之臣曰危”節當移於此,說已見前。昆侖山為羿嚮西王母請不死藥之地,而有關羿之神話中,又有逢蒙殺羿,及羿死於桃棓等神話。孟子離婁下篇雲:“逢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愈已,於是殺羿。”淮南子詮言篇雲:“羿死於桃棓。”許慎註:“棓,大杖,以桃木為之,以擊殺羿,由是以來鬼畏桃也。”則此“操柸(棓)而東嚮立”於昆侖附近蛇巫山上之人,其伺羿而欲殺之之逢蒙乎?不可知矣。
2、西王母①梯幾而戴勝杖②,其南有三青鳥③,為西王母取食④。在昆侖虛北。
① 珂案:有關西王母神話之記敘,見於此經者凡三,最先為西次三經:“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稍後為此經。再後為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三處所記,以此經為最簡,然既着“戴勝”(下“杖”字衍,說見後),則其形貌固未易也。
② 郭璞雲:“梯謂馮也。”郝懿行雲:“如淳註漢書司馬相如大人賦引此經無杖字。”珂案:無杖字是也,御覽捲七一0引此經亦無杖字,西次三經與大荒西經亦俱止作“戴勝”,杖字實衍。
③ 珂案:西次三經云:“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裏。”大荒西經云:“有西王母之山(原作西有王母之山,從王念孫、郝懿行校改),有三青鳥,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名少鵹,一名曰青鳥。”從其居地及其形貌可以想見:此三青鳥者,非宛轉依人之小鳥,乃多力善飛之猛禽也。
④ 郭璞雲:“又有三足鳥主給使。”珂案:郭註三足鳥,宋本、藏經本作三足烏。史記司馬相如大人賦雲:“亦幸有三足烏為之(西王母)使。”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河圖括地象亦云:“有三足神烏,為西王母取食。”則作三足烏是也。
3、有人曰大行伯,把戈①。其東有犬封國②。貳負之屍③在大行伯東。
① 珂案:今本風俗通義捲八引禮傳云:“共工之子曰修,好遠遊,舟車所至,足跡所達,靡不窮覽,故祀以為祖神。”此把戈而位居西北之大行伯,其共工好遠遊之子修乎?
② 郭璞雲:“昔盤瓠殺戎王,高辛以美女妻之,不可以訓,乃浮之會稽東海(宋本、毛扆本作東南海——珂)中,得三百裏地封之,生男為狗,女為美人,是為狗封之國(宋本、藏經本國作民——珂)也。”珂案:傳亦為郭璞所作之玄中記(已佚,古小說鈎沉有輯錄)亦述此故事,文字大體相同,惟“戎王”作“犬戎”,三百裏作三千裏。此一神話之詳細記錄,乃見於稍後於郭璞之幹寶搜神記。其後後漢書南蠻傳亦載之,文字與搜神記無大差異。有註云:“已上並見風俗通。”風俗通漢末應劭撰,知此一神話漢代已有流傳矣。三國魚豢魏略(已佚,從後漢書李賢註引)雲:“高辛氏有老婦,居王室,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瓠中,覆之以盤,俄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此盤(盤)瓠一名之來源也。搜神記所敘盤瓠故事首段即本此。又有漢魏叢書八捲本搜神記,文體與近年敦煌所發現句道興搜神記頗相近,其中多條竟至文字與故事大體相同,可見二書原出民間。清王謨跋此,雲“有唐時州名”,則為唐人撰造更無可疑。其敘盤瓠神話,則雲:“昔高辛氏時,有房王作亂,憂國危亡,帝乃召募天下有得房氏首者,賜金千斤,分賞美女。群臣見房氏兵強馬壯,難以獲之。辛帝有犬字曰盤瓠,其毛五色,常隨帝出入。其日忽失此犬,經三日以上,不知所在,帝甚怪之。