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   》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南怀瑾 Na Huaijin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不二法门。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盘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盘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盘,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什么是不二法门?中国的庙子中,到处看到门口写着「不二法门」,就是出自《维摩诘经》。讲到庙子,现在出家人不愿意人家称他和尚,喜欢人家称他法师。过去称出家人和尚是尊称,一个丛林之下,只有方丈可以称和尚,其它都称某某师。现在都变了,和尚不愿意当,要当法师。我常感到中国的佛教很滑稽,和尚与居士,常彼此互争,都忘记了佛法是不二法门,只有一乘道。结果争来争去,你到庙子礼拜的菩萨都是在家人,菩萨中只有地藏王菩萨是出家的,这就是话头了。虽然跪倒拜在家菩萨,但又拚命反对在家人。在家人反对和尚,可是我们释迦牟尼本师是和尚啊!真是莫名其妙!庙子中常用的语言,都是在家人所讲的,例如「不二法门」「方丈」都出自《维摩诘经》。我们要懂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的道理,不论身份,只论是否真正学佛。是,就要恭敬。就算不是,也要恭敬。你是真正学佛的,就要看一切众生如父母、如佛,诸位千万要注意!
  不二就是一嘛,你说「一个法门」,好不好听?讲「不二法门」,文学味道就好多了,这就是文字般若,文字好,可以把境界提高。所以我们写文章弘扬佛法时,有时在夜深灯下,为了要确定一个句子,乃至一个字,拿着笔半天想不出来用什么字,就有这么痛苦。所以杜甫讲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例如,你写一篇新闻报导,以为没什么大不了,但是一字一句之错,对社会可能有很大的影响,是有因果的,文字般若就有如此重要。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我们前面好几个礼拜所讲的经文,都是维摩居士一个人说的,大概他说得口也干了,就赶快转话题,要在座的大菩萨们发表意见。
  维摩居士看到在座的诸位大菩萨,称呼他们为诸仁者,是很客气的称呼,等于现在演讲时说「诸位」。然后他出题目考人了,请大家以自己的心得说说看,大乘菩萨要怎么样才可以证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就是一个,真理只有一个,没有分二乘几乘的,那只是个方便说法。但是我们一说「一个」就已经不是一个了,因为一个是相对于二个来说的。所以到了中国禅宗,连「一个」都不讲了,问什么是道?道就是「这个」,是没法开口说的,讲了一就有二了。这下子维摩居士可以休息了,听听人家怎么说。
  (一)法自在菩萨──生与灭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第一位领头站出来的是法自在菩萨,他的名字表示,他一切佛法都通了,都成就了,于法自在。换句话说,他也可以变成外道身,或魔王身来说法。在佛经中还有文殊菩萨有这个资格,文殊菩萨代表了大智慧,他是七佛(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之师,早已成佛了,因为学生们要来当校长,他只好来教书,捧学生的场。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说法,木鱼敲了一声,佛还没开口,文殊菩萨就说:「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随即宣布下课,已经说法结束。佛是一切法王,也称空王。空王等于中国人称孔子为素王,素王也是空的,虽然没有真正的子民、国土、钱财、权力,但是他的影响万古长存,是帝王中的帝王。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都是一样。
  这法自在菩萨就等于文殊菩萨一样,于法自在,相似于佛。他讲的这一段很严重,你们研究禅宗,这个地方要同六祖《坛经》等等配合起来参究。他说,生与灭相对为二,能生灭的那个「能」是不生不灭的。以物理世界作比喻,我们看到这个电灯,接通了电源就觉得是一直在亮,其实这个放光是一个不断、极迅速的生灭现象,你去看电表在走,就是生出了又消耗了,它是生灭法。可是宇宙间的能源是不生不灭的,你找到了这个源就懂了佛法。你能达到这不生灭境,初步的禅就懂了。这可不是什么看到桃花,青蛙跳井悟道了,都是些空话、口头禅、野狐禅。可是世面上有些书写的就是这种禅,如果论起因果,是很可怕的。
  我们岔进来讲什么是野狐禅,唐代百丈禅师在江西说法,这说法可不是讲经,是没有经本的。说法等于是现在的演讲,丛林中说法者,在大堂中要登上一个台子坐下,大家站在下面听。百丈说法时,下面有好几百人听法,以当时人口比例来讲,等于现在几万人了。百丈注意到在听众中有一位老人,三年中每会必到,而且每次听完法之后都最后离去。后来百丈就问起老人,老人自称是后山来的狐仙化身,过去身曾经是个出家人,因为说法时说错了一个字,就堕成野狐仙五百年的果报,并且请百丈禅师为他解脱。百丈就问他说错了什么?老人说当年有人问他,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报应?(你看人家学禅的问话就是那么简单直接,你们学禅的同学问起问题来之啰唆,真把我缠死了。)他回答说,不落因果。就是说,得了道的人不受因果报应了。他因此就受五百年野狐身报应,他尚不知道错在何处。百丈就说,好!你问我!老人就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不昧因果!答案就差一个字,你们去参参看。老人听了立即跪下,自称已经得解脱,并请百丈禅师以出家人礼仪,为他火化遗体,就告辞了。
  第二天,百丈上堂宣布,有位同参道友在后山迁化(死了,离开了这个身体叫迁化),召集全体僧人去做功德,为道友荼毗(火化之意)。僧人就都换上袈裟,同百丈上后山,果然在山洞中有一只死狐,有小牛那么大,就以比丘的礼节将它火化。这就是野狐禅的典故,警惕我们没有悟道的人,不要随便乱谈禅,你谈谈看!变狐狸还算是好的,变成别的更惨,那不要说百丈了,就算再来个万丈也没办法。
  真证得初步禅,见到了不生不灭之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的。看花开花落,你说落了吗?没有,年年春依旧,能开能落的那个不在花上。所以禅宗祖师说:「明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它生生不已,永远无止尽,也可以说是灭灭不已,能生能灭。
  就说我们这个念头,你们参禅打坐,只想把自己念头按下去,不起妄想,你在生灭法上磨什么?你管它来也好去也好,你知道念头能来去的那个,本没有动过啊!一点不要用力的,念头来了,你按个什么呢?你像是在水中按葫芦,按下去又浮起来,坐了半个钟头,唉,好累!你当然累嘛,你在用功夫按念头嘛!在生灭法里头打滚,心在参加运动会,心累啊。你知道生灭来去本不相关,法本来不生不灭,你懂了就得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生而不生,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自然把生灭法切断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叫作进入不二法门,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个。
  就算你打坐时有个清净的境界,这个现象是生。把腿一放,下座后同以前一样,那个清净的境界没有了,就是灭,这仍是在一生一灭中,说你在修行,那是自欺欺人的话。真修行人要得无生法忍,静也清净,动也清净,醒着,睡眠,行住坐卧,都在清净的境界中,那才可以说大乘佛法算是入门了。生灭是一种现象,不生不灭就不是现象,是心性的自体,要见道才能了解。用唯识来说,生灭是相分;见到不二法门,见到不生不灭而能起生灭的本体,是见分。真见了道,见分到了,生灭心就不起分别了,如如不动入无生法忍,就是自证分。
  我们的心理状况,一切的思想感觉,譬如一池清水,或是平静无波的大海,这是本性。大海起了波浪,每个波浪都是生灭,一个浪起了又消了,下一个浪又起了,就像思想,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这个是生灭。你觉得是动态,可是也不是动态,波浪是水,平静无波能起波浪的也是水,水的自性没有动过。所以说,「全波是水,全水是波」。
  小乘怕生灭法,硬想把思想妄念灭了,什么都没有了,认为这是得定。其实错了,你思想感觉没有了,那还是个波浪,是什么波浪?是平潮,不是高高低低的潮水,可是平潮也是潮水!如果认为这样是道,是空,是属于小乘的偏见。所以小乘的人不敢动念,如此空定,最多八万四千劫。我们凡夫看好像是很长久了,觉得很羡慕,可是在定中的人感觉只像弹指一般,就像睡了一觉醒来而已。睡醒了还是心动了,还是生灭法,所以不是大乘的解脱。
  大乘的解脱是要知道生灭就是不生灭。我们现在在说、在听、在看,都是念头在生灭。能起生灭的「这个」是没有动的,也没有生,也没有灭。不起分别心,管你生也好灭也好,如如不动,就得无生法忍,入不二法门。这不只是在盘腿时如此,要在入世,尤其在不为自己,为别人忙乱之中,处处体会这点,才是真正修大乘。
  禅宗用文学来表达就很有意思。大家都知道五代时有位李后主,他诗词都很好,不过成本很大,造就一个大文学家而成为一个亡国皇帝。他是亡国之君,痛苦很深,所以诗词就很好。还有一个亡国之君隋炀帝,他也是对文学有兴趣,又嫉妒下面的人文学比他好。不止帝王,几乎所有的领导人,乃至一间公司的主管,都怕下面的人本事比他高。如果不能干的人,主管嫌你能力不够,太能干了又会嫉妒你,这就是人类的毛病。
  五代南唐的冯延巳作了一阕词,讲「吹皱一池春水」,本来水面平静无波,春风一吹,水面就皱起来了。后来他上朝,中主李璟就问他,「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同你什么相干?我们就借用这一句,改成「吹皱一池春水,生灭干卿底事?」。如果用禅宗祖师的手法来说,若有人问:要如何修到无生法忍?他就可能会答:「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下去!」这就讲完了,生灭就是不生灭。
  刚好像我们现在讲经,教室外面的声音很大,都传进来了(此时室外有人大声说话),对你有没有妨碍?没有?好!你从这里懂进去,修行就对了。此心不起分别,外头的吵闹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没有什么值得厌恶的。听念佛的声音同吵闹声音一样的,「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如此一笑,佛法就在前面,你还去哪儿找?非烧香打坐不可吗?学佛就是解脱自在。你看,外面现在又不说了,对你一点没有妨碍。如果你起个念头,我们在听经,他在干扰我,那你的心里就起烦恼痛苦,经也听不进,什么都乱了,最好就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事?」的不二法门。嘿!这在密宗来讲,就是传你大手印了!大手印不是武打功夫或气功,大手印就是大心印。
  (二)德守菩萨──我与我所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是第二位起来报告的菩萨,他名字代表了道德成就。任何众生一有了生命,就由根本业力带来了我见,见是观念。如果这个见能够解脱,就差不多了。学佛的人讲无我,都要别人无我,自己还是有我。无我还先别讲,能忘身,忘掉自己身体,就很难了。我每天很忙,有时疲累到了觉得头和脚位置都颠倒了,累到这样程度,晚上还要来这里上课。我是随时准备下一秒钟就倒下去的,充其量走了,根本把身子丢开了,死在医院和死在路上差不多,也不是差不多,是完全一样。该做什么事就要做到死前最后一秒钟,把身忘了,你就没有事了。所以一切烦恼痛苦是由身而来,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身体这个障碍是非常大的。
  能把身见丢开了还不是无我。真无我是身见、空见都没有了才是。学佛的人要修到无我,谈何容易!学道的人,像你们很多人学气功的,常来问我,我都说很好,这不是敷衍你,是真话。练气的功夫有二百多种,你学不完的,我也没时间教你,都是用鼻子和嘴巴在玩。但是你说能玩到不死吗?没有的,呼吸还是生灭法!吸进来一定呼出去,是不能停留在身体哪一个部位的。想要气住丹田是不可能的,女人尤其不能这么练,会血崩,子宫会出毛病。男人去玩,会把肚子练得又厚又大,算不定跑个什么东西进去,是什么东西不讲了,讲了吓死人。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得道了就粉碎虚空,连空都不要了,这不是同佛一样吗?谁叫你去气住那里,还会怕漏气吗?气越漏掉越进来。所以这些练功的人没有智慧,都在自欺。不过我当年也是这么玩过来的,懂了之后,去你的,我没有时间搞这个了。
  因为有我,就有我所。什么是我所?太太是我的,儿子是我的,财产是我的,名誉是我的,全是我的。不信,你把旁边同学的《维摩诘经》拿过来,他一定说这是我的,我所就来了,我之所有。中国人常说钱财是身外之物,譬如有人借钱给别人,不期望人还,说钱财是身外之物,你用我用都一样。这个人就了不起了,好像得道了。但是牵涉到他的身子就不同了,这个身子还是我的。他只把第二层所有看空,基本所有仍然看不空。甚至有人能在生时慷慨捐出自己的器官给急需的人,这个人可以学佛了。大家能做到吗?还不要讲身子,要你牺牲一点点利益为别人,恐怕都做不到。很多学佛的人,故意逗他一下,要个他喜欢的东西,他马上就没有道了,变成了阿修罗。
