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疏证   》 第12节:学而篇第一(9)      杨树达 Yang Shuda

  《礼记?中庸篇》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贾子?道术篇》曰: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
  《礼记?燕义篇》曰:和宁,礼之用也。
  树达按: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说文》云:和,调也。,调味也。乐调谓之和,味调谓之,事之调适者谓之和,其义一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礼之为用固在乎适合,然若专求适合,而不以礼为之节,则终日舍己徇人,而亦不可行矣。朱子训和为从容不迫,既与古训相违,以之释知和而和,尤不可通,恐未是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左传?宣公十五年》曰:解扬曰: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又《成公八年》曰:季文子曰:信以行义。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君子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树达按:人初为不义之约言而后不可复,失亦甚矣。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礼记?表记篇》曰: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
  《颜渊篇》曰: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礼记?表记篇》曰: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泰伯篇》曰: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礼记?仲尼燕居篇》曰:子曰:恭而不中礼谓之给,给夺慈仁。
  《公冶长篇》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树达按:足恭者,恭而不近于礼者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荀子?性恶篇》曰: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辨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
  又《哀公篇》曰:所谓庸人者,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以为已忧。
  《说苑?杂言篇》曰:孔子曰:依贤固不困,依富固不穷,马趼折而复行者,以辅足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孟子?告子上篇》曰: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梁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荀子?正名篇》曰:心平愉,则色不及佣而可以养目;(佣与庸同,常也。)声不及佣而可以养耳;蔬食菜羹而可以养口;鹿布之衣,鹿训之履,而可以养体;局室庐,蓐尚机筵,而可以养形。故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无执列之位而可以养名,如是而加天下焉,其为天下多,其私乐少矣,夫是之谓重已役物。
  《雍也篇》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
  《先进篇》曰: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冶长篇》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
  《阳货篇》曰:敏则有功。又见《尧曰篇》。
  《里仁篇》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就有道而正焉。
  《荀子?劝学篇》曰: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偏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树达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云: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杜注云:曲直也,《论语》此正字义同。
  可谓好学也己。”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宪问篇》曰: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左传?定公十三年》曰:卫公叔文子朝而请享灵公,退,见史鳅而告之。史鳅曰:“子必祸矣。子富而君贪,其及子乎。”文子曰:“然。吾不先告子,是吾罪也。吾既许我矣,其若之何?”史鳅曰:“无害。子臣,可以免。富而能臣,必免于难,上下闻之。戌也矣,其亡乎!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戌必与焉。”及文子卒,卫侯始恶于公叔戌,以其富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前 言第2节:陈寅恪序第3节:自 序第4节:学而篇第一(1)
第5节:学而篇第一(2)第6节:学而篇第一(3)第7节:学而篇第一(4)第8节:学而篇第一(5)
第9节:学而篇第一(6)第10节:学而篇第一(7)第11节:学而篇第一(8)第12节:学而篇第一(9)
第13节:学而篇第一(10)第14节:为政篇第二(1)第15节:为政篇第二(2)第16节:为政篇第二(3)
第17节:为政篇第二(4)第18节:为政篇第二(5)第19节:为政篇第二(6)第20节:为政篇第二(7)
第21节:为政篇第二(8)第22节:八佾篇第三(1)第23节:八佾篇第三(2)第24节: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