其犬走投房王。房王見之大悅,謂左右曰:‘辛氏其喪乎!犬猶棄主投吾,吾必興也。’房氏乃大張宴會,為犬作樂。其夜房氏飲酒而臥,盤瓠咬王首而還。辛見犬銜房首,大悅,厚與肉糜飼之,竟不食。經一日,帝呼,犬亦不起。帝曰:‘如何不食,呼又不來,莫是恨朕不賞乎?今當依召募賞汝物,得否?’盤瓠聞帝此言,即起跳躍,帝乃封盤瓠為會稽侯(原註:一作桂林侯),美女五人,會稽郡(原註:一作桂林郡)一千戶。後生三男六女。其男當生之時,雖似人形,猶有犬尾。其後子孫昌盛,號為犬戎之國。”此雖較後之記敘,然因傳自民間,實更接近此一神話本貌。文中所敘封盤瓠為會稽侯、生男而有“犬尾”、“其後子孫昌盛,號為犬戎之國”等,與郭註均甚相合。以較二十捲本搜神記及後漢書南蠻傳所敘,樸質與塗飾殆一目暸然矣。盤瓠神話至今猶傳於我國西南苗、瑤、侗、畬等少數民族中,本為某一民族起源之推原神話,迨神話演進,乃成為天地開闢之推原神話。三國吳徐整三五歷紀(已佚,從藝文類聚捲一引)雲:“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繹史(清馬驌撰)捲一引同一作者之五運歷年記雲:“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裏,肌膚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盤古,即盤瓠之音轉。盤瓠為某一民族之始祖神,盤古則宇宙之開創者矣。而此盤古,不久以前猶為苗瑤等族所崇奉,謂之“盤王”。劉錫蕃嶺表紀蠻謂“盤古為一般瑤族所虔祀,稱之為盤王。瑤人以為人之生死壽夭貧賤,皆盤王主之,天旱禱盤王,舁王遊田間。”苗族亦有“盤王書”,類乎舊約創世紀,傳唱於民間,雲:“記起盤王先記起,盤王記起造犁耙,造得犁耙也未使,屋背大塘𠔌曬芽。記起盤王先記起,盤王記起種苎□,種得苎□兒孫績,兒孫世代績羅花。記起盤王先記起,盤王記起造高機,造得高機織細布,布面有條楊柳絲。……”(見說文月刊第一捲第十、十一期合刊常任俠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象研究)可見彼在苗瑤人民中之信仰。犬封國之始祖盤瓠,竟逐漸演變而為開天闢地及種種文物創造發明者之人類共同始祖盤古,則殆非神話傳述者之始料所及矣。
③ 珂案:海內西經云:“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係之山上木。”帝之處罰似僅及危,未及貳負。此言“貳負之屍”,山海經所謂“屍”者,大都遭殺戮以後之景象,則並貳負亦受刑矣。
4、犬封國曰犬戎國①,狀如犬②。有一女子,方跪進柸食③。有文馬④,縞身⑤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⑥,乘之壽千歲⑦。
① 珂案:封、戎音近,故犬封國得稱犬戎國。又“犬封國”者,蓋以犬立功受封而得國,即郭註所謂“狗封國”也。伊尹四方令雲:“正西昆侖狗國。”淮南子墬形篇雲:“狗國在其(建木)東。”則狗國之傳說實起源於西北然後始漸於東南也。
② 郭璞雲:“黃帝之後卞明生白犬二頭,自相牝牡,遂為此國,言狗國也。”珂案:郭註本大荒北經。大荒北經云:“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竜,苗竜生融吾,融吾生弄(郭璞註。一作卞)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白犬自相牝牡而傳國,是又此一神話之異聞也,故郭註乃附及之。大荒北經又云:“有犬戎國。有神(史記周本紀集解引此作人),人面獸身,名曰犬戎。”此“人面獸身、名曰犬戎”之“神(人)”,其最初傳說之盤瓠乎?