  「我所」是由有我而来的,那这个我在哪里呢?我不是指这个肉体,如果医生说你要挖掉眼睛才能保命,你一定同意牺牲眼睛。再告诉你连嘴巴也要拿掉,你也会同意。因为这器官只是我所,不是我。我究竟在哪里呢?这就要找了。佛说了四十九年法,都告诉人无我,到了他要走之前,告诉大家有我。我们只好苦笑,他老人家怎么这样哄人!他一出世,就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到了悟道之后,出来当了教主,就处处告诉人家无我、无常、苦啊、空啊。涅槃之前才说:「常、乐、我、净」,完全相反了。这是什么话啊!其实他没有骗我们,他此时告诉我们,不生不灭所以是常的道理,得到了这个真我,永远是净土,净土就在这里,永远是极乐的。你研究佛的一生,拿来作话头,参究参究就明白了。
  此地,德守菩萨为大家说,我与我所是对立的,凡夫放不掉这个我,所以有我所需要,我的存在……都来了。「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注意,他没有说无我是不二法门,你说有我、无我都可以,这叫不二。禅宗就说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没有名称的,连不二法门都不说了,你懂了就是道。
  (三)不眴菩萨──受与不受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不眴是眼睛瞪着,眨也不眨一下,也不左右看,这其中就是修持方法。这位菩萨的眼睛昼夜不闭,像鱼一样。所以敲木鱼代表像鱼一样,昼夜精进。禅宗三祖的《信心铭》有几句话:「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你们学禅的,应该能够随口背来,不用脑子去想。他说,如果眼睛不昏沈,就不作梦了,不止是夜里作梦,我们白天瞪着眼睛都在作梦。心中不起分别念,入不二法门起无生法忍,就不生不灭万法一如了。
  有的同学我教他修个法门,他们都在自欺,自以为懂了,自以为是对的,我就懒得管了。真学佛要有大丈夫气概,真对了就一路深入进去,一修就到底,哪有这么多的啰唆。学佛是上上智人学的,一般的人,你不管怎么修,这一生种一点善根,少犯一点毛病,来生好一点而已,真谈佛道是谈不上的。你说那个人得定了,气脉通了,不要瞎扯,在我面前走两步路就看出来了。那个眼神定了吗?气脉通了吗?一看就知道了。
  受,是受阴,是身上的感觉和心理上的感觉,领纳谓之受。现代人讲的享受,就是受阴。气脉通不通也是受阴作用,搞气脉都是在玩弄感觉。什么是不受?例如睡觉睡得很沈,冻了也不感觉,到真冻醒了感受才来。实际上你睡着时,感觉还是有的,不过意识进入昏迷状态。温度低了,你睡着了也自动会缩成一团,下意识还是在感受。觉得打坐坐得好,很舒服很清净,在一片光明中,这已经很难得了,可还是在受阴境界,还在感觉。等感觉感受也空了,又高了一个层次,但还不算大乘佛法的究竟。不眴菩萨说,感受和不感受是相对的。完全没感觉不是佛法,吃麻醉药不是更快吗?修持到了仍然知道感觉,但能空得掉,不受一切,清净不受,连空也不受,那才是不可得的境界;也就是六祖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达到了不可得的境界,就无取也无舍。用不着把空、清净抓得牢牢的,这个是取。大家学佛都在取舍之间,这是做生意的心态,看能赚钱就做,不能赚钱的不做。今天拜佛了,好清净,就认为自己只能这么做,要你换个方式,就不行了,这就是有取舍了。取一法而舍一法,抓住一面也抛弃另一面,那不是大乘佛法,还是在感觉境界中玩而已。有什么清净与不清净?我们坐在这里,一点也不清净,有个老头子坐在那儿吹牛,还有外面车子往来的声音,哪里清净得了?可是你们觉得坐在这里很舒服,这受与不受是唯心作用,都是自己玩出来的。若你不取不舍,就可以达到无作无行。
  无作是大乘的三法印之一,你作功夫就是在造作,你天天向某一方面作,当然这一种感觉就来了。能到了无作无行境界,自然非常自在解脱,这样叫作入不二法门。
  注意,这是第三位作报告的菩萨。《楞严经》上有二十五位菩萨,向佛报告自己的修行经验,所以《楞严经》是非常可贵的。《圆觉经》上有十二位菩萨,报告自己的修行经验,都是在向后人传法。现在《维摩诘经》有这么多菩萨出来作报告,不过都只讲原则性的东西,也是很好的。
  (四)德顶菩萨──垢与净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位菩萨的道德修养到了顶了,这是抽象的观念。讲实际的功夫,大小乘有个共通的功夫法门,叫作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法。其中的顶,是在生命身体有实际的功夫。所以德顶不止是抽象的,还说明他实际功夫到了顶的境界。
  脏和净是相对的,学佛的人想往生净土,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秽土。佛也说这世界是五浊恶世,一点没有好留恋的。但你不要被释迦牟尼佛瞒过去了,他因为在教幼儿园,只好那么讲,叫小学生要注意卫生,小心细菌。但是什么是真的干净,什么是真的脏,那是很难讲的。你去餐厅吃饭,端上来的很香,你去厨房看看;你爱吃蜜饯的,去做蜜饯的地方看看,苍蝇都在上面屙屎呢。
  所以垢净都是唯心的。佛说我们这个世界是污浊的,但是他在别的经典上,又说这个世界干净到极点了,在本经上就曾这么讲。尤其要想快快成佛,就要到这个世界来,比去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快。因为这个世界有坏,就有刺激,容易回头。你们常抱怨环境不好,同学不对,这个那个的,这都是菩萨跟你在一起的啊!就是因为有好的坏的才能刺激你,不要只要求人家都是好的,人家都是好的话,你就没法成佛了。
  了解了垢的实性,就无净相。你觉得香水好闻,直接去闻香精,一定受不了那个味道,香精要掺薄了才变成香的。乾隆时有个回族的妃子叫香妃,其实是身上的体味重。所谓净土也是脏的东西变出来的。我们身上的衣服有化学料子的,那化学提炼出来的东西本身是很脏的。见着了垢的实性,就无所谓干净不干净,没有了净垢分别的观念,就是顺于灭相,就是入不二法门。没有真垢的,也没有真净的,垢净都是唯心作用。
  (五)善宿菩萨──动与念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夜里叫作宿,过去中国的天文有分二十八宿,就是星座到晚上投宿在某一个方位,这叫作星宿,是某星座到晚上出现的方位。但是这个方位不是固定的,从初夜到天明,它的位置一直在变,每月的每一天也不同,所以也可以由观星宿在天体上的位置,知道日子和时间。当年在四川的乡下,旅馆都有副对联:「未晚先投二十八」(是二十八宿,不过故意不写宿字,这个地方晚上可以早点睡觉投宿),「鸡鸣早看三十三」(是三十三天,早上天明可以早点动身),这是内行人写的。
  善宿的意思是这位菩萨真得到好的休息,得定了。你们想得大休息,得大乘定的,要注意他的报告了。大乘的定不是念佛、念数息、念止观的小乘修法,而是以无门为法门。你能够腿一盘,以无门为法门,好了,那已经得定了。再者,有本事的,打坐时睡觉,若真睡着了不会点头的。图画中的老僧入定背是弯的,这哪有入定?我叫这作弯弓定,月如弯弓,少雨多风。你真能睡个七天七夜不动,也差不多了。一般人称这是睡着,如果是睡着了,能七天七夜不动吗?
  动和念是两回事,妄想谓之动。你们搞数息的,我告诉你不用数了,一天二十四小时呼吸多少次,医学上已有统计了。念佛也算是念了几万遍了,那么多万遍,你存在哪家银行了?这都是动相。
  念不动了,身就不动了,就得定了。定了的身子一定会端正的,不如此就不对了。所以讲气脉也还是有道里的,气脉通了使你强身,身若不强,你坐着弯腰驼背的,坐个一万年也枉然,这都是秘诀。真的不动了,妄念不起,就无念了。我问你们,打坐坐得很好为什么要下座呢?你说时间到了,这是身体觉得时间到了,还是心里觉得时间到了?你以为是腿不舒服了该下来了,其实是心的问题。以前说过,假使有人用枪指着你,敢动一下就杀了你,你两条腿再麻也不动了,所以是心动。
  所以「不动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到了不起分别境界,就是得定。这不光是打坐如此,日常做事时也要能如此,不起分别,做了就把它放掉了。所以有时同学问我刚才讲些什么,我还要他讲给我听,因为我讲了就丢了,好像上台卖唱一样,唱完了就算了。要无往而不定,无时而不定,才真是大乘佛法。
  善宿菩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定和休息。像这一位同学,坐在这儿一面听,一面看书,还一面在摇椅子,心都不能专一。大家在这地方要体会,可见都是在散乱中,自己不知道,要能体会这个净念才行。
  (六)善眼菩萨──一相与无相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眼同不眴有什么差别?所谓佛以慈眼观众生,所以画佛不难,可是要画佛的眼睛真难。我要一位同学替我画张菩萨像,过了两个月画好了,我看了一下,觉得差不多了,但是交待他点睛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好坏都在此了。尤其是画佛像,眼珠子点对了,跟活的一样。我要这位同学点睛前吃三天素,沐浴净身后,打坐静下来,等灵感来了,拿笔就点,包他成功。善眼是有智慧之眼,看一切都通达了。
  看相的人,看人心地如何,智慧如何,是先看眼睛。就这么一对眼睛有千万种不同形态,但是不论什么形态的眼睛,修行到某一个程度时,善眼就出来了,自然变得慈祥。你们抱怨眼睛不好的,要知道那是可以经由修行转的。眼睛不好就是病,病由业生,业由心造,能转心就能转业。若此心不能转,又有什么用?
  善眼菩萨的报告说「一相无相为二」,佛法中有个大法门叫作一相三昧,另有一个法门叫作一行三昧。什么是一相?就是禅宗祖师说的「打成一片」,行住坐卧都是那个境界,这也就是一相三昧。若你只是上座有禅,下座无禅:口中有禅,心中无禅,那有什么用?就算你在修行,尽管你在说佛法,也是造业,说不定错误引导人家,一字之差五百年野狐身啊!有当老师的同学要特别注意,误人子弟是罪过无边的。像我当年有几位老师把我误了,可是我还是很尊敬他。前些年香港一位同学,印了一篇不署名的文章给我看,我顺手用红笔在上面改了几处,其后这位同学说忘了告诉我,文章是某人写的,我一听,那人不是我十几岁时候的老师吗?想想这位老师,当年我很崇拜他,现在看起来有些地方是不通的。
  相,就是境界。念佛有念佛的境界,止观有止观的境界,学密宗观想有观想的境界。学密宗的观想,每一个坛城(道场之意)观想起来都不同,每一个佛像观想起来也不同。
  我们学佛修行要能做到不着相,怎么样是不着相?就是不跟随一切现象而转。如果以为现象只是我们身心以外的现象,这样的观念对佛法是不够深入的。我们反转过来看,内在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外相;换言之,自己心性之体所起的一切现象都是外相。例如,有人打坐,因为生理上的气机,地水火风的作用与心理上的宁静,拿物理观念说,彼此磨擦,就看到一些境界。这些境界都是相,是外相,不是道体。这种外相多半是由于生理的不平衡而引发的。如果认为这种现象是道,久而久之就入魔了。这个魔不是什么鬼,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后搞成精神分裂。这个道理就是因为自己着相。
  到了没有境界了,就是无相,这是与一相相对的,就成了二法门。实际上,无相还是相,空也是相。无相是空吗?这只能勉强这么说,真正说来,空也是相。所以《心经》上观自在菩萨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那么无相在哪里呢?无相在有相中。这比较难悟进去了,「一相即是无相」,因为相是生灭法,不住的,了解了,当下即是,一相就是无相,不用另外再去找个无相。但是也「不取无相」,所以你守住个空也不对,你起心要取个无相就又着相了。其实,一相也可,无相也可,正如同我常告诉大家的:「有时且念十方佛」,起有相念佛之心,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事闲观一片心」,是无相境界,是禅。这是禅净双修。如此有相无相「入于平等」,没有矛盾对立,那就是入不二法门。净土与禅,净土与密,都是不二法门。
  我们作个实验,你看书上这个「二」字,大家都了解两横是二的意思,这是因文字相而意识到它代表的意义。你如果不通过思想意识,只盯住看「二」,过了一阵子,你会认不得了,不晓得是什么。因为这两横是个观念,所以你看这个字懂它的意思,联想到二的观念,后面是有个意识的作用。这个文字本身,在我们眼前是个相,它本来是空的。你打坐想证得空相,很容易,就写个大大的「二」字,放在眼前盯着看,看了一阵就不知道在看什么了。所以一切现象本身就是无相。
  这一品中,讲了许多不二法门的道理,很多都可以用现实体验,进入道体的境界,你们自己要留意。
  (七)妙臂菩萨──声闻心与菩萨心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臂的名号是形容佛法有两只手臂,一是小乘声闻乘,一是大乘菩萨乘。大乘道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小乘道绝对出世。如果小乘道入世了,就不再是小乘,已转入大乘了。
  大乘在梵文的音译是摩诃衍,摩诃是大的意思,后世照巴利文翻音就成了马哈,摩诃衍就成了马哈亚,就是大车子的意思。中文翻译就不直接翻成车子,而用了「乘」字,也有车子的意思,但是更着重装载的意义,有交通工具的功能。装载量多的,就翻成大乘,心境狭小见解不大的,就翻成小乘。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脱人生烦恼,而到达超越世俗的眞实地,所以乘大车子去也可以,乘小车子去也可以。当然,乘小车子的容易小器,路旁有人想搭车,因为车小载不动,只好拒搭。可是乘大车的菩萨,只要路旁有人招手,他就停车,甚至你不招手,他也停到你面前,邀你上车。
  大小乘就是佛法的两只手臂。没有小乘,显不出佛法的清高。但是光清高也没有用,那是放在山顶上欣赏用的。大乘菩萨道不是标榜清高的,它能藏污纳垢,包容一切,好的坏的,善的恶的,无所不容纳。菩萨心以大慈大悲为主,这是菩提心的基础。菩提是梵文觉悟的译音,因为中文的觉悟不能全面表达菩提的意义,所以保留译音,不翻译。学佛的人不能悟道,就是因为没有深切地发菩提心的缘故。大乘菩萨悟道成就之后,更是以大慈大悲为行门,来爱护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心。
