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类 》 傳習錄 》
門人漺丸川錄
王陽明 Wang Yangming
「201」正德乙亥,九川初見先生於竜江。先生與甘泉先生論“格物”之說。甘泉持舊說。先生日;“是求之於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為外,是自小其心也。”九川甚喜舊說之是。先生又論“盡心”一章,九川一聞卻遂無疑。後傢居,復以“格物”遺質。先生答雲:“但能賈地用功,入當自釋。”山閑方自錄《大學》舊本讀之,覺朱子“格物”之說非是: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為物,物字未明。巳卯歸自京師,再見先生於洪都。先生兵務倥傯,乘隙講授,首問:“近年用功何如?”九川曰:“近年體驗得‘明明德’功夫衹是‘誠意’。自‘明明德於天下’,步步推入根源,到‘誠意’上再去不得,如何以前又有‘格緻’工夫?後又體驗,覺得意之誠撝必先知覺乃可,以顔子‘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為證,豁然若無疑:卻又多了‘格物’工夫。又思來吾心之靈何有不知意之善惡?衹是物欲蔽了:須格去物欲,始能如顔子未嘗不知耳。又自疑功夫顛倒,與‘誠意’不成片段。後問希顔。希顔曰:‘先生謂挌物緻知是誠意功夫,極好。’九川曰:如何是誠意功夫?二希顔令再思體看。九川終不悟,請問。”先生曰:“惜哉!此可一言而悟,惟瀎所舉顔子事便是了。衹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與身、心、意、知是一件?”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指意之靈明處謂之知,指意之涉着處謂之物,衹是一件。意未有懸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誠意,則隨意所在某事而挌之,去其人欲而歸於理,則良知之在此事者,無蔽而得緻矣。此便是誠意的功夫。”九川乃釋然破數年之疑。又問:“甘泉近亦信用《大學》古本,謂‘格物’猶言‘造道’,又謂窮如窮其巢穴之窮,以身至之也,故格物亦衹是隨處醴認天理:似與先生之說漸同。”先生曰:“甘泉用功,所以轉得來。當時與說“親民”字不須改,他亦不信今論‘格物”亦近但不須換物字作理字,衹還他一物字便是。”後有人問九川曰:“今何不疑物字?”曰:《中庸》曰:‘不誠無物。’程子曰:‘物來順應’又如‘物各付物氣胸中無物’之類皆古人常用字也。”他日先生亦云然。
「202」九川問:“近年因厭泛濫之學,每要靜坐,求屏息念慮,非惟不能,愈覺擾擾,如何?”先生曰:“念如何可息?衹是要正。”曰:“當自有無念時否?”先生曰:“實無無念時。”曰:“如此卻如何言靜?”曰:“靜未嘗不動,動未嘗不靜。戌謹恐懼即是念,何分動靜。”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而主靜?’”曰:“無欲故靜,是“靜亦定,動亦定’的定字,主其本體也;戒懼之念,是活潑潑地,此是天機不息處,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體之念郥是私念。”
「203」又問:“用功收心時,有聲、色在前,如常聞、見,恐不是專一。”曰:“如何欲不聞、見?除是槁木死灰,耳聾、目盲則可。衹是雖聞、見而不流去便是。”曰:“昔有人靜坐,其子隔壁讀書,不知其勤惰。程子稱其甚敬。何如?”曰:“伊川恐亦是譏地。”
「204」又問:“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歛;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內外,打不作一片。”先生曰:“此‘格物’之說未透。心何嘗有內外?即如惟僣今在此講論,又豈有一心在內照管?這聽講說時專敬,即是那靜坐時心。功夫一貫,何須更起念頭?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衹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歛,而實放溺也。”後在洪都,復與於中國裳論內外之說,渠皆云物自有內外,但要內外並着功夫,不可有閑耳,以篔先生。曰:“功夫不離本體,本體原無內外:衹為後來做功夫的分了內外,先其本體了,如今正要講明功夫不要有內外,乃是本體功夫:”是日俱有省。
「205」又問:“陸子之學何加?”先生曰;“濂溪、明道之後,還是象山:衹是粗些。”九川曰:“看他論學,篇篇說出骨髓,句句似針膏肓,卻不見他粗。”先生曰:“然尥心上用過功夫,與揣摹依仿、求之文義自不同,但細看有粗扈。用功久,當見之。”
「206」庚辰往虔州再見先生,問:“近來功夫雖若稍知頭惱,然難尋個穩當快樂扈。”先生曰:“爾卻去心上尋個天理,此正所謂理障。此閑有個訣竅。”曰:“請問如何?”曰:“衹是緻知。”曰:“如何緻知。”曰:“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傢底準則。爾意念着扈,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地一些不得。爾衹不要欺他,實實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惡便去,他這裏何等穩當快樂;此便是‘格物’的真訣,‘緻知’的實功。若不靠着這些真饑,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體貼出來如此分明,初猶疑衹依尥恐有不足,精細看,無些小欠闕。”