③ 郭璞雲:“與酒食也。”郝懿行雲:“藝文類聚七十三捲引此經柸上有玉字,明藏本柸作杯,註酒字作狗。”珂案:宋本柸亦作杯,作杯是也。古杯字作杯,柸或杯之訛也。
④ 珂案:說文十雲:“馬赤鬣縞身,目若黃金,名曰(文鳥),吉皇之乘,周文王時犬戎獻之。”
⑤ 郭璞雲:“色白如縞。”
⑥ 郭璞雲:“一作良。”珂案:文選東京賦李善註引此經正作吉良。
⑦ 郭璞雲:“周書曰:‘犬戎文馬,赤鬣白身,目若黃金,名曰吉黃之乘。’(案今周書王會篇作古黃之乘,字之訛也——珂)六韜曰:‘文身朱鬣,眼若黃金,項若雞尾,名曰雞斯之乘。’大傳(尚書大傳)曰:‘駁身朱鬣雞目。’山海經亦有吉黃之乘,壽千歲者(按今山海經無此名,疑本在經中,今逸——珂)。惟名有不同,說有小錯,其實一物耳,今博舉之以廣異聞也。”珂案:犬戎文馬,奇肱國亦有之,已見海外西經。繹史捲十九引六韜雲:“商王拘周伯昌於羑裏,太公與散宜生以金千鎰求天下珍物以免君之罪。於是得犬戎氏文馬,駁身朱鬣,目若黃金,名雞斯之乘,以獻商王。”即有關文馬神話之最早而又最完整之記錄也。前乎此者,淮南子道應篇與史記周本紀亦記有之。道應篇雲:“散宜生以千金求雞斯之乘以獻紂。”周本紀雲:“閎夭之徒求驪戎之文馬獻之紂。”均此一神話之概略也。犬戎文馬,能解文王羑裏之囚,其在秦漢之際,為衆所豔稱可知矣。吉量、吉良、吉黃、吉皇、雞斯之乘、騰黃、吉光(文選東京賦李善註引瑞應圖雲:“騰黃神馬,一名吉光”),均此文馬之異名,其實一也。
5、鬼國①在貳負之屍北,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貳負神在其東,為物人面蛇身②。
① 珂案:即一目國,已見海外北經。大荒北經亦云:“有人一目,當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即此國也。伊尹四方令雲:“正西鬼親。”魏志東夷傳云:“女王國北有鬼國。”則傳說中此國之所在非一也。
② 珂案:為貳負神所殺之窫窳,亦人面蛇身,蓋均古天神之狀也。
6、蜪犬①如犬,青②,食人從首始。
① 郭璞雲:“音陶。或作蚼,音鈎。”珂案:說文十三雲:“北方有蚼犬,食人。”即此。
② 王念孫雲:“御覽獸部十六(捲九0四)作如犬而青,類聚獸部四(捲九十四)作如犬青色。”
7、窮奇狀如虎,有翼①,食人從首始,所食被發,在蜪犬北。一曰從足②。
① 郭璞雲:“毛如蝟。”孫星衍雲:“毛如蝟三字亦疑是經文。”珂案:西次四經云:“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犬臯)狗,是食人。”即郭註所本,不必如孫所說也。左傳文公十八年雲:“少皞氏有不才子,天下之民謂之窮奇。”古神話實當謂少皞生窮奇也。神異經西北荒經云:“西北有獸焉,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鬥,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亦食諸禽獸也。”似即本此經為說。註引別本雲:“窮奇似牛而狸尾,尾長曳地,其聲似狗,狗頭人形,鈎爪鋸牙。逢忠信之人,嚙而食之;逢姦邪則擒禽獸而伺之。”似又本西次四經為說。而後漢書禮儀志所記大儺逐疫“追惡兇”之十二神中,有“窮奇騰根共食蠱”,則窮奇者,亦或於人有益,不盡為惡也。故郭氏圖贊亦云:“窮奇之獸,厥形甚醜;馳逐妖邪,莫不奔走;是以一名,號曰神狗。”高誘註淮南子墬形篇“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則徑以窮奇為“天神”,當是古有成說也。
② 珂案:“從首”或“從足”者,均圖象不同而異其說也。
8、帝堯臺、帝嚳臺、帝丹朱臺、帝舜臺,各二臺,臺四方,在昆侖東北①。