  声闻心是自了汉,就是老子说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也是出离心,对世间一切厌离,采取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所以声闻偏向走空的路线,躲在清净中,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我们在家人,有时厌烦了,小乘之念不觉油然而生,真懒得管了,懒得管就是放弃,想躲到山中闭关去,这种就是小乘的心理。一般人都十分欣赏这种心态,中国有无数的诗词,都歌颂这样的境界,充满了小乘思想。譬如「闭门不管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如《桃花源记》及《五柳先生传》等文章都是。
  再如前几年,美国「嘻皮」圈中,很流行崇拜寒山和拾得,据说他二人一个是文殊,一个是普贤的化身。寒山作的一首偈子: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更是广受学禅的人所喜爱,你打坐用功能到达这个境界,就了不起了。但是这个境界是声闻心,小乘的境界。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澡雪精神」,干净如白纸,一粒灰尘都没有。我们都很希望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可是纵然到了,还是声闻心,不足以入菩萨道。
  福建漳州保福本权禅师,见到许多人喜欢寒山这个偈子,就对大家说,这偈子所表达的是清净面,是法身一边的事,够不上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旁人听了不服气,就请他说说自己的境界。他就说:
  吾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
  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
  这个偈子表面看是反寒山,是二法门,实际上,灯笼和明月是不二的,真悟进去了,可以把二首偈子合拢来。寒山讲的是法身的清净面,这位禅师讲的是法身起用的一面。道家有位成仙的人,他仙逝之前写了首诗给他的弟子,最后一句是「心头热血比丹红」,我当年读了这句诗,非常佩服,这是一个得道之人应该有的心。
  妙臂菩萨在这里说,大乘的菩萨心,与小乘的声闻心是对立的,是二。可是不论大乘小乘,起心动念之际反观内照,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没有大乘小乘的分别,这样就入不二法门。
  (八)弗沙菩萨──善与不善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是译音。对这些菩萨们所作的报告,大家可以参考老古新出版的《维摩诘经集注》,里面收集了传统注解。我介绍的方式是用现代的观念,使大家容易修证。
  其它的经典或者会用「善、恶为二」,此处鸠摩罗什法师却翻成「善不善为二」,这是《维摩诘经》常见的笔调。不善就是恶,但是不用对立的「恶」字,而用否定的「不善」,意思是比恶还坏,文学上也比较美。你们搞翻译的同学,要留心佛经上这些句子的文学技巧。
  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将善恶分得很清楚,例如小孩子看电视,常会问父母剧中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这个善恶的观念,只存在形而下的世间,但是在形而上的道体上,不但没有恶,也没有善的存在。真正得道的人,善恶两头都不起。若能不起善与不善的念头,就进入空无相的本际,而通达佛道,进入不二法。
  所以,有时我们到有些宗教团体或是教育团体时,原本以为是很清净的,哪知道更烦,听的都是人我是非。为什么如此?因为没有做到无相,仅在外表追求道德行为。中国宋朝时理学发达,理学就像是佛教的律宗,讲的是作人的道德规矩。可是宋朝后来积弱不振,党争不断,与理学的发达不无关系。都是君子与君子,小人与小人之争。究竟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搞不清楚。结成许多派别,互争学术和行为善恶的意见,国家也完蛋了。后世对这些理学家的评语讲得好:「平时无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一点用也没有!平日道貌岸然,头头是道,到国家出了大事,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上吊投海的份。
  (九)师子菩萨──罪与福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不是狮子,是人天之师。罪就是普通讲造业,福是修福报。人有福报是善行来的,遭遇烦恼是宿世业力和今生的行为来的。罪与福相对,同善与不善有密切关联,人活着都是受罪,尤其是年纪大了,更会受生老病死之苦。完全无病无痛,心境永远是快乐的,这是最大的幸福。能这样就是福报中人,福报不一定是钱多或是地位高,钱财愈多、权力愈大,他的烦恼可能比一般人更多。
  所以什么是罪,什么是福,很难下定义。中国儒道两家的观念看来,什么是幸福?知足常乐就是。人能安于现实就是幸福,但是人类的心理,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统统是不安于现实的,这是人的通病,所以统统没有幸福。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就在禅宗讲的,「当下即是」,就在现在这一剎那。你现在有张椅子坐,手中有本《维摩诘经》,不管它是二是不二,就把心一放,那管你是讲佛经也好,歌星唱歌也好,安于现实马上就舒服了,这一下就是福,就在一念之间,这就是不二。
  刚才搭一位同学的车过来,他开上一条刚刚新修好的公路,然后告诉我这一条叫马杀鸡路,我被搞得摸不着头脑。他解释因为路修得不平坦,车子开过去,一路在颠,就像公路在给我们按摩,我听了哑然失笑。如果换一个心态,那不一边开车一边骂施工的单位才怪,这就是个安于现实的例子。由这个罪与福讲到马杀鸡,你看它明明是受罪,给人又捏又搥的,还要吩咐师傅重一点。嘿,再重一点就痛死人了,轻微的痛和刺激,我们把它当享受,在受罪当中求福。可见罪与福只是我们观念的区别,因一念感受不同而生,它们的本性是一个东西。
  再举一个例子,东南亚盛产的榴莲,号称是水果之王,但是很多人连闻那个味道都受不了,不用说吃了。我生平第一次吃是二十多年前在国外,招待我的朋友极其慎重地端出来时,那个气味真不敢恭维。但是同桌一班德高望重的朋友都说这是珍品,劝我试试。既然如此,我就把心中负面观念拿开,当成是好吃的吃。头三口真不好吃,不过我装作好吃的样子,到了第四口,我吃出滋味来了。从此就敢吃榴莲了,每次碰上了也吃个一两口。这真像是北方人吃臭豆腐一样。你能把感受观念拿掉,受罪与享福都是一回事。
  有位同学开始带人学静坐,他告诉我有一个问题,学静坐的人真到了空的境界,每个都会害怕的。我说,你们是穷小子发了财就忘了穷。一切众生都怕空的,都抓着个有。《金刚经》说,如果能在空的境界来临时不怕的话,这人的善根是过去生亲近了无量佛所种下的,空对他实在是一种享受。一个人单独过生活,那种寂寞和无聊,能够当成享受才能学佛。享受与不享受,罪与福,只是在一念之间,不是两样,如果当成两样就是有分别心,是不能学佛的。
  能了解这个道理,就不是普通的智慧,是金刚慧。金刚是形容颠扑不破的意思。有这样的智慧,自然不受一切相对理论所束缚,连解脱束缚的观念也没有了。如此,是入不二法门。
  (十)师子意菩萨——有漏与无漏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题了。修持佛法得道,是得无漏果。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种通:天眼通(现代有人称第三眼)、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共有的是第六通,就是漏尽通,是外道做不到的,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尽通,那就不叫外道了。
  什么是漏?我们的六根都在漏。这一代年轻人眼漏得很厉害,近视眼特别多,在电视和日光灯影响之下,眼睛的精力损耗特别大。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我读书非要用普通的灯不可,日光灯对我来讲,闪动得太厉害,眼睛受不了。当年我每天看二十卷经,几乎除了吃饭、上厕所、睡眠之外的时间统统在读书,真做到了手不释卷、眼不离卷,字又那么小,还要作笔记,这么弄下来,眼睛也没弄坏。当年的灯是油灯,用一小盘花生油和棉灯蕊,如此而已。现在的灯很亮,很多书用全白的纸印,这样也会伤眼。所以我们出版的书,都不喜欢用太白的纸,外行的人还问我们,为什么用比较差的的纸印书。
  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意根也在漏,当然不能成道。得阿罗汉就是得无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动了,内外皆绝。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话,是小乘法门的极顶,也是无漏法门的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外缘都放下了,内在连呼吸都不动了,内外皆绝,就心如墙壁,才可以证入无漏的境界。这境界就是小乘无漏果的极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话,至少祛病延年不成问题,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
  大乘菩萨是入世的,其实入世的菩萨随时都在漏,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学出去教书,回来后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笨学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杀算了!我对他说,这就像人家说,养子方知父母恩。他接着说,第二个痛苦是身体吃不消。他还不到三十岁,身体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厉害。道家说法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你再好的功夫,开口讲几十分钟之后,功夫就垮了。烧饭的火候要够,如果一下生火,一下灭火,自然无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样,教书不能不动思想,动了意,火工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大乘菩萨入世是利人,不是为了利己,全盘牺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有人问我,耶稣是不是菩萨?我说绝对是菩萨!他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来看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他要劝人为善,只有那个办法,最后牺牲了自己。他最后讲,自己是为世人赎罪,这种心境是没有埋怨痛苦,是行菩萨道。我觉得他的伟大,是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流出来的血是红色的,表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行菩萨道是有漏的,要达到无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禅观的路线。
  但是小乘罗汉的果位并非究竟,即使入定,终究要出定。出定就会明白,小乘的这个有余依涅槃非究竟,必须由小向大,转向大乘。所以师子意菩萨说,有漏与无漏是对立的境界,如果了解到,真正大乘菩萨就是在有漏有为法中,证得无漏无为法的道,就证得平等法门。不起有漏、无漏的分别,不着于小乘的清净、非出世之相,也不着于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着相,入世出世都一样,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十一)净解菩萨──有为与无为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是表示,真正到达了诸法皆净的境界。解是见解、知解,我们学佛就是为了得到知见上的解脱。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是有所修为,凡是有所依持的方法,都是有为法。例如念佛、数息,或是静坐时用意识求个空的境界,都是有为法。一切的世间、出世间法都是有为法。大彻大悟,成佛的人,才真正到达无为法。无为大致分两种:有余依涅槃,习气没有完全断根,依空为究竟,是罗汉果;无余依涅槃是佛境界,一切习气净尽,「净解」了,是大无为境界。涅槃翻成中文有时候就是无为。
  一般观念以为,修有为法的不是外道,就是魔道。例如守窍、练气脉、念咒扶鸾等,有所作为的皆是有为法。世间观念是把有为、无为分开的,真证了道的人,看有为无为只是观念的问题,皆是唯心所造。假如真能心如虚空(这是彻底的虚空,不是意识造出来的,否则又成了有为法),就能够将有为无为合一。换句话说,就可以出世,也可以入世,都没有妨碍。如何达到呢?就是要有清净慧,绝对清净的智慧,以智慧而得解脱,这个就是不二法门。