「207」在虔與於中謙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個聖人,衹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顧於中曰:“爾胸中原是聖人。”於中起不敢當。先生曰:“此是爾自傢有的,如何要推?”於中又曰:“不敢。”先生曰:“衆人皆有之,況在於中,卻何故謙起來?謙亦不得;”於中乃笑受。又論“良知在人,隨你如何不能泯滅,雖盜賊亦自知不當為盜,喚尥怍娀,地還忸怩;”於中曰:“衹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內,自不會失,如雲自蔽日,口何嘗矢了;”先生曰:“於中如此聰明,地人見不及此。”
「208」先生曰:“這些子看得透徹,隨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偽,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臺不得的便非,如佛傢說‘心印’相似,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
「209」先生曰:“人若知章良心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裏一覺,都自消融;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
「210」崇一曰:“先生‘緻知’之旨發盡精縊,看來這裏再去不得。”先生曰:“何言之易也上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覺不同,此難口說。”
「211」先生問:“九川於‘緻知’之說體驗如何?”九川曰:“自覺不同:往時操持常不得個恰好處,此乃是恰好處。”先生曰:“可知是體來與聽講不同。我初與講時,知爾衹是忽易,未有滋味;衹這個要妙再體到深處,日見不同,是無窮盡的。”又曰:“此‘緻知’二字,真是個千古聖傳之秘,見到一逼裏,‘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212」九川問曰:“伊川說到體用一原、顯微無間處,門人已說是泄天穖:先生‘緻知’之說,莫亦泄天撥太甚否?”先生曰:“聖人已指以示人,衹為後人揜匿,我發明耳,何故說泄?此是人人自有的,覺來甚不打緊一般,然與不用實功人說,亦甚輕忽,可惜彼此無益;無實用功而不得其要者,提撕之甚沛然得力。”
「213」又曰:“知來本無知,覺來本無覺,然不知則遂淪埋。”
「214」先生曰:“大凡朋友須箴規指摘處少,誘掖奬勸意多,方是。”後又戒九川雲:“與朋友論學,須委麯謙下,寬以居之。”
「215」九川臥病虔州。先生雲:“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對曰:“功夫甚難。”先生曰:“常快活便是功夫。”
「216」九川問:“自省念慮,或涉邪妄,或預料理天下事,思到極處,井井有味,便繾綣難屏,覺得早則易覺遲則難,用力剋治,愈覺扞格,惟稍遷念他事,則隨兩忘。如此廓清,亦似無害。”先生曰:“何須如此,衹要在良知上着功夫。”九川曰:“正謂那一時不知。”先生曰:“我這裹自有功夫,何緣得他來:衹為爾功夫斷了,便蔽其知。既斷了,則纆續舊功便是,何必如此?”九川曰:“直是難鏖,雖知丟他不去。”先生曰:“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賈。”
「217」九川問:“此功夫卻於心上禮驗明白,衹解書不通。”先生曰:“衹要解心。心明白,書自然融會。若心上不通,衹要書上文義通,卻自生意見。”
「218」有一屬官,因久聽講先生之學,曰:“此學甚好,衹是簿書訟獄繁難,不得為學。”先生聞之,曰:“我何嘗教爾離了簿書訟獄懸空去講學?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纔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衹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這便是格物緻知。簿書訟獄之閑,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着空。”
「219」虔州將歸,有詩別先生雲:“良知何事係多聞,妙合當時已種恨,好惡從之為聖學,將迎無處是幹元”。先生曰:“若未來講此學,不知說好惡從之從個甚麽?”敷英在座曰:“誠然。嘗讀先生大學古本序,不知所說何事。及來聽講許時,乃稍知大意。”
「220」於中國裳輩同侍食,先生曰︰“凡飲食衹是要養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橫在肚裏,便成痞了,加何長得肌官?後世擘者博聞多識,留滯胸中,皆傷食之病也。”
「221」先生日﹕“聖人亦是‘學知’,衆人亦是‘生知’。”問曰︰“何如?”曰︰“這良知人人皆有,聖人衹是保全無些障蔽,兢兢業業,疊疊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學,衹是生的分敷多,所謂之‘生知、安行’;衆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衹是障蔽多,然本髓之知自難泯息,雖問學剋冶,也衹憑他,衹是學的分敷多,所以謂之‘學知、利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徐愛引言 | 門人陸澄錄 | 門人薛侃錄 | 錢德洪序 | 答顧東撟書 | 答周道通書 | 答陸原靜書 | 答歐陽崇一 | 答羅整庵少宰書 | 答聶文蔚 | 右南大吉錄 | 門人漺丸川錄 | 門人黃直錄 | 門人黃省曾錄 | 錢德洪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