① 郭璞雲:“此蓋天子巡狩所經過,夷狄慕聖人恩德,輒共為築立臺觀,以標顯其遺跡也。一本雲:所殺相柳,地腥鱢,不可種五穀,以為衆帝之臺。”珂案:郭註“夷狄慕聖人恩德”雲雲,乃其以正統歷史眼光釋神話之臆說,實無足取。此“昆侖東北”帝堯、帝嚳、帝丹朱、帝舜之臺,實海外北經(亦見大荒北經)所記“昆侖之北”“衆帝之臺”,乃禹殺相柳(大荒北經作相繇)所築臺以厭妖邪者也,堯、嚳、丹朱、舜等即所謂“衆帝”,註中引“一本雲”是也。
9、大蜂其狀如螽①。朱蛾其狀如蛾②。
① 郝懿行雲:“蜂有極桀大者,僅曰如螽,似不足方之。疑螽即為蜂字之訛,與下句詞義相比。古文蜂作□,與螽字形近,故訛耳。”珂案:王念孫亦校螽作□。
② 郭璞雲:“蛾,蚍蜉也。楚詞雲:‘玄蜂如壺,赤蛾如象。’謂此也。”珂案:郭引楚辭見招魂篇,雲:“赤蟻若象,玄蜂若壺些。”蟻,蟻本字,即蛾。
10、蟜①,其為人虎文,脛有綮②。在窮奇東。一曰,狀如人。昆侖虛北所有③。
① 郭璞雲:“蟜音橋。”郝懿行雲:“說文(十三)雲:‘蟜,蟲也。’非此。廣韻‘蟜’字註引此經云:‘野人身有獸文。’與今本小異。”
② 郭璞雲:“言腳有膊腸也。”郝懿行雲:“膊當為(月端)。說文(
四)雲:‘(月端),腓腸也;腓,脛(月端)也。’已見海外北經無綮國。”
③ 郭璞雲:“此同上物事也。”郝懿行雲:“郭意此已上物事皆昆侖虛北所有也。明藏本同作目。”珂案:宋本、毛扆校本同亦作目。目疑原作□,古以字,始誤為目,再誤為同。
11、闒非①,人面而獸身,青色。
① 郭璞雲:“闒音榻。”郝懿行雲:“伊尹四方令雲:‘正西闒耳。’疑即此。非、耳形相近。”
12、據比①之屍,其為人折頸被發,無一手②。
① 郭璞雲:“一云掾比。”郝懿行雲:“掾比,一本作掾北。”珂案:淮南子墬形篇雲:“諸比,涼風之所生也。”高誘註:“諸比,天神也。”疑即據比、掾比(北)。諸、據、掾一聲之轉。
② 珂案:蓋亦神國起訌,戰鬥不勝,慘遭殺戮之象。
13、環狗,其為人獸首人身。一曰蝟狀如狗,黃色①。
① 珂案:觀其形狀,蓋亦犬戎,狗封之類。
14、□①,其為物人身黑首從目②。
① 郭璞雲:“□即魅也。”郝懿行雲:“魑魅漢碑作(衣離)□,(後漢書)禮儀志雲:‘雄伯食魅。’玉篇雲:‘□即鬼魅也。’本此。”
② 郝懿行雲:“楚詞大招雲:‘豕首從目,被發鬤衹。’疑即此。”
15、戎①,其為人人首三角②。
① 郝懿行雲:“周書史記篇雲:‘昔有林氏召離戎之君而朝之。’或單呼為戎,又與林氏國相比,疑是也。”珂案:史記篇雲:“昔有林氏召離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禮,留而弗視,離戎逃而去之,林氏誅之,天下叛林氏。”孔晁註:“林氏,諸侯。天下見其遇戎不以禮,遂叛林氏,林氏孤危也。”
② 郝懿行雲:“戎,廣韻作(人戎),雲:‘(人戎),人身三角也。’首作身,與今本異。”
16、林氏國①有珍獸,大若虎,五采畢具②,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裏③。
① 郝懿行雲:“周書史記篇雲:‘昔有林氏召離戎之君而朝之。’又云:‘林氏與上衡氏爭權,俱身死國亡。’即此國也。”珂案:史記篇“爭權”下尚有“林氏再戰而勝,上衡氏偽義弗剋”二語。
② 郝懿行雲:“毛詩傳云:‘騶虞白虎黑文,不食生物。’與此異。”