  (十二)那罗延菩萨——世间与出世间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是梵文的音译,那罗延菩萨就是金刚大力士菩萨,等于密宗的金刚藏菩萨。这名称代表颠扑不破的意思,在任何时间环境都不会被打倒。显教表现的菩萨,多半是慈眉善目,眼睛半开半闭的,这是顺世之法,顺应世间人的观念,认为修道的人应该这么善良的。显教认为,用恶眼瞪人都是犯菩萨戒的。但是菩萨也有走逆法的,因为光是善良不能教化所有的人,有时要用相反教法,显金刚怒目相,让人看了畏惧,因而不敢起妄念。手段不同,目的却是一个,都是为了教化众生。在山东青岛有个名山叫崂山,本来是道教圣地,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有些得神通的大阿罗汉发现,这崂山也是得道菩萨的道场,因此崂山就叫作那罗延窟,有时看到有些书的作者称,成书于那罗延窟,就晓得他是在崂山写成的书。
  前面讲到净解菩萨,对有为无为法达到了不二,不起矛盾,然后能够入世。大乘菩萨都是走入世法,所以佛教所塑的菩萨像,几乎没有出家相,除了地藏王菩萨,这我们提过很多次了。真正要入世,必须具备金刚颠扑不破的精神,就是耶罗延菩萨报告的境界。
  一般用二分法看出世和入世,如何做到那罗延菩萨所讲的出世和入世不二呢?要靠内在的修养。当我们在入世的时候,一切的作为、起心动念,要能当体即空。用禅宗的话讲,叫当下即是。你入山修道,在没有见到空性之前,入了山仍然有烦恼。如果在入世中做得到当念即空,不受世间法影响而动摇,用不着入山已经出世了。就是说身不出家,心已经出家。在世间而念念本空,既不散乱,又不昏沈,心中没有紧张忙乱,这样叫作入不二法门。这位菩萨的名号就告诉了我们他的修持路线,是不离世间,修出世间法,而最终成道。这也是六祖在《坛经》中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十三)善意菩萨──生死与涅槃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位菩萨的名号很容易了解,但是这个善意还有另一层意义:善于了解意识的应用。意识解脱了,妄念就已经空了。拿唯识来讲,悟道人的第六意识就不叫第六意识了,而是转识成智,变成了智慧的境界,叫作妙观察智。这里的善意,是讲妙观察智的作用。善意菩萨是意识已经转了的人,可以了生死,分段生死是绝对了的。
  我们欲界的凡夫,都在分段生死之中。我们的生命本来是永恒不绝的,但是在现象上看有生死,活了几十年就走了。这在整个生命上看来,是个分段的作用,因此也就有轮回。修持有定力的人,就超越了分段生死,到了色界以上。这样了生死了吗?例如古代常见记载有人可以预知什么时候要死了,就先通知别人,到时两腿一盘就走了,很自在,现代这样的人不多了。一般人看来,能修行到这个地步,好像是了生死了,其实还不一定。他能了这欲界的分段生死,还未必能了根本的变易生死。变易生死是很细的,由色界到无色界是变易生死,我们不详细报告了,大家离这境界还早,现在只要先有个概念,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总合起来都属于生死问题。
  真正能彻底了生死的,只有成佛的人,证得涅槃。涅槃不是死亡,是不生不灭。生死和涅槃是两个对立的现象,你们很多人喜欢学禅,讲悟道,悟了作什么?悟了就证得涅槃,了了生死。当然你们同我一样,讲了半天不但不能了生死,连病都不能了,还随时在感冒中。当然,禅宗祖师们悟了道就没有生病,没有感冒了吗?不见得,也会有病。我佛如来也曾有病。但是虽然在病中,在老死中,与一般未悟道的凡夫毕竟不同,同中有不同,共业中有不同的别业。
  真正的涅槃是不生不死,如果说是道家的长生不死,那不是涅槃,还是要再来的。长生不死是生死两头中间的一小段,在大问题里头,他还是在生死中,这个观念要分清楚。
  真证到涅槃的人,是像学佛人常说的「跳出三界外」。我们可以问一个假设的问题,你跳出三界后,是要跳到哪一界?佛法只有讲三界,如果「没有」可以算界的话,那它就算第四界了。可是「没有」怎么算是界?那么要跳到哪里去,就值得研究了。所以了生死证涅槃,涅槃究竟在哪里?涅槃就在生死中,这个有为世间就是涅槃,不生也不死。
  生死在何处了?生死就在生死自性中了。生死是一个现象,能生能死的那个东西不在生死中。所以说「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也用不着去了生死。生死只是形态上的生死,自性上没有生死。人生最恐怖的问题就是生死,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没有烦恼的束缚。既然没有束缚,我何必求解脱呢?既然没有怀疑,我何必求真理呢?既然没有障碍,我何必修道呢?了了生死的人,在生死自性中就是解脱,没有东西绑住你,也就不然不灭,不然就是不生。能够这样理解的,就是入不二法门。
  五代有位秀才居士张拙,去向石霜禅师问道,禅师问他叫甚么名字,他说我叫张拙。禅师说,找个巧都找不到,哪里来个拙呀!他就悟道了!也不用修白骨观或是念「唵嘛呢叭咪吽」。他悟道后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
  佛法到了中国,变成禅宗就用文学的境界,几句诗词把最高深的佛道表达完了。这偈子的最后一句,说的就是涅槃就在生死中,就在烦恼中,有自性清凉之地。证到这个境界的人,就可以如《楞伽经》所讲,得「意生身」,真得了「意生身」就是善意菩萨的境界。
  (十四)现见菩萨──尽与不尽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在《华严经》上也有出现,他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普贤就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在。普贤菩萨在哪里?就在你眼前。你说没有看到骑着六牙白象的普贤菩萨,他说不定就在你口袋中,普贤菩萨是无所不在的。
  「尽」是边际,尽就是到底,不尽是永远不到底。尽与不尽,在观念上是对立的。「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真正悟了道的人,悟见自性本空,那所谓到底、不到底,都是不到底相。到底、不到底,是我们人为的观念,这宇宙是无量无边的,现代的天文常识都知道,这虚空是无尽的,太空中像我们这样的银河系统是算不尽的,同佛经所说的一样。何以称它是无尽?这无尽相就是空。你们说今天打坐比较空,我就了解,你那个空,大得像个小洞而已。空!那只是你意识的一点清净境界。你那凡夫境界的意识透不过去的,你怎么幻想也透不过去的。能透过去你就解脱了,那就可以了解一点无尽相。
  听了现见菩萨这一句话,空也好,不空也好,都是真空相。你打坐就不用求个空了,就那么一坐不是蛮好嘛!是真的哟!你真的能这样放下就差不多了,不要另外求一个放下。问题是你们一上座都求一个放下,因此永远放不下。现见菩萨告诉你,无尽相就是空,空就是无有尽,无有不尽。无所谓到底,无所谓不到底。你能够有这样的信念和理解,就是入不二法门。现见用白话来讲就是现实,他告诉你这法门,就在现在这里,懂了就可以证入。无量无际讲了半天,就是空嘛!空在哪里?空就在这里!怎么空得了呢?你不要空就空掉了。不要空的那个就是空的,空的那个就是不空的。这样我们就无法了解了,只好付诸一笑,你真的一笑,就空了。只可惜你不是真的一笑,所以不得解脱。
  (十五)普守菩萨──我与无我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就是定,不动明王,不动者真定。
  我与无我是两个对立,真见到空性了,当然已达到无我的境界。空了哪里有我?不像我们,打起坐来拚命想求无我,但是这个我还是很大的。怎么去空这个我?佛法讲智慧的解脱,不是盲目的信仰。「我尚不可得」,哪里还有个我?你找找我看,这身体没有一处是我,每个细胞每个器官都是零件,都可以拿掉,身心内外都没有我。你对这个身体只有几十年的使用权,此身只是我之所属,毕竟非我之所有。凡夫都认为此身即我,但我可不在这身上。身外我究竟在哪里?不可知,找不到,这就是话头,去参,去观。
  既然我都没有,我都找不到了,那何必去找个无我呢?就像是同学打坐几十年,求不到空,既然空求不到,格老子,不求你空了,腿子一盘睡觉去,嘿!反而对了!可惜你没有这个本事。反正空不了嘛,那就算了,我就不空了。你试试看,你不空也做不到。真做到你就成功了,就是这个道理。
  你看《维摩诘经》这里写得多好,它同中国的禅宗有绝对的关系,中国的佛教文学,从这本经出来以后,大变了一番。「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文字用得真好。如果用「无我何可得」,味道就变了,一字之差就差远了。你们在这种地方要多研究,文言文就会变好了,白话文也变好了。
  「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见到我的本性是空的,不用你去空他的,那我与非我就不会对立,这样是真见道,是入不二法门。
  前面几位菩萨一路讲下来,先是见道,然后是修道。到了这里,普守菩萨讲的是定的功夫。现在在定的境界中,又转到了另一位菩萨。
  (十六)电天菩萨──明与无明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是这位菩萨的名号。中国古代的神话讲打雷的神叫雷公,闪电的神叫电母,他们是否有婚姻契约就不知道了。
  「明」是指有相的,如定中的光明境界。在教理上讲,无明是指愚痴无知;在事上,也就是功夫上讲,无明就是黑暗。禅宗祖师经常骂人无明,是「黑漆桶一团」,上座时两眼一闭,前面黑乌乌地,什么都不知道了。修持只要稍有定力,自性必然发光。
  明与无明是对立的。可是光明从哪里来的?是从无明实性来的,「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有些人用功时见到点光,就自认为不得了啦,以为快要得道了。好啊!马上进入神经菩萨境界了。电天菩萨告诉我们,光明是从无明来的,阴极阳生嘛。《楞严经》告诉我们「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要修定,净极了,自性光明就开发了,到了这个境界再回转来看世界,才觉得如梦如幻。所以学佛如不想做功夫,就一天到晚在散乱中,散乱也就是造恶业。这怎么成道啊?不可能的。
  但是你真做到光明现前了,明也不可取。《金刚经》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电天菩萨也告诉我们:「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离开一切相对的观念,在明与无明之间,平等不二,是入不二法门。他连怎么用功夫都告诉我们了。
  (十七)喜见菩萨──喜金刚成就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本经的排列次序是很严密的,刚才电天菩萨的光明境界之后,就是喜见菩萨,就得喜了。以密宗来讲,是喜乐金刚的境界,喜是心理上的喜悦,没有忧悲苦恼,当然也没有那讨债的面孔。乐就一定轻松,是快乐。
  喜见菩萨讲的这一段很严重,到这一步,已经是菩萨地的初步欢喜地。大欢喜境是很难达到的,喜乐金刚是很难修的。这一段话,等于把二百六十字的《心经》解释完了。色,包括了物质世界,地水火风四大,都是色,这是有形的。无形的呢?唯识上的八触(动、痒、轻、重、冷、暖、涩、滑)所生的色,意境上所生的色(法处所摄色),也包括在内。例如男女之爱,好色,觉得漂亮或不漂亮,就是色法,虽然不是四大,但也不离开四大。喜欢艺术,喜欢山水也是好色。
  「色空」,能够把色证到了空,真是太难了,不要吹牛了。但是色法的本性是空,不相信吗?有个办法,你找个喜欢看的人,整天跟着看,包你看不到半个钟头就厌。世界上谁最漂亮?自己最漂亮,对不对?在镜子里看自己愈看愈美(有同学不同意),不是?那你是菩萨了。你试试,只要在镜子里看自己看上三分钟,那个就不是你了。你不要害怕,有时好像身体都没有了,是很恐怖的。但是有人会利用这个方法,进入空定的境界,不过要赶快把眼睛闭了,不要再看镜子,再看下去会疯了的。不疯至少也灵魂出窍,很严重的。实际上,这有科学根据,透过注意力集中一点会使你空掉,要注视自己,不要动,也不要去分析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盯住看,这一下就没有了。不但镜中的影像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
  做到了这一步,你就可以了解到色空无我,就晓得色即是空。色的本性自然就是空的,不用你去想办法让它变空,所以色即是空。《心经》上又加一句「空即是色」,也是非色灭空。不是把物质毁坏了,变成空,而是色相的本身就是空。有一句流行的古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一点都没有错。你说花好看,同花本身有什么关系?是你自己着迷。因此庙子里的菩萨都塑得很庄严,你为什么不着迷呢?因为你有恭敬心在。换了是位小姐,男生看了就着迷了。
  受(感觉)想(思想)行(生命本能活动)识(意识),也同色一样,合起来叫作五阴。五阴都是一念变出来的,是意识变出来的。所以接下来讲识空为二,意识是有,空是没有,看来是对立的,其实识即是空。为什么叫你们修白骨观?要解脱成道非修不可,是了色阴境界很快的法门。色阴境界一了,下面四阴很快可以跟着了啦。
  「非识灭空」,不是用意识境界造出来一个空,如果用意识境界灭了一切妄念达到空,那是非究竟的。因为意识本身自然就是空的。如果修证的功夫集中而通达的话,自然达到喜金刚的成就,心中会有无比的喜,比你中了什么彩票都要开心。所以,要能证到空性,才能真正得喜。
  (十八)明相菩萨──种性转变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不是指光明相,是明白、悟了一切相的意思。
  地水火风四大种性没有固定的,它本性是空的,为什么?因为种性与心念的作用是一样的。念头分成前中后,在教理上也叫三心,是出自《金刚经》的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过去心是前际,未来心是后际,现在心是中际,所以又叫三际。学禅宗的人讲三际托空,就是讲把这三个念头的边际解脱了,在这中间呈现一段空灵,就是当下即空,也是此地说的「中际亦空」。
  所谓四大种性是跟着意识观念来的,意识就是一念。假定这个人当下一念空了,那么色身四大种性就空了。所以说色身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无法用外力帮助。必须自己内心见道,一念之间了知四大种性的空相,如此叫作入不二法门。
