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泉居与砂锅居
当年卜居北京,曾是"柳泉居"与"砂锅居"二饭庄的常客。那醇厚的黄酒与菜肴,以及那淳朴的店风,至今难忘。
柳泉居,座落在新街口南大街路西,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柳泉居"匾额系明代奸相严嵩所书,现由故宫博物院珍藏。据当年的掌柜说,该店初开业时,仅经营黄酒和一些小酒菜,因店内院落有一棵葱葱郁郁的大柳树,树旁有一口井,井水甘冽,此井水酿之黄酒,清香甘醇,故取店名曰"柳泉居"。据说,严嵩晚年被嘉靖皇帝革职,家产籍没,遂寄食墓舍而贫病交迫。一日行乞于酒店前,闻醇醪而倍觉饥渴,遂以为该店题署"柳泉居"之代价换取区区一碗黄酒入肚。这位累官太子太师、恃宠揽权操纵国事二十年的赫赫重臣,一朝马死黄金尽,其境遇不如庶民矣。
微不足道的柳泉居,一经严嵩题匾,遂蜚声京城,酒客慕名涉足其间者,如过江之鲫。
柳泉居集宫廷、山东、清真三大菜系精华为一体,精于扒、爆、炒、煨,拿手名菜有金盅鸡、凤尾银耳、玲珑鲍鱼。同时也经营大众化的饭菜。无论腰缠万贯的"大客"还是小门小户的食客,都可以大摇大摆地步入柳泉居的店门,一样受到伙计们的热情招待,一样喝到窖香浓郁的黄酒,吃到可口而又价钱公道的饭菜。
三十年代,北京各报的新闻记者以及居于寸晷风檐的落魄王孙均为柳泉居的常客。妇孺皆知的大记者王柱宇,几乎踢破了柳泉居的门槛,每借饮酒以采访,正如其当年对同仁所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社会新闻也。"他在《实报》所辟的《柱宇谈话》专栏,之所以连载数年而不衰,与取材于茶馆酒肆下层社会并站在大众立场说话颇有关系。与王柱宇同工异曲者当数穷旗人出身的作家老舍,他的《正红旗下》即以柳泉居为背景,亦是为搜集素材而先做酒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