③ 郭璞雲:“六韜雲:‘紂囚文王,閎夭之徒詣林氏國求得此獸獻之,紂大悅(宋本、藏經本、毛扆本作說——珂),乃釋之。’周書曰:‘夾林(今周書王會篇作央林,蓋字形之訛也——珂)酋耳,酋耳若虎,尾參於身,食虎豹。’大傳謂之侄獸(今尚書大傳作怪獸——珂)。吾宜作虞也。”珂案:騶吾(虞)神話,亦文王脫羑裏神話之一細節也。尚書大傳云:“散宜生之於陵氏取怪獸,大不闢虎狼閑,尾倍其身,名曰虞。”是此騶虞也。淮南子道應篇雲:“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騶虞、雞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貝百朋、玄豹黃羆、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獻於紂。”首列騶虞,其貴可知矣。
17、昆侖虛南所,有泛林方三百裏①。
① 畢沅雲:“淮南子墬形訓有樊桐,雲在昆侖閶闔之中。廣雅雲:‘昆侖虛有板桐。’水經註(河水)雲:‘昆侖之山,下曰樊桐,一名板桐。’案泛、樊、板聲相近,林、桐字相似,當即一也。”珂案:畢說近是。則所謂樊桐或板桐之山,蓋亦以“林木泛濫布衍”(海外南經郭璞註)而得名,其義則泛林也。
18、從極之淵①深三百仞,維冰夷恆都焉②。冰夷人面③,乘兩竜④。一曰忠極之淵⑤。
① 珂案:文選江賦李善註引此經作“從極之川”。
② 郭璞雲:“冰夷,馮夷也。淮南雲:‘馮夷得道,以潛大川。’即河伯也。穆天子傳所謂‘河伯無夷’者,竹書作馮夷,字或作冰也。”珂案:經文“恆都”,藏經本作“潛都”。郭註引淮南子齊俗篇文,實出莊子大宗師。大宗師雲:“馮夷得之,以遊大川。”釋文引司馬彪雲:“清泠傳曰:‘馮夷華陰潼鄉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為河伯。’”後漢書張衡傳註引竜魚河圖則雲:“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楚辭九歌洪興祖補註引抱樸子釋鬼篇(今本無)復雲:“馮夷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等等,是皆後起之說,未免蕪雜不倫。河伯蓋古黃河水神,穆天子傳捲一所謂“陽紆之山,河伯無夷之所都居”者是也。水經註洛水引竹書紀年雲:“洛伯用與河伯馮夷鬥。”馮夷與用蓋即河洛之神也。殷墟卜辭屢有“□於河”(殷墟書契前編:一三二□五)、“祊於河”(鐵雲藏龜:九六□四)等記敘,知河伯神話之淵源亦已古矣。莊子人間世雲:“牛之白額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適河,釋文引司馬彪雲:“謂瀋人於河祭也。”則在戰國之世奉祀河伯之風仍有增未已。至楚辭九歌,乃有河伯專章之敘寫,其中“與女遊”、“送美人”等語,要無非表現人神戀愛之情況(見聞一多九歌古劇懸解)。則河伯者,固亦浪蕩風流之神:此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傳“河伯娶婦”傳說之所由起也。楚辭天問雲:“帝降夷羿、革孽夏民,鬍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嬪?”羿“妻雒嬪”事,古說隱淪,茫昧不可知矣。而“射河伯”,則有王逸註云:“河伯化為白竜,遊於水旁,羿見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訴天帝,曰:‘為我殺羿。’天帝曰:‘爾何故得見射?’河伯曰:‘我時化為白竜出遊。’天帝曰:‘使汝深守神靈,羿何從得犯汝?今為蟲獸,當為人所射,固其宜也,羿何罪歟?’”高誘註淮南子(泛論篇)乃徑雲:“河伯溺殺人,羿射其左目。”河伯蓋為民害,羿射其不道也。而博物志異聞雲:“淡臺子羽渡河,賫千金之璧於河。河伯欲之,至陽侯波起,兩鮫夾船。子羽左摻璧,右操劍,擊鮫皆死。既渡,三投璧於河,河伯躍而歸之,子羽毀而去。”河伯性行之卑劣,於此尤可見一斑。其在古代神話中為反面形象人物,蓋無疑問矣。