  (十九)妙意菩萨──眼与色妙观察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位菩萨是讲修持的境界。前面已经有位菩萨讲意识境界,现在又来一位,讲悟道以后的境界,第六意识转成了妙观察智。
  凡夫不能成道,是因为意识被妄念思想遮蔽、困住了。那么,诸佛菩萨悟道了,还有意识吗?照样有的。有位学唯识的师父问六祖,这八识转成四智证得三身,要如何转?这个一转太难了!凡夫顺着转,所以轮回,能反着转,就成佛。六祖告诉他,「但用名言无实性」,转其名,而不转其实。名相转了,东西的作用不同了,但还是这个东西。等于一把刀,医生用了可以救人,凡夫拿了可以杀人,它的分别在于意识。所以悟道以后的菩萨还有没有意识?有的。可是悟道以后的菩萨,是否还有困扰凡夫的贪嗔痴?贪嗔痴是凡夫意根上的三业,我们看妙意菩萨怎么说。
  妙意菩萨在这里,先教我们从眼睛上了,刚才我们讲过看镜子的比喻。假如眼睛看一切色相,能见色不是色,不起贪欲,不起恚念(恚是怒气由内发到外在,怨天尤人都是恚念),不起迷恋,这样就是寂灭。密宗有很多用眼境界的修持方法,当下进入不贪不嗔不痴的境界。不是密宗快,而是他能够利用有为法来修。但是究竟成就不成就,还是靠自己,不是靠方法。
  你也可以拿一尊佛像放在眼前观,看久了绝对就看不到前面的色相,一片空了。我们前面讲过三祖的《信心铭》上面一句:「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利用眼观色,也是一种法门。有同学问我,他瞪起眼睛来就一片空灵,可以这样修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但是你瞪起眼睛来可不要看,如果用看的,很快眼睛就会瞎了。虽然张开眼,但是没有在看,没有用到眼的机能,就没有关系。否则你会用眼过度伤了眼,那我可不负责的,话先讲明,你要开眼闭眼是自己的方便。
  妙意菩萨教我们用眼来观色的法门,马上达到离贪嗔痴的境界,不需要跳出世间,当下就是寂灭道场。接着是耳、鼻、舌、身、意五根的修法也一样。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嗅觉,舌头对于味觉,身体对于触觉,意识对于思想,这都是相对的。但是如果同样运用眼观色的修法,你这五根也都可以得到解脱。
  他的结论是「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因为归纳起来,贪嗔痴都是心理行为,是意识发出来的。那么眼耳鼻舌身前五识有没有贪嗔痴呢?有的。但是从唯识来讲,前五识的贪嗔痴是助伴作用,像是帮凶,而主犯是意识。例如眼睛也有恚,意识恨某人,眼睛就发出来瞪着他,跟随意识做帮凶。如果意识喜欢某人,眼睛就会笑咪咪的,帮着意识做。借用法律的话来讲,从犯帮凶的罪较轻,主犯的罪较重。所以若是意识对外境不起贪嗔痴,那么前面的五根就自然对境心不起,自然就寂灭。
  讲错了,对境心不起还是另外一念,应该说:对境心数起,而自然寂灭。这个道理就是入不二法门。这个故事出自六祖《坛经》,广东韶关的曹溪(因为曹操的后人辗转迁徙到此地定居,因此叫曹溪。)风水很好。后来六祖在这里说法,他说法的庙子后世叫作南华寺,当时禅宗就有了南北二系,并不能算派别,只是风气稍稍不同。在北方当然是六祖的师兄,神秀这一系。我们可不要看不起神秀,他的影响比六祖大。当时的文化中心在北方,有很多有修持的大师都在北方。不过神秀走的是渐修的路子,也是禅宗的正统。不要认为神秀不是正统的禅宗,那就完全错了。唐代当时的大文人如李白、杜甫,后世的白居易,这一班名人的禅,都是受神秀这一支的影响。南方的禅影响中国,要到唐末五代才开始。
  当时神秀那一系有一位卧轮禅师,他打坐时常有魔鬼来磨他,诱惑他,他都置之不理,还作了一首偈: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这是真功夫啊!你不要轻视他。很多学禅的人,就依这个偈子修行,后来传到了广东。卧轮禅师的辈份自然比六祖低,有人拿了这偈子去问六祖,六祖就说了另一个偈子: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菩提作么长这句话妙得很,是问语,你说菩提怎么长?一边也是答案,菩提无长也无灭,哪里能长?卧轮禅师的偈子是学禅的根本,根本做到了,有了卧轮禅师的境界,你再来谈六祖的境界。后世学禅的拿了六祖的鸡毛当令箭,那是六祖揩屁股的草纸,你不要拿来当帽子戴!他可以拿帽子来揩屁股,你不能,你还是要从卧轮的方法做起。
  (二十)无尽意菩萨──六度回向一切智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无尽是无量无边,在凡夫,意是第六意识,成佛了也用意,不过意识这么一转,转凡夫的妄念为菩提。根据唯识,意在凡夫是分别心,转识成智之后,第六意识就转成妙观察智。无尽意菩萨报告的内容是六度,就是大乘修行的六个次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梵文叫六波罗蜜。波罗蜜的原义就是由这里到那里,人如何超脱人世的苦海,到达清凉自在的那一边。中文翻译是翻义,就用了一个字:度。佛教常说要度人,如何叫度?就是使人能够解脱,能够大彻大悟才叫度,不是说叫人信佛就算度了。
  根据教理,六度的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是修福德资粮;般若是修智慧资粮。福德和智慧圆满了,就可以成佛。这是从修行次第(就是层次)而说的,是渐修。
  《维摩诘经》上所讲的六度,不是讲渐修的次序,是讲顿悟的。顿悟什么呢?一乘道。没有差别的。换句话说,六度所有的修持,乃至小乘大乘所有的修持,就是为了一件事,为了得一切智而成佛。不过要注意,一切智是教理的名称,或者称为根本智,是见到本性,也是禅宗所说的开悟,明心见性。
  无尽意菩萨怎么讲六度呢?他先用第一条举例,修布施就是为了回向一切智。普通把布施和回向一切智分成两边,事实上布施这个行为的自性,就是回向一切智。《维摩诘经》这里所讲的,是对形而上道第一义而讲,不是第二义的境界。
  教理上讲布施有外布施、内布施、无畏布施三种,我们在前面都介绍过了。布施的时候要「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施事都空了,做了就放下。这就是学佛人的正修行,不是只有打坐才算修行,你下座穿鞋子时,让一步路给人家先走都是布施。中国文化也讲「施恩不望报」,给人家好处不希望人家回报。但是反过来是要「受惠不忘德」,那怕受了人家一点点帮助,永远不要忘记。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很快就被接受,因为它同我们本位文化完全一样。
  清朝的蒲松龄写了部《聊斋志异》,借鬼来骂人,他自比司马迁,《聊斋志异》也被称作中国的鬼史。文字非常好,是我们小时候必看的,又怕又爱读。这小说的第一篇,写的是阴间的考城隍,城隍好比是阴间的县长级长官,文中讲到有位读书人,在夜里梦见被鬼擒去阴间的考场,主考官是关公,关公出了个题目,「一人二心,有心无心」。这位考生的答案可以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所以中国人做好事叫积阴德,做了不说的叫阴德。无犯意而作错了事,可能良心上过不去,但是不用处罚。关公看了这读书人所答的卷子,就派他作城隍。读书人说这县长作不得,因为他还有妈妈在世要养,死不得。关公就调卷看看他的妈妈还有几年的阳寿,让读书人先回去尽孝,等妈妈的阳寿尽了再回来。
  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聊斋志异》第一篇写考城隍,就是要教人为善。蒲松龄把书写完了之后,送给一位当时的名士王渔洋过目,王渔洋当场出一万两银子,要蒲松龄卖给他,也就是想买著作权。蒲松龄不干,王渔洋只好帮他写一篇序,其中有一首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你看这首诗很美,实际上是骂人,人比鬼可怕可恶多了,听听讲鬼话远比听人话好。
  布施的道理,就是为善不求人知,这是学佛的人应该有的心理。最近有两位出家的同学要远行,来跟我辞行,我为他们准备了一点钱,装在信封中,写上供养二字。他们虽然是我的学生辈,可是这里就要抛开老师的立场,尊敬三宝。布施同供养意义有何不同?都是出钱,可是心理是两样的。供养是下面对上面恭敬供献,让上面滋养之用,同样的行为,却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假如出钱帮助穷苦的人,可不可以认为自己在供养?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供养一切穷苦的人,就等于供养一切佛。
  布施就是舍,是学佛的第一步,因此学佛的人要万缘放下,名利一切都放下。常有人说责任放不下,你真学佛连责任也要放下。像我的责任也很重,就算我这一秒钟死了,世人还是活下去的。所以要放下!放下就是布施。有人说打坐时思想放不下,你布施嘛!把思想给狗吃了,就放下了。假使我死在路旁,这个肉体给狗吃了也蛮好,跟狗结个缘嘛。一辈子鸡鸭鱼肉吃了那么多,死了这个肉体给蚂蚁吃给狗吃,一样也是布施。如果发不起布施的心,也就不用想有什么成就。像时下很多年轻人,帮人家一个忙都不肯,我要班上同学告诉缺席的同学,下一堂课带些什么书来,结果连这一句话都不肯传,就是不肯布施。
  除了财布施法布施之外,还有无畏布施。给人精神支持就是一种无畏布施,例如有人遭受到很大的挫折,我对他说:没有问题的,我看了你的相,马上就一切顺利了。其实我是信口说说,但是他很可能因为听了这番话而得到鼓舞,这只是无畏布施的一种方便,其实布施方法是很多的。
  但是,布施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回向一切智。这又是什么个讲法呢?我们放下一切,舍掉一切,是为了成佛。一念放不下,所以不能得道。你打坐在那里搞气脉,任脉通了没有,督脉通了没有……为什么?气脉通了身体会好吗?这就是放不下身见,这一念放不下,怎么能够得一切智?四大皆空,身见先要放下。所以布施是为了回向一切智,得了一切智就成佛了。
  怎么样是回向呢?这个问题严重了,连好几位老前辈都问过我,关于回向的意义。他们的学问都很好,不是不认得这两个字。古人为什么翻译成回向?意义是非常深刻的。你若是懂了轮回,就会懂回向。宇宙万物是旋转的,起点也是终点,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回向也是这个道理。布施出去,我就没有了,其实正是你的有。你觉得什么都牺牲了,正是你的成就。不过你如果因此存着要回收的心理去布施,那就糟糕了,反而不会回向的。如果你无心布施,它自然就回向。例如有人问我,要怎么念经回向给父母,这很简单,你只要起这一念就回向了,这就是心念的力量,不用再念出来这是为了谁为了谁的。
  学佛第一步要心念空灵,无所希求,只有施出去,只有帮忙人家的,不用希求拿什么,自然就回向了。
  我们学佛是求自己成佛,布施是一切放下,它的本质就是回向一切智。普通人不了解,把布施当作一段,回向当作一段,当作两个相对的。现在《维摩诘经》告诉我们第一义谛,不要修别的法门,只修布施。你说我没钱,就内布施嘛,内心一切皆空,没有钱不能布施的这个念头也要空掉。一切放下,放下的念头也放下,自然成就一切智。所以说:「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
  中国有句老话:「为善最乐」,这是真的,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纯粹劝人的话。你可以就这个行为体会一下,我自己的体验是如此,你真做了一件善事,帮了人家解决了一件大事,那真舒服。这个道理是什么?善行是喜的,恶行是忧的。喜的东西是阳性的,忧愁的东西是阴性的。真做了好事,不只是精神上会感到非常愉快,身体都会舒服的。就有那么大的功效。所以我常说学佛的人还不如学童子军,童子军的教育要日行一善,善行不论大小。可是学佛的人恐怕十天都做不到一善,尽管满口佛话,人家碰他一下就气死了。
  同样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回向一切智。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靠智慧去做。我常说做好事非常难,是要有智慧去做的。没有智慧,你觉得自己是在做好事,其实会增加别人的烦恼。所以六度万行以智慧为主,学佛法是智能之学,不是迷信。所以「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智慧是指普通的聪明,一切智是悟道的智慧。
  清楚了这个道理,你就晓得世间的行为,就是修出世间法,修出世间法要能够入世。我今天还在说一位出家的同学,他光晓得出家修道,如果不懂世法的话,这道是白修了,不能起而行。只能空,空而不能起有之用。释迦牟尼成了佛也还是要出来教化众生,他什么事都懂,例如他也懂放牛,乃至也懂裁衣服。他是得一切智的,就是世法要通啊,这样就叫做入不二法门。
  总结无尽意菩萨的报告,在六度万行中,我们真修持做到了任何一点,都能够悟道,不需要再找别的法门。譬如内布施有一条,万缘放下。万缘慢慢放下多麻烦,一念放下就行了,打坐时连求静的这个心都放掉,内布施掉就行了,可以成就一切智。问题是讲得容易,你真能放下到什么程度很难。有人说,放下就昏沈,那你要把昏沈也放下!嘿,这就是问题了,你怎么把昏沈也放下?老实讲,昏沈是习气。例如佛也说过,人为什么要睡眠?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生理疲劳,所以进入昏沈需要睡眠;一种是心疲劳,用脑子用思想多了,心理上疲劳了,也想睡眠。这个睡眠是一个境界,就是个习气,能把这个习气检查出来,睡眠昏沈也放下,那是真放下了。放下了自然回向得一切智,这就是不二法门。
  (二十一)深慧菩萨──三解脱门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在是第二十一位菩萨,名号是深慧菩萨,由上一位无尽意,到这一位深深智慧的深慧菩萨。《维摩诘经》一共有三十二位菩萨,报告修行的不二法门,这好像是《楞严经》上有二十五位菩萨,报告修行的圆通法门。上一次提醒过你们,诸位有留心算过吗?
