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文/唐唐
《於丹〈論語〉心得》的第95頁,對“士”的概念進行瞭解釋:
學生子貢去問老師:“何如斯可謂之士矣?”怎麽樣纔可以叫做“士”呢?
我們知道“士”這個階層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是那種無恆産有恆心,以天下為己任的階層,這應該是一個很崇高的名譽。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士”的概念非常重要。閱讀古書、學習歷史知識、探求古人真實的內心世界,都需要對“士”的概念有明晰的認識。真的如於丹所說的“士”就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嗎?
於丹對“士”的解釋,過於含糊,對“士”的概念的發展流變也未作任何交代,對讀者來說是很不負責任的。
我們先來看看,於丹這段話的出處。《孟子·滕文公上》:
“民之為道也,有恆産者有恆心,無恆産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
孟子的意思是說:有些財産傢業的人,一般都比較穩定;而那些流動人口,那些社會閑雜,那些手工業者,那些丐幫成員,沒辦暫住證的,多無恆産,相當於做人沒有質押,沒有擔保,沒有退路,也就沒有依附感和自尊心,其結果就是不講誠信,亂來,無所不為。
孟子的這段話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無産者如果單槍匹馬,因為掌握的資源有限,就是想壞也壞不到那裏去的;倒是有産者,要麽不壞,要壞就是大姦大惡。
歷朝歷代,翻遍二十四史,想要找出幾個無産者中的大姦大惡之徒,確實不容易。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強秦暴政,歷史早已定性為官逼民反,他們是領導農民起義的英雄;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起義失敗了,但浩氣猶存;東漢末年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張角,領導唐朝農民起義的黃巢,宋朝領導一百零八條好漢替天行道的宋江,明代的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等,他們以自己的生命和鮮血,帶領民衆爭奪生存空間,能說他們是大姦大惡嗎?再來看看,真正的大姦大惡之徒都是些什麽貨色。網上有一張歷代姦臣表:
排 名姓 名得 分朝 代1秦 檜914南宋2魏忠賢912明朝3和 珅874清朝4蔡 京843北宋5童 貫819北宋6嚴 嵩788明朝7賈似道782南宋8張邦昌775北宋續表排 名姓 名得 分朝 代9趙 高729戰國10楊國忠700唐朝11劉 瑾698明朝12梁 冀694東漢13安祿山690唐朝14索元禮672唐朝15潘仁美653北宋16高 俅633北宋17吳三桂614清朝
從這裏面隨便找出一個人,哪個不是傢財萬貫,哪個不是富可敵國。以和珅為例,許多人看過《乾隆王朝》,看過《宰相劉羅鍋》和《鐵齒銅牙紀曉嵐》,對和珅還是比較熟悉的。人們都知道和珅貪污腐敗,非常富有,但是抄傢的結果,還是讓人們大吃一驚。一張長長的抄傢清單,記載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稀奇古董,多得數都數不清。抄傢到底抄出了和珅多少財産?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抄傢清單,有人估算大約有一千萬兩銀子,有人估算兩千萬兩銀子,最高估算是兩萬萬兩銀子。據傳,查抄出來的大批財寶,都讓嘉慶帝派人運到了宮裏。於是,民間就有人編了兩句順口溜:“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孟子也認識到自己那段話存在問題,於是在《孟子·梁惠王上》中進行了補充:
“無恆産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
意思是,無恆産而有恆心,衹有那些窮且益堅、具不墜青雲之志的士,纔可以做得到。於丹對“士”的解釋應該就是來自於這一段話。這裏“無恆産有恆心”的意思就是:“士”不必有長久營生的産業,卻必須有追求學問、道德的恆心。
孟子的意思是,“士”能做到“無恆産有恆心”,而不是像於丹說的“無恆産有恆心”的人就是“士”。
其實古代中國的“士”的觀念,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在不同的時代它的含義也有變化。於丹說中國的“士”是知識階層,這種說法就像指着蟲蛹說這是蝴蝶一樣。我們知道,蝴蝶都是由蟲蛹蛻變而成的,但是不管怎麽說,在完成蛻變之前,蟲蛹還不是蝴蝶。我們看待任何事物都應該具備發展的眼光、歷史的眼光,否則就會不斷鬧出“刻舟求劍”的笑話。翻開歷史,直到宋以後,“士”或“士人”一詞纔逐漸成為一般讀書人的泛稱,在此之前,“士”的概念幾經發展,我們可以按時間先後來瞭解它發展流變的過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