③ 珂案:關於河伯形狀,屍子輯本捲下云:“禹理水,觀於河,見白麵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於淵中。”繹史捲十一引博物志於述此故事後更為之釋雲:“蓋河伯也。”韓非子內儲說上略雲:“齊人有謂齊王曰:‘河伯,大神也,臣請使王遇之。’乃為壇場大水之上。有閑,大魚動,因曰:‘此河伯。’”可見河伯之形,實當是人面魚身。酉陽雜俎諾臯記上雲:“河伯人面,乘兩竜。又曰人面魚身。”“人面,乘兩竜”,今所見山海經是也,“又曰人面魚身”,蓋更參古說而為之補充使成全貌也。
④ 郭璞雲:“畫四面各乘靈車,駕二竜。”郝懿行雲:“郭註靈蓋雲,字之訛也。水經註(河水)引括地圖雲:‘馮夷恆乘雲車,駕二竜。’是靈當為雲。太平御覽六十一捲引此註正作雲,可證。”珂案:郝說是也,王念孫校同。
⑤ 郝懿行雲:“水經註(河水)引此經作中極,中、忠古字通。”
19、陽污之山,河出其中;凌門之山,河出其中①。
① 郭璞雲:“皆河之枝源所出之處也。”郝懿行雲:“陽污即陽紆,聲相近。穆天子傳(捲一)雲:‘至於陽紆之山,河伯無夷之所都居。’水經註(河水)雲:‘河水又出於陽紆、陵門之山,而註於馮逸之山。’蓋即引此經之文。陵門即凌門也。或云即竜門,凌、竜亦聲相轉也。藝文類聚八捲引此經正作陽紆、陵門,與水經註合。陽紆、陵門其地皆當在秦,故淮南子云:‘昔禹治洪水,具禱陽紆。’高誘註云:‘陽紆,秦藪。’是也。水經註反以高誘為非,謬矣。”珂案:郝引水經註“馮逸之山”,當即“馮夷之山”,是以河伯之名而名山矣。
20、王子夜①之屍,兩手、兩股、②、首、齒③,皆斷異處④。
① 珂案:日本小川琢治穆天子傳地名考謂“夜”即“亥”之形訛,疑是。若果如此,則此節亦王亥故事之片段,即大荒東經郭璞註引古本竹書紀年所謂“殷王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王亥慘遭殺戮以後之景象也。詳該經“王亥”節。
② 郝懿行雲:“當為匈。”珂案:匈,古、胸字,海外南經結匈國正作“匈”。
③ 珂案:江紹原殷王亥慘死及後君王恆上甲微復仇之傳說(見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北平華北日報副刊“中國古占卜術研究”)謂齒字與首字形近而衍,亦足供參考。如此,則王亥慘遭殺戮,係屍分為八,合於“亥有二首六身”(首二、胸二、兩手、兩股)(左傳襄公三十年)之古代民間傳說。郭璞圖贊雲:“子夜之屍,體分成七。”則所見本已衍齒字也。
④ 郭璞雲:“此蓋形解而神連,貌乖而氣合;合不為密,離不為疏。”珂案:郭釋已近玄說,殊乖神話之旨。
21、舜妻登比氏①生宵明、燭光②,處河大澤③,二女之靈能照此所方百裏④。一曰登北氏。
① 珂案:屍子(孫星衍輯本)捲下云:“(堯)妻之(舜)以媓,媵之以娥。”此二妃皆堯女,所謂娥皇、女英(見列女傳有虞二妃)者是也。禮記檀弓上雲:“舜葬蒼梧,蓋三妃未之從也。”鄭玄註:“舜有三妃。”則除上所說二妃而外,另一蓋即此登比氏也。羅泌路史(後紀十一)亦以三妃為娥肓(娥皇)、女瑩(女英)、癸比(登比),是也。
② 郭璞雲:“即二女字也,以能光照,因名雲。”
③ 郭璞雲:“澤,河邊溢漫處。”
④ 郭璞雲:“言二女神光所燭及者方百裏。”珂案:海內西經:“大澤方百裏,群鳥所生及所解。”即此大澤。該節及已下二節亦應移於此節之前,始與方位大致相符,說已見前。淮南子墬形篇雲:“宵明燭光在河洲,所照方千裏。”說本此。而百字作千,或所見本異也。中次十二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是在九江之間,出入必以飄風暴雨。”此“帝之二女”,乃堯之二女即娥皇、女英也。楚辭九歌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即詠其事也。然其情景乃與“處河大澤”之舜二女宵明、燭光相類,或均同一傳說之分化與?羅泌路史(後紀十一)因雲:“宵明燭光,處河大澤,靈照百裏,是為湘之神。”以之混同於湘水堯二女神話中,正無足異。