  上一位菩萨讲的是六度,这一位菩萨报告的是大乘的三解脱门。三解脱门就是空、无相、无作。无作在有的经典上也翻成无愿。看到无愿有人就觉得奇怪了,学佛不是都要念《普贤行愿品》吗?学佛不是都要发愿吗?无愿其实就是无作,作而不作。我们能抓住这三解脱门,一切佛法的道理就都知道了,学佛就是随时把握三解脱门。
  讲到空,例如《心经》说「诸法空相」,《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学佛想要进到空,有多难啊!密宗的,尤其是黄教一派,要得中观正见,才算见道得根本智。什么是中观?不空也非有,即空即有。得中观正见的前提,要先见空性,先见到空的一面,也可以说是见性空。了解了性空,自性本来空,学佛的第一步就迈开了,不是理论上了解,是要身心都进去。现在讲话都懂,这是理论,没有用的。你纵然能把佛经倒背如流,佛学好的不得了,生死来到时一点用都没有。不要讲生死,就算感冒来了你也挡不住,你空空看,喷嚏照打,肚子饿了你去空空看,还是饿得受不了。真得到空性的人,却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所以什么叫悟道?什么叫证道?是身心整个投进去。就像这杯茶,白开水冲泡茶叶就有味道,你只讲空话,讲得再香再浓,白开水仍然是白开水。
  这个性空是要证得的,证得了性空还不算佛法完全成就了,只是起步而已。性空了还要知道缘起,真空要起妙有的作用,那佛法就又进一步了。但是这还不算成功,要空非空,有非有,即空即有,非空非有,才真能算了解般若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就是中观正见。
  这个空是不是究竟呢?绝对究竟。最后得中观正见,连中也不中了,彻底的空,所以讲是性宗般若毕竟空。这个空的境界要如何求得?在座的同学打起坐来拚命想求空,求不到的道理在哪里?就因为你在忙着求空,真是空忙。要知道,是空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你懂了这个道理,很自然就空了。你现在在听讲,空不空?不空啊,这是有啊。但是你听到、感受到的,没有一点可以停留住的,它早跑掉了,当你一听到就已经没有了。所以是它来空你,不是你去空它。
  结果我们学佛的都走了反路,都在求空,岂不是背道而驰?它本空啊!你了解了本空不是就很解脱吗?用不着怕有个有的。你想把我们的思想、感觉停留住,那是停留不住的。不过有一样你感觉到好像停留住了,就是当你痛苦时,你硬是空不掉。其实还是空得掉的,那个感觉痛苦的就是受阴,就是业力的根本。业在哪里?就是被痛苦烦恼束缚,被这个力量捆住了,解脱不了,就是业。这是一个感受的作用,你打坐觉得静了,但是你里头还有一个静的境界,就是受阴,你就解脱不了。等你觉得空了,就又着相了,有个空相,这空相也要空掉。你说空了觉得清净,可是既然还有个清净,又不空了。
  空,是彻底的无相。既然无相就当然无作无愿,我也不希望有个空来,它自然空的。你造出来个空的境界、光明境界,那就是有作。有作在修持的程序上就是有修有证,无作是无修无证。所以得了道的人跳起来是道,坐下来还是道,这肉身完了,可是法身是不生不死。
  我们修持能达到空、无相、无作,则心意识自然空了,自然就解脱了,自然就入道了。学佛不论大小乘,不论任何宗派法门,归纳起来,最后都是求解脱。什么解脱呢?不是功夫,不是信仰,是智慧的解脱。所以学佛的成就是大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不是境界,不是迷信,不是信仰,而是智慧的解脱。但是同时也包括了功夫,也包括了境界,也包括了正信。
  心意识是很难解脱的。心意识不是一个东西吗?为什么要分三层?佛经上常这么分,尤其是禅宗语录,在宋朝以后的大师们,常常提到要离心意识参话头。当年我跟显明法师二位,皈依虚云老和尚学禅(这里不应该说二位,应该说我们两个人,自称二位就大模大样了。顺便把中国礼数告诉你们年轻人),虚老一开示就叫我们离心意识参,我参了一分钟就不参了,因为离心意识我还参个鬼!那我已经成功了嘛!这句话到此为止,你们参参看,参我那句鬼话。
  现在不讲禅宗,讲教理。意,大家都知道,以六根来讲,佛学把我们生命分成六个工具:眼耳鼻舌身意。相对外在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另一种分类,是分成五蕴:色受想行识。你把五蕴研究通了,也可以悟道了。唯识宗主张万法唯识,把物理世界和我们的精神的生命合起来,分成八个识,这又是一个系统。这八个识当中,主要的中心在意,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根本,整个的叫作八识,就是唯心,所以叫作八识心王,心是主体。心起的作用就是意。把心意识三个层次勉强作个分类比方,心像大海;意像大海中起的波浪,一个一个思想不停;识像波涛面上的浪花。
  空、无相、无作与心、意、识之间的关系,要怎么样配合呢?这个无作是指什么无作?无作配心。无相配意。空配识。因此深慧菩萨告诉我们,「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空、无相、无作,随便由那一个法门证入,一门深入,就彻底成功了。再归纳起来讲一句话,妄想就是般若。我的老师袁老师,给我讲过一句大名言,了不起的。他告诉我般若与妄想有什么差别,他说:「了妄想是空,妄想即是般若。了般若是有,般若即是妄想。」说得非常彻底。
  (二十二)寂根菩萨──佛与法众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一位寂根菩萨,是第二十二位菩萨,寂灭清静当然是空了。「根」,本院的出家同学,剃了头,穿了这一身衣服,分不清男的女的,只有什么不同?身根不同,就是男身女身生殖器官不同,因此有男女的差别。
  佛法僧在《维摩诘经》翻成佛法众,众就是僧。佛法僧是佛教的三宝。早晚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伽。伽要读如「茄子」的茄,不要读成「嘎」。僧伽是僧团的意思。皈依僧是要皈依僧团,不是单一位僧,因为要随众而学,所以在这里翻成佛法众。僧伽是圣众,入圣人之位,是成佛得道的预备队,是后补佛。所以要对出家人恭敬,我对出家人是非常恭敬的,你不要看我常骂出家的学生,那是以另外一个立场骂他们。
  学佛要恭敬三宝。有人对我说,他看出家人好像与在家人没什么不同,言下有不尊敬之意。我说,当然没有不同,都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可是人家剃了头就值得恭敬。告诉你,真的释迦牟尼佛今天来了,你看惯了也同我们差不多。真的肉身菩萨来了,你一定不知道,等他死了你才明白,慢慢去哭吧。拿破仑也说,他在两个人心目中当不了英雄,一个是他的贴身侍从,一个是他的太太。这是真的,英雄也有常人的一面。我们懂了这个道理,常人也是佛。所以不只是恭敬僧人,你能够把一切众生、每一个人都看成佛一样,你就绝对成功了。有如此的精神去学佛,憍慢心没有了,没有不成功的。
  普通观念把佛法僧分开,觉得他们是出世的,我们是入世的。佛就是法,佛就在法中;法就是众,法就是僧;佛法僧三宝是一宝。我们出家同学是僧宝,手中这本《维摩诘经》就是法宝。所以寂根菩萨告诉我们,「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无为就是要放下,三宝就是一宝。真正佛法僧三宝在你那儿,在每个人心中。每人心中能万缘放下,一念皆空,你那儿就是三宝,与虚空相等。不止三宝,一切出世法、入世法,也都是一样。能够依这个理去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就是不二法门。即使是在家的同学,你能够一念之间证得空性,你已经入于僧伽圣众,也算是出家人了,所以庙上供奉的伽蓝圣众,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譬如中国佛教供奉的伽蓝神之中,有关公,也有韦驮,都是武将,是在家的。韦驮菩萨到中国唐代才开始有记载,这在前面说过了。有个说法是我们这一劫为贤圣劫,据说会有千佛出世,所以没有那么悲哀。韦驮菩萨的愿力,就是为前九百九十九尊佛护法,而自己成为第一千尊出世的佛,就是楼至佛。
  (二十三)心无碍菩萨──了生死问题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所报告的不二法门,就是我们所讲的了生死。世人最恐怖的就是生死。死了怎么办?死了就没有我了。有没有我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认为死了就没有我了,就是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在佛法上这是恶见,不是善见。身体不是我,是这一生借用的工具,是四大假合而成。一般人分生死,是以身体失去功用就叫作死亡。一般人的恐怖和悲哀就是怕死亡到来,我这个身体没有了,我到哪里去?
  学佛的人不应该有这样的看法,生命是永恒的,非断非常。一般人认为的生死,在佛学叫分段生死,所以凡夫的六道轮回是分段的,不论活多久,仅是整个生命中的一段。得了阿罗汉果的人,可以预知生死,乃至可以决定要活几百年几千年,因此认为自己没有生死,其实还是在生死中,在佛学上讲是变易生死。能离开分段生死,去掉变易生死,回到自己生命根本道体上,这样就是不生不灭,勉强可以叫作了生死。
  我们这个生命,不生不灭的根本,有一个名称,悟了道的人证得了这个叫法身。法身本来寂灭清净,不是我们修出来的。修它也寂灭清净,不修它也寂灭清净,所谓本性如然。譬如我们都市中盖了许多高楼,并不妨碍这虚空,以后如果都市回复到荒凉,这虚空还是一样。法身有如虚空,不生不灭。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自己在法身中,仅仅知道这个肉身?因为我们的习气,认小为大,抓住个小的当成是生命的根本。禅宗说明心见性,见的是这个心,不是思想的心。这个道理讲得最清楚的是《楞严经》,佛告诉阿难,我们的生命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的,可是凡夫众生颠倒知见,不认这个生命,却只认身体。像是不认大海,反而只认大海上的一个小水泡当作是自身。《圆觉经》上也说,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把这个四大假合的肉身认为是自己),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以为自己的思想是心,其实思想只是身体第二重、第三重的反映)。
  心无碍菩萨说,普通人把肉身看得很牢,等到肉身坏了,以为是两件事。庄子也讲过一个比喻,骊戎有位小姐骊姬长得很美,这个国家被灭,她被献给晋献公,当时的她怕得哭哭啼啼。在古代一旦进了宫中,就只有靠祖上积德,哪一天被皇上看中能选为妃子,否则可能一辈子老死宫中,连家都回不去。后来这位小姐果然被选为妃子,享受恩宠了,想想当时怕的心态,觉得很好笑。庄子就说,世人都怕死,可是如果死后比生前还好,就会觉得自己临死时怕得很没有道理。
  其实,生死不只是身体坏了才经历到,我们凡夫天天都经历生死,每晚睡觉,就是一次生死。再进一步讲,我们身上的细胞,因为新陈代谢作用随时都在生灭,因此这个身体也不断在变化,本身随时在生死中。所以生死没有什么可怕,就像换个房子住,修道成功了,就像是发财的人换新房子,对旧的房子毫不眷恋。那个没发财,被人赶出来的,对自己那个旧房子,不知道有多舍不得!
  真正了解我们的生命不是这个肉身,也就是悟道,见法身,见空性,见自性,见实相。若是没有悟道,那你所有学佛的功德都是在学加行,要见道以后才能修道。实相是什么相貌呢?本来清净,是无相,是空相。所以说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我们凡夫现有的身体是业报身。是善业来的,这一生福报好;是恶业来的,福报就不好。成佛得道了就是得圆满报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圆满。见到空性清净法身,才好起修圆满报身。圆满报身成就了,千百万亿化身当然就有了。
  明心见性见到自身实相了,就「不起见身」,不会把肉体看得很牢,身见没有了。以小乘来讲,有两种障碍使我们不能成道,就是见惑和思惑。思惑是我们带来的业报,就是贪、嗔、痴、慢、疑。见惑是观念的错误,就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我们大家打坐念佛,搞了半天,实际上都是邪见。又想求通气脉,想自己健康长寿,身见也愈来愈重。《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寿者相,把这些观念拿掉才能见道。
  也有人问我,为什么有的出家同学吃素修行,身体却愈来愈多病。好像佛法就是人寿保险,应该保证不生病似的,这是观念错误。其实人生以病苦为师,要遭遇痛苦和身体多病,才容易有道行。又健康又快活又功名富贵,一切都得意的话,是不会想修道的。因为有病所以不敢乱来,然后又当然有点私心,想把身体修好一点,就是这样才种进了善根。所以丛林规矩里,修行人不求无病,病还是善知识呢!
  所以要「不起见身」,还要「及见灭身」,不要看到肉体坏了就觉得生命死了,这好比只是工具坏了,换个工具就是。什么理由呢?「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这句话更严重了!我们学佛许多年了,几时见到过清净法身?清净法身在哪里?要把此身空掉了,把受阴想阴都空掉,好像连这个肉体都没有了,当然法身就清净了。所以法身就在你现在的肉身上。禅宗的云门祖师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这宝贝就在你肉体上:临济祖师也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无位真人就是生命本来,就在我们眼耳鼻舌身面前跑进跑出,只是我们不知道。所以法身就在你这个肉体上找,你能把这个找清楚,也就对了。古德还有一首偈子:
  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
  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我们这色受想行识五蕴之上有一段空,这空就是法身,就在我们身体上,你怎么样去求证?为什么有人用观的或者用闻的就悟道了,而我们不行?法身就在你身上,能把这个找到了,才是悟道。
  进一步说,你也不要看不起这个肉体,肉体就是法身。所以永嘉禅师在《证道歌》也说,「幻化空身即法身」。因此根据大乘菩萨戒,自杀是犯了重戒,等于杀了佛、菩萨、罗汉。你的肉体就是佛的肉体,算不准你明天悟道成佛,而出佛身血是入无间地狱的罪。残害自己身体,任意糟蹋自己,浪费自己生命,都是犯菩萨戒的。前面曾提过,儒家文化的《孝经》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代儒家反对佛教,其实不是反对佛法,是反对出家人,父母都不养,剃了头发出家,认为是不孝。这个观念就是要保重身体,因为身体是父母亲生育养育而来,他们希望我们能健康,你把身体毁伤了,就是不孝。又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也是这个道理。身体虽然要保重,但是儒家的道理是「死有轻如鸿毛,有重于泰山」,看情况,该牺牲时,也义无反顾。所以中国文化关于生死之间,是有很多道理的。
  懂了身与灭身不二的道理,肉身与法身一样,生与死一样,「于其中不惊不惧」,就是入不二法门。