22、蓋國①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②。
① 郝懿行雲:“(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云:‘東沃沮在高句麗蓋馬大山之東。’後漢書東夷傳同。李賢註云:‘蓋馬,縣名,屬玄菟郡。’今案蓋馬疑本蓋國地。”珂案:此節及以下九節均應移海內東經“巨燕在東北陬”之後,說已見海內南經“匈奴”節註。
② 郭璞雲:“倭國在帶方東大海內,以女為主(宋本、藏經本作王——珂),其俗露紒,衣服無針功,以丹朱塗身,不妒忌,一男子數十婦也。”珂案:郭說本三國志魏志東夷傳。
23、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①。
① 郭璞雲:“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列亦水名也,今在帶方,帶方有列口縣。”郝懿行雲:“(漢書)地理志雲:‘樂浪郡朝鮮又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粘蟬入海。’又云:‘含資帶水,西至帶方入海。’又帶方列口並屬樂浪郡。晉書地理志列口屬帶方郡。”
24、列姑射在海河州中①。
① 郭璞雲:“山名也。山有神人。河州在海中,河水所經者。莊子所謂藐姑射之山也。”珂案:東次二經云:“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裏,流沙百裏,曰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石。又南三百裏,曰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即此,所謂“列”姑射也。此節與東次二經所寫情景相合,確當移海內東經始妥。莊子逍遙遊雲:“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竜,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𠔌熟。”釋文引簡文(梁簡文帝)雲:“藐,遠也。”則藐姑射之山即姑射之山亦即列姑射(山)也。列子黃帝篇雲:“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雲雲,正是其地也。至於莊子又云:“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者,釋文雲:“汾水出太原,今莊生寓言也。”謂不必信以為真也。郝疏乃以列子列姑射山屬此,以莊子藐姑射山屬東次二經姑射山,謂二者“非一地也”,未免泥求,未能貫通。
25、射姑國①在海中,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②。
① 珂案:宋本、藏經本、吳寬抄本、吳任臣本、畢沅校本並作“姑射國”,作“姑射國”是也。
② 郝懿行雲:“山環西南,海據東北也。”
26、大蟹在海中①。
① 郭璞雲:“蓋千裏之蟹也。”珂案:大荒東經云:“女醜有大蟹。”郭註云:“廣千裏也。”即此大蟹也。周書王會篇雲:“海陽大蟹。”孔晁註云:“海水之陽,一蟹盈車。”此大蟹之見於先秦古籍者也。玄中記(古小說鈎沉輯)雲:“天下之大物,北海之蟹,舉一螯能加於山,身故在水中。”御覽捲九四二引嶺南異物志雲:“嘗有行海得洲渚,林木甚茂。乃維舟登岸,爨於水傍。半炊而林沒於水。遽斬其纜,乃得去。詳視之,大蟹也。”則傳說演變,愈出而愈奇也。