  (二十四)上善菩萨──身口意三业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能够心无碍,自然能够有善行。这位是上善菩萨,最高的善,他来说明身口意三业的不二法门。我们每人每天身口意都在造业,我们来到这世界都是光屁股来的,什么都没带,活了一辈子,要吃要喝,要揩油要骗,骗不到就凶人家。所以这世界,没有哪一个众生不是偷盗人家来生存的。强盗暗抢,皇帝明抢;小偷暗偷,做生意明偷。所以不要说自己没有造业,哪一个没有造过业?身体、嘴巴、意识都在造业,自己检查看看。像我,不要说是在弘法利世了,我为了要吃饭,只好靠卖嘴巴赚钱,比歌星还不如,也造了很多口业。你们将来也不要自以为在讲经弘法,都是活见鬼,有这观念就是造意业。自己尽量向好处做,少一点过错就了不起了,不要自命不凡。所以在我看来,诸大善人和大菩萨都和我一样,是吃开口饭的,开口饭就是卖唱的。
  什么时候身口意才在造善业呢?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得定了。身不动,也不用吃,身就没有造业;口不动,连阿弥陀佛的阿字都不阿了,口就不造业了;意念动也不动,清净圆明,也不造业了,只有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身口意三业向善。常有人来对我说:老师,我没别的,只有对你诚心身口意供养。去你的身口意!我真答应就签个约去公证,你身子是我的了,没有你自主的份了。所以那都是骗人的,说这个话哄人就是造业。我当年跟老师学法,从来不讲这种妄语,我手边有现成的就一定供养。当年学密宗,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今天传个法,送红包,明天传个法,又送,这供养才是真的,什么身口意供养!真正的大供养是法供养,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个时候才叫身口意供养,供养佛菩萨三宝。
  身口意三业,表面上与善是相对的,但是你真悟道的人,三业皆无着相。身口意自性本空的,三业本来是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白居易有首诗说,「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这个身体本来就是空的,他用了几句诗就把佛学讲完了。
  身体到了无作相境界,当然就不会造口业,不会说是非。身口意三业中,嘴巴造业的机会最多。身业只有杀盗淫三种,意业也只有贪嗔痴三种。口业有四种,妄语(譬如不想和某人打交道,他来找你,就随口说没有空,就是妄语)、恶口(骂人、挖苦人)、两舌(造是非,像是同人讲,这话只告诉你,不要告诉别人,就是两舌)、绮语(像是说些不相干、不由衷、敷衍的话,或者是说没有意义、言不及义的话,像聊天就是)。
  不造口业就意无作相,这一点是很难说的。例如有人以为不说话、禁语,就可以不造口业了,可是他虽然不说话,见了别人有什么过失,那难看的脸色就摆出来了。这不仍然是在说话吗?真正禁语是要从意上去禁的。
  能真正身口意三业清净了,就不止是戒了,比戒还进一步,是无作慧,是智慧的解脱。用上面的例子,看到人家做什么事,心中也不会动念,这才是解脱,是要有智慧才做得到的。这是大乘三法印的无作,前念已灭,后念不起,起了就丢,这样才是入不二法门。这是上善菩萨的境界,是真行善。你懂了上善,就会懂了密宗的上乐金刚和禅悦的道理。
  一个人想要得到身体上的快感,是有好多方法的,按摩是一种方法,乃至有人捏香港脚也无比舒服。但真正的得至乐是为善最乐,上善成就了,它由内而外发出的快感是永远不退,昼夜都在快感中。那种快感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就是经上所说的,菩萨内触妙乐,是登地以后菩萨的境界。有上善、上乐、上喜的境界,才算是福报的成就。做点好事只能算是在培养福报,是福报的资粮。你想得到上乐境界,要问自己福报够吗?一身都是业怎么能得到?接下来是福田菩萨,是真正福报的成就了。这个次序排列得非常严谨的。
  (二十五)福田菩萨──福行罪行不动行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出家人的袈裟,上面有一块块的,就叫作福田衣,象征出家人是为众生种福田。现在福田菩萨为我们讲行,什么是行?就是行为、动作。做人每天不是在做福行(善事),就是做罪行(恶事),所以得善报或恶报。如果每天只睡觉,不做善也不做恶,那还是有报的,得无记报。得无记报就变猪了,因为无记业就是罪业,昏头昏脑当然有罪,不过算是消极的恶。
  不动行是上善之行,已经得了道,不空而空,自然清净。孟子说自己的修养是「四十而不动心」,他从年轻作学问修道,到了四十岁才敢说不动心。孔子也说要到四十岁才「不惑」,不惑就是不动心。但是不动心不算悟道,孔子孟子到四十岁并没有悟。你问,孔子到了几岁才悟了?五十岁,他「五十而知天命」,破初关。用功十年,「六十而耳顺」,破重关。再下十年功夫修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才破三关,才成就了。孔子是很辛苦的,他是个孤儿,十二岁就要自立,养一个后娘,还养一对同父异母的兄妹,家中贫困,不能不挑这个担子。虽然这么艰苦,十五岁就志向已定,「志于学」。要到四十岁才不动心,可见不动行之难。
  所以这三种行,福行是善报来的,罪行是恶报来的,不动行是修菩提果报来的。普通看起来,这三行是不同的,其实这三种行为都在一念之间,因为「三行实性即是空」。要从这里见空,真见到了空,善的、恶的都沾不上了。
  像刚才说,孔子孟子在四十岁时还没悟道,要进一步晓得三行的自性皆空才是悟道,「于此三行而不起者」,那才是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才是入不二法门。入了不二法门你福行也对,罪行也对,不动行也对,那是菩萨境界,才可以为众生种福田,这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出家的同学要注意了,你要反省有什么资格穿福田衣,为一切众生种福田啊?如果披了这一件衣服而不好好修行,果报是很严重的,来世连人身都得不到。所以若有同学披了袈裟来听课,我可就不敢坐在这上面了,那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精神。同样的,有同学穿了袈裟我就不能骂他了,这正应了「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句老话。
  但是,「披上袈裟事更多」,这是真的,出家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了度一切众生,为众生种福田。所以你的修行是为一切众生而修,成就了更要去利他,当然事就更多了。这一句话也被用来批评出家人反而攀缘更多。菩萨是多情慈悲的,从圆满的境界看,菩萨也可以说是痴情不得解脱的。反过来说,如果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他就没资格学大乘,修成了也是个小乘罗汉,是自私的。所以有诗曰:「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
  (二十六)华严菩萨──由我而起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处处都是菩萨,上面下面,最干净的地方,最脏的地方,到处有。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善善恶恶,分辨不清,华严境界是尽虚空徧法界。《华严经》是一部大经,汪洋渊博,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其后华严在中国佛学又成了一学,研究唯识法相的人,非研究华严不可。《华严经》是唯识的五大经之一。
  华严菩萨说,一切从「我」来,一切万缘都因为有我相而生烦恼。待我空了,人无我,法无我,自然就成佛了。有我就有人,有人就有他,这就是「从我起二」,有人我他就有一切烦恼。「二」就是相对的,相对的境界就是由我而起。见到我的实相本空,到达无我,自然就没有相对的了。我们凡夫也有一句很好的话:「眼不见,心不烦」,虽然做不到无我,不看见就算了。很多你在外头买的食物,如果去工厂看看,包你会觉得脏。我们吃的腌菜,在我家乡是用人脚去踩出来的,你见到了一定吃不下去。另有一句话说:「水为净」,有什么脏的,用水洗一洗就干净了。中国乡下其实有很多有智慧的事,例如我小时最怕鬼,老人家就教我,如果走夜路撞见了,就把袍子一掀,放一泡尿,口中吼一声「呸」,就过去了。后来我去西藏,活佛传我个避鬼方法,也不过如此。
  我讲个真的故事,将来要写进回忆录的。我小时家乡有个读书人,他诗词文章都很好。夏天晚上他在桥上睡,到了早上人不见了,全家人发动地方上百姓一起找。结果在离桥不远的一条小径边找到他,他的耳朵鼻子都被泥巴塞住,人已奄奄一息。他被救回来后,说只觉得睡着后身上被压住,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大家就说是被鬼抬走了。我听了这事,又怕又好奇,一定要拉个大人带我去那个地方看一看,大人吓我,如果被鬼抬走怎么办,我说我就掀衣服拉尿(众笑),这些都是过去农村生活的事,你们今日都市中长大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讲回华严菩萨,「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到了无我的境界,就不住相对二法,就无识了,是心意识的识,无识就不动念。识空了就意空,意空了就心空,因此人空法空。这个时候,才是真做到无我,才入不二法门。
  修行要能做到无我,先空我。你看这个不惯,那个人又不对,起了善恶是非之分,皆因我起,能无我,就入了不二法门,这是华严菩萨的境界。到了这个境界,才算是开始向功德圆满的路上走。所以接下来是德藏菩萨,这藏不是躲藏的藏,是西藏的藏。
  (二十七)德藏菩萨──有所得与无所得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一般学佛的人都犯了这样的错误,以有所得心来求无所得法。佛法是无所得的,你用做生意的观念,求利益的观念来求法,因地就错了。因错了,你修死了也修不出来。所以我再三引白居易的诗,「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你根本路线已经错了,走错路了。尤其年轻人学佛更是如此,连作个什么梦也当大事一件来对我说,听了我头就大,可是也只好听听。还有同学念咒子或者拜佛,唉哟,昨天得了一个境界,赶快来告诉我。你来讲境界时,那个境界早不晓得跑哪里去了,还要来说境界。那之愚蠢,恨不得一刀宰了他,帮他换个脑袋。这种心理,都是以有所得心,有所得相来求法。没向菩提相、空见上去求。
  《心经》说「诸法空相」,一路无到底,最后,「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无所得是菩萨境界。若无所得,就无所取也无所舍,既不要提起什么,也不需要放下什么。很多人说自己放不下,放不下你就提起来嘛!但是又要问怎么提起,不知道就放下嘛!再问怎么不放下,那就只好说,去你的!这是第三法门啊,第一是放下,第二是提起,你前两个都做不到,只有第三了。你真能去你的,就行了。坐在那边心念放不下,去你的!有位同学被我大骂一句去你的,就把这句话当了个咒子,空不了时就念,结果居然很管用!我就告诉他可不要乱传这个咒子,是有版权的,若要传,非先让学生磕三百个头不可,还要收供养(众笑)。如果能无取也无舍,那当下就是道了。道就在这里了,既不提起,也不放下,既不求空,也不求有。为什么一定是空才对?那有呢?有也不对!那是什么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嘛,现在就是现在嘛,那就对了,就是这个(师以指敲桌数次)!但是你要懂这个,要功德福德圆满了才能懂,这就是不二法门。
  (二十八)月上菩萨──暗与明平等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你们在别的经典中看过月上菩萨吗?《药师经》中有位药上菩萨,同这位月上菩萨是有关连的。月上不是月亮上来,是用月亮形容,比清净光明殊胜境界更要殊胜。
  月上菩萨说的这一段,对你们的修行非常重要,黑暗与光明是两个相对的现象,是不是?初学佛的人,打起坐来眼前黑洞洞的,这就是闇,就是无明。有时坐起来有点亮光就高兴死了,以为自己见道了,你是活见鬼了。静极则明生,那点亮光有啥稀奇!你打坐虽然不动,身体没有全静下来,还有呼吸、血液循环、心跳、脑波都在动,你觉得静,是第六意识宁静而已。心理虽然静下来,生理还在动,甚至动得更畅快,因为没有心理干扰生理本能的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打坐会使人健康的原因,因为心宁静下来,呼吸、血液循环、心跳、脑波就都正常活动,这动和静一磨擦,就有光明出现。这不是道,什么「稻」,我看你是麦还差不多!不过你们年轻人城里长大的,稻子和麦子本来就不分的。
  真得道的人,也非黑暗,也非光明。这里要注意了,光明也不错,但是不要认为光明境界就是道。外头流行道家、密宗,说什么放光,放光了又怎么样?那也不是道啊!
  大阿罗汉真得定了,入了最高的灭尽定,是无闇也无明,不是入光明定啊!这是佛经的经文告诉你的,千万不要忘记!所以有人说他得了光明定了,你只笑笑就好了。「一切法相,亦复如是」,说究竟的,一切法从本体来讲,没有什么叫光明的,有光明的是妖怪。我当年学佛时有位学禅宗的老居士,会讲《金刚经》,我是很佩服他,他也很想要我叫他老师。他讲《金刚经》前,手这么一摆,装模作样一下,很多人就看见他的大拇指放光,有个韦驮菩萨在其中。我就是因为他来这一手,本来要拜师的,反而不拜了,替他可惜。《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又是学禅宗的,怎么还来这一套?我就告辞而去。真正的佛法,一定是很平凡的,就是平平常常作一个人。
  所以这里最后说,「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真平等不是二边,不是相对的。如果要说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就有恶,都是相对的,是非平等的,相对法门皆不是平等。平等就是中观,中观正见就是平等法门。能入平等法门,就是入不二法门。
  (二十九)宝印手菩萨──涅槃与世间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是第二十九位菩萨,宝印等于是显教讲的法印。密宗有手印法门,手印有两种,一种是手势,十个指头结各种的姿势,这是有相的,等于是标记。或者加上神秘学的解释,用现代观念比喻,是无线电通讯的密码。另一种是心印,心印是无印的。印等于是盖图章,它的道理是表示符合无误。禅宗说以心印心,后来成为日常中文语言的心心相印。宝印手也就是大法印,以法传法,以心印心。
  宝印手菩萨的报告就是大手印的法门,真正佛法没有显密之分。宝印手菩萨所传的法印,是至高的密法,不念咒,也没有观想。也不注重形式,同禅宗一样。甚至连宗教性的外衣都没有了,直接了当地直指人心。所以西藏的密宗推崇真正的佛法、真正的密宗,就是中国的达摩宗,就是禅宗。
  佛法最高目标是进入涅槃,当然涅槃可分小乘和大乘两种。小乘涅槃在教理上是有余依涅槃,证得性空,但是一切习气的根根没有断,是还有剩余的,所以是不究竟的。大乘涅槃是无余依涅槃,在学理上有的再加个名称,叫作无为涅槃,为而不为。阿赖耶识一切种子,善、恶、无记,通通转成菩提种性,不留丝毫习气,是无余依的。何以能够如此呢?因为涅槃自性本来无为,本来清净。