27、陵魚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①。
① 珂案:海外西經云:“竜魚陵居在其(沃野)北。”即此魚也。說詳該節註。楚辭天問雲:“鯪魚何所?”劉逵註吳都賦引作“陵魚曷止”即人魚也。竜、陵聲轉,陵、人音近。山海經記有産人魚之處多所:西山經之竹山、北次三經之竜侯山、中次三經之熊耳山、中次六經之傅山、陽華山、中次十一經之朝歌山、葴山,均雲“多人魚”。即南山經青丘山之赤□,中次七經少室山之□魚,亦均人魚之屬也。然此人魚,乃動物之人魚,非神話之人魚也。水經註伊水雲:“廣志曰:‘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馬遷謂之人魚。故其着史記曰:‘始皇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徐廣曰:‘人魚似□而四足,即鯢魚也。’”謂此。神話之人魚,此經所記近似矣,而未若搜神記所記之鮫人。搜神記捲十二雲:“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博物志、述異記並記之而文小異。而御覽捲八0三引博物志(今本無)雲:“鮫人從水出,寓人傢,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為尤奇異。後世人魚之傳說,則見於太平廣記捲四六四引洽聞記:“海人魚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皆為美麗女子,皮肉白如玉,發如馬尾,長五六尺。”天中記捲十二引徂異記亦云:“侍製查道奉使高麗,晚泊一山,望見沙中有一婦人,紅裳雙□,髻鬟微亂,肘有紅鬣。水工曰:‘某在海上,未省此何物?’查曰:‘此人魚也。’”其形貌姿態已與近世北歐童話傢筆下人魚相近矣。郝懿行雲:“初學記三十捲引此經云:‘鯪魚背腹皆有刺,如三角菱。’北堂書鈔一百三十七捲亦引此經,而云‘鯪鯉吞舟’。疑此皆郭註誤引作經文,今本並脫去之也。”是矣;而獰猛之狀則異也。
28、大□居海中①。
① 郭璞雲:“□即魴也;音鞭。”珂案:爾雅釋魚雲:“魴,魾。”郭璞註云:“江東呼魴魚為□。”說文十一云:“□,□。”故郭此註云“□即魴”也。
29、明組邑居海中①。
① 郭璞雲:“音祖。”郝懿行雲:“明組邑蓋海中聚落之名,今未詳。或說(吳任臣說——珂)以爾雅(釋草)雲‘組似組,東海有之。’恐非。”
30、蓬萊山在海中①。
① 郭璞雲:“上有仙人宮室,皆以金玉為之,鳥獸盡白,望之如雲,在渤海中也。”珂案:史記封禪書云:“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雲雲,是郭所本也。列子湯問篇五神山神話亦有蓬萊,已見海外東經“大人國”節註。御覽捲三八引此經作“蓬萊山,海中之神山,非有道者不至。”當是檃括經文並郭註而言,非經文也。
31、大人之市在海中①。
① 珂案:大荒東經云:“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𠔌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臂(臂原作耳,據王念孫、畢沅、郝懿行諸傢校改)。”即此。楊慎、郝懿行等鹹釋以登州海市蜃樓之幻象,雲:“今登州海中州島上,春夏之交,恆見城郭市□,人物往來,有飛仙邀遊,俄頃變幻,土人謂之海市。疑即此。”雲雲,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