  学佛是想要求入涅槃,因为厌恶这个烦恼悲哀世界,所以想要出离。涅槃的翻译,有时用寂灭,有时用圆寂,有时用不生不灭,有时用清净圆明等等,都没有对。尤其一般人看到圆寂就认为是死了,所以也把涅槃了解成是死的意思。平常说某某老和尚涅槃了,如此一来,把学佛法的最高目的弄成是在学死。不止是一般人如此,清朝的大才子袁枚,他一辈子非常洒脱,不过就是不碰佛经,你说他不懂吗?全懂。真懂了吗?也不是。他曾经写过,「佛说:学我者死。」你查遍佛经,也找不到佛说过这样的话,袁枚也不是假造,而是延用一般人的观念,就是把涅槃当作死。
  因为涅槃的意义很难准确翻译成中文,古代仅翻音为涅槃,不翻成圆寂或其它。涅槃也有极乐的意思,所以佛在临走时所讲的经为《大涅槃经》《般涅槃经》《入涅槃经》,般就是入,是梵音。佛说没有一个佛是涅槃的,都在,一切众生本来也都在涅槃中。涅槃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死,不是寂寞凄凉,不是没有。涅槃的乐是极乐,世间一切乐是相对的,涅槃的乐是绝对的,没有烦恼也无悲。众生认为有个「我」,那只是假我,不究竟的。得了涅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真我,假名为真我。涅槃就是一切佛的净土,因为心净了,则国土净。
  这里岔进来一个问题,我在大学讲宗教哲学时,常说宗教是很妙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一定有宗教,即使没有宗教的名称,也有宗教的事实。目前世界上大的宗教算起来没有几个,例如佛教、基督教、回教等,细算的话可能不止三百个。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凄惨的,是站在日落西山的观点看这个世界,所以觉得来日不多。但都鼓励人不要怕死亡,因为有个天堂招待你,使人有个信仰的寄托,这是宗教。
  真正的佛法不一定是宗教,是超越宗教、哲学、科学的,但是也有宗教、哲学、科学的内涵。一般人厌恶世间,所以希求出离,而证到涅槃极乐境界,这样把世间和出世间分开为二。其实涅槃是不能分的,世间出世间都在涅槃中,涅槃就是自性,涅槃就是本体,是常乐我净的。这个就是道,道是分不了的,世间就是出世间,出世间就是世间。
  前面讲过五代张拙悟道后作的偈子,「随顺世缘无窒碍,涅槃生死等空花」,生死就像作梦一样,涅槃也是梦,涅槃与生死是平等平等的,都像是空中的花。你在外头为生计奔波觉得很苦,像梦一般,就想到禅堂来坐,得个清净,其实也是作梦,是清净梦。凡夫活着一生都是在作梦,佛菩萨弘法也是在作梦,两个不同的梦境。谁醒过呢?没有人昏迷过,个个都自然会醒。所以佛在《涅槃经》中说过,一切众生,不论是最好或最差,到了因缘成熟时,都会成佛。这同《法华经》的道理一样,没有一个众生不成佛的。
  所以生死涅槃皆如作梦(以前还有人问我这个「作」字是不是「昨」字之误,我只有笑笑,你要换成「昨」也随你),真悟道的人不入涅槃,也不厌世间,这就是得到不二法门,佛法就是如此。
  有的同学常说要再做几年事,然后就去山林住茅蓬。他把山林和世间分成二样了,山林也是世间啊!山林修道不如世间舒服,你们没有住过不知道。当年我一人住到庐山顶上,每天两顿饭,为了省洗碗的麻烦,碗筷买了四打带去,水要翻过两座山去取,因为我不会挑,挑回去也几乎泼光了,只有用两手提,每趟要四十分钟才提两桶水。山上白云漫漫,云里面没有神仙,都是湿气,身上衣服都是湿的,所以要吃辣椒和姜发散。其它像米、芋头、菜、油、盐都要到山下去买。自己做饭吃,吃完了几乎累得不想打坐了。吃过的碗都泡在水里,一洗又是半天。好不容易天晴了,哪里能打坐,赶快去打柴,还要趁天好晒干。本以为上山好好修行,多多打坐,结果五六个月下来,坐不到五六次,去你的吧!把东西一丢,下山去了。你们要去住一人茅蓬,受得了吗?有一次三个朋友一同上山住茅蓬,结果更糟,正应了那句老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由此你知道,谁能够跳得出世间?你就算一个人住,总还要有人下山买包盐吧!你拜托一个人就劳累一个人,还是没有离开世间。古人说一个人「遗世而独立」,那是非常非常难的。
  这一段的重点是告诉你,真正的修行是在世间修,另外一个重点是,涅槃就在生死中,就在烦恼中,没有另外一个东西的。天台宗讲得道的境界有三:法身、解脱、般若。般若是大智慧,为什么要智慧?解脱不是靠功夫,烦恼起来要如何解脱?你能丢下不想就解脱了,就这么简单。如何不想呢?要有智慧。所以修行要有般若才能解脱,解脱以后就自然清净,证得法身涅槃。也可以倒过来说,你法身不清净就不会解脱,不解脱就没有般若。学佛这三样,缺一不可。
  宝印手菩萨告诉我们,「若有缚,则有解」,被捆住了当然想解脱,「若本无缚,其谁求解?」若没有被烦恼捆住,何必求解脱?「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没有捆住,也没有解脱,就无所谓讨厌哪样或喜欢哪样,就证得涅槃。禅宗的三祖去见二祖求法,三祖一身是病,非常痛苦,病是业来的。二祖问他为什么来,三祖答,请师父教我解脱法门。二祖就问,是谁绑缚了你?三祖说无人缚我,二祖说:「无缚何必求解脱?」三祖就悟了。他悟道了后,什么病都没有了,所以病痛也是自心把自己绑起来才有的。我们常在生病中,你们生病了有药可医,我呢?今天晚上讲《维摩诘经》我就非来不可,虽然我很想休息一下也不行,这病无药可医,只有吃解脱药,自求解脱。你懂了这一段,就了解六祖的偈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要在世间烦恼中修,若没有烦恼,你也不需要解脱,也不需要佛法了。
  (三十)珠顶王菩萨──正道与邪道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是第三十位菩萨,上面一位讲证得涅槃,这一位讲弘扬佛法。
  我几十年前写《禅海蠡测》时就说,宗教都是排他性的,排斥人家,像做生意似的,只有我卖的是真货,别人都是假的。真正佛法不是这样,是包容一切的。你去看看《华严经》,那里就说佛在各个地方的名号不同,有叫祖,叫帝,叫仙,其实都是佛。所以我在书中讲,什么是外道?外道也是道,是外头那一条路,走得比较迂回,要走得几千几万年才走回来。旁门呢?旁门也是门,你说是狗门也是门,也可以钻嘛!只不过比别的门困难一点。以这样看世界才能包容。《金刚经》上也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的教主和圣贤都是得道的,只不过他得道的程度有不同而已。教幼儿园的和教大学的,都是老师,没有幼儿园的老师教,你还上不了大学呢。
  所以珠顶王菩萨告诉我们,正道邪道都是道,真正得了佛法的人,不会起分别正道或邪道。而且很多外道的人,功夫比你走正道的人还好,不论别的,他身体练得比你好,也少吃药,就把你比下去了。这是因为入门的方法不同,各有长处。心中分别人家是外道,看不起别人的话,就不是学佛之人,学佛之人是真正对一切众生平等平等的。即使这个人真走歪了路,要有慈悲心怜悯他,不知还要多少劫数才走得回来。能离开正邪的观念,能包容一切,才能入不二法门。中国文化也讲包容,「有容乃大」,能包容一切人,这样功德就慢慢大起来了。若是器量小,德不会大,功德也是靠心念的肚量修出来的,要记住!庙子门口摆个弥勒菩萨像,也是提醒你要学他的大肚量。
  这里有同学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问,修行要一门深入,或持咒或念佛或观想,那密宗三密瑜伽怎么说?第二个问,修净土法门,可以为了消业障先修准提法门,再回头念佛吗?
  第一个问题,对,修行要一门深入没有错。这是佛法鼓励你的话,而且不止修行,读书作学问也要如此。这个道理有个比方,譬如挖井,第一天挖五尺深,挑出来二十担泥,第二天又挖了五尺,可是只挑出来十五担泥,因为深了比较难把泥挑出来。你挖到十丈深的时候,可能一天只挑一担泥上来。一口井挖到见了水,就成功了。一门深入就是要你专一挖下去,一口气挖到底。不要挖了一两天,觉得好像没有效果不见水,就放弃了,又找一个地方去挖,这样不会成功。所以鼓励我们要一门深入,这是修行的一个原则。
  你现在问密宗的身口意三密瑜伽是怎么说?就是这样说啊!还要怎么说?你认为念咒和念佛是两门,观想和结手印不又变成三门四门了吗?这观念完全错了,可见你是学佛学的,没有真修行,这叫作青蛙跳井,不通!一门深入是要你在方法上专一,不是说念咒就不能观想,就不能打坐结手印。你念阿弥陀佛求往生西方,怕去不了,念药师佛求生东方,又怕搞不好下了地狱,所以也念地藏王菩萨,可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只要规定好自己功课,就尽管去念嘛!这也是一门深入。规定了就要钻下去,不要念了十天,想想还是不念地藏王菩萨吧,过了两天好像上火了,觉得可能是念佛引起的,就停下来了。这样就不是一门深入。身口意三业相应,本身就是一个法门,你照着专心去修就是一门深入。这样说,懂了吗?
  你们同学有时问,老师一下讲天台,一下讲禅宗,一下又要我们修准提法。是啊!我讲那么多方法,你准备修哪一个法?一门深入是在你啊!老师像是开百货公司,不是只卖一种馒头的馒头店!你来百货公司逛,爱馒头就买馒头,爱准提法就修准提法嘛。结果你逛了半天,什么也不爱,又批评这里东西太多,不是昏头吗?
  第二个问题,谁说过修净土法门,可以为了消业障先修准提法,再回头念佛?这是你说的,我可没这么说过。谁告诉你修准提法是给你消除业障好去念阿弥陀佛?根据什么讲的?是根据《显密圆通成佛心要》,还是《准提仪轨》?所以你们常常问问题,一开口就挨我骂,说话无根,妄想以为自己是对的。你准提咒念好了以后,回向自己往生极乐世界,也是一样。准提法是个大法,怎么只给你消消罪障?还说罪障消完了才能念阿弥陀佛?你看《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说你念我阿弥陀佛就可以消灭罪障,你怎么不相信呢?你读过吗?你没读过就这么说是犯口过的,犯得大了。从前有位祖师骂说:「像你这样子,将来大便从嘴巴出来!」后来果然生这个病,要去祖师那儿求忏悔才好了。所以我不敢随便批评你们,这是说笑话。可是你问问题不要根据自己意思,《阿弥陀经》说,念阿弥陀佛一句,消无量业障,你为什么不信?还要准提咒来帮忙,再找南老师写个介绍信,送给阿弥陀佛,唉,都是做生意心理,不是修行心理。这两个问题引来了骂,不骂不得力,给你消消业障。好了,现在继续讲第三十一位菩萨。
  (三十一)乐实菩萨──真实与不真实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实菩萨,极乐世界走到极点,证到这里。实是得道了,证果了。《维摩诘经》最后第三十二位是文殊菩萨,暂且不谈,这是第三十一位菩萨,到头了。真学佛是真现实的,一学佛就要得果,以成佛为究竟,不然学他干嘛?成了道证果就叫乐实,到了实际理地。
  乐实菩萨说,真实与不真实是相对的,真得了道证果的人,连果都没有,没有一个实际的道,何况假的道?真都不存在,哪里还有假呢?这才是真,假名为真。你觉得自己得了道,那就是神经病。一个学问真好的人,对人都很平和的没有脾气,「学问深时意气平」,不像我老是骂人。其实我有时讲话很急又大声,像是说,你这还不懂啊!是恨铁不成钢,并不是真骂人。真得了道的人,怎么还会装出得道的样子?如果有一副得道样子的人,这种人你千万不要去信他,他那个道是黑漆漆的隧道,不是明亮亮的真实大道。
  为什么呢?因为道非肉眼所能见,是智慧的眼才看得见。那智慧的眼在哪里?菩萨塑像常见在眉心有一只眼,你见过哪个人长这样的眼?除非是开刀来的。这一只眼真有没有?有的,是进去在间脑神经那里,智慧高了,智慧的眼就开了。京戏中诸葛亮的徒弟姜维,他的脸谱就是在脑门眉心上画了个太极图,就说明这人一脑子的聪明。佛菩萨塑像的这一只眼,代表的就是智慧之眼。这是表法,表达法的意思。见道是智慧的眼才能见,将来你们出去说法,讲到《楞严经》见道的一段,你可以引用《维摩诘经》这一段,这样说法就灵光了。
  这慧眼既看不见又无所不见,有智慧的人,什么东西一看就懂,那个笨人看一百遍也不懂。记忆不是智能,思想也不是智慧,智慧是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想都不要想就通了,用不着加以思想的。要考虑一下才懂,就已经是后天的聪明,不是智慧。智慧也不是直觉或灵感,灵感仍然是意识境界,所以「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换句话说,真得道的人,无得无不得。因此你就懂了,《金刚经》中须菩提对佛说,佛啊,你许可我证得清净梵行,因为我了不可得,所以你才许可我证得清净梵行。
  本品是很严重的,是这一本经的中心!已经有三十一位菩萨连续作了报告。《楞严经》上有二十五位菩萨把他们修行的心得作了报告,叫作二十五圆通法门。圆通就是说一门深入,只要这个门进去了就统统到了,随便哪个门进来都一样。刚才有位同学问过一门深入,这样叫一门深入,懂了吗?本经的三十一位菩萨所报告的,也是一门深入,只要一门进来了,就入了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你说我要修道该不该剃头发?不二法门,剃与不剃都一样,你剃头发可以悟道,不剃也可以悟道。不悟道时,留发不悟道,不留发也不悟道。
  (三十二)文殊菩萨──无有文字语言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现在三十一位菩萨报告完了,维摩居士转过来问带头的这位文殊菩萨,他是佛的左右手,等于是副佛,预备佛。事实上他比佛还早成佛,他所代表的是大智慧成就,在中国的道场是山西五台山,中国四大名山之一。另外三个山是,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道场。维摩居士现在请文殊菩萨说说看,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讲,照我的意思,真正得佛法了,就一切法都没有话可讲,一开口就都不是了。开口是第二个影子,例如我说:这一只笔很好,这句话是这只笔好的影子,这一只笔好是讲不出来的,讲出来了只是个影子。所以「一切法无言无说」,没有办法表示,也不可知,不可说。因此结论是也不须要说,也不须要问,也不须要答。这样就是这样,好就是好,这就是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到底是位大菩萨,他答了之后对维摩居士说,你问了我们,我也要问你了,怎么样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呢?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维摩居士不答话。想起当年我们跟着虚云老和尚,平日来向他问法的人多得很,你有缘他答,没有缘的你跪在他面前也不理,他就入定去了。不过有两位同学,每当老和尚入定,他们就摸到他身边坐下,因为他们说,老和尚入定,周身有股道气,坐在旁边可以得益,你看他们贪不贪心?不过老和尚一打坐入定,他的周围一圈是很温暖的。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事实上维摩居士答了,文殊菩萨懂了,就连连称好,没有文字语言可答,就是不二法门。你们学了这个榜样,以后人家要你去做什么事,也可以默然不动,因为入了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当时在场中的五千菩萨,听到了入不二法门品时,都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网上录入缘起出版说明开场白佛国品第一方便品第二弟子品第三
菩萨品第四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不思议品第六观众生品第七佛道品第八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香积佛品第十菩萨行品第十一见阿閦佛品第十二法供养品第十三嘱累品第十四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