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评论 》 法律與影像的結合:影像中的司法 》
第12節:評《完美世界》(2)
徐昕 Xu Xin
最終,雷德·加尼特不得不面對布奇,此刻的他又將作何感想呢?雷德一心追尋着完美的執法,對自
己的工作報以一種超乎法律能力限度的“濟世”期待。在他眼裏,法律對這個混亂的世界總是鞭長莫及,
需要執法者去延長其觸手。他從心底裏嘲笑法律,如他斷言:“在德州工作要講人情,要讓他們欠你人情
,我就是這樣工作的,也是這樣找工作的。”他認定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是法律應該達到的,所以雷德
索性代替法律,安排犯人的生活,甚至人生。雷德盡職盡責,但他也是片面且剛愎自用的,這一點從他對
待女犯罪學家薩利·格柏的方式和態度就能看出。雷德臆想的完美導致了布奇的悲劇。布奇終其一生都在
犯罪生涯中追尋遺失在教養所的童年和父子之愛。這也是為什麽布奇在乎孩子的快樂和小願望,他在孩子
們的歡笑聲中隱約觸摸到夢想中的童年。布奇越獄後一心希望到阿拉斯加去尋找父親,開始新的生活,他
並沒有喪失追尋安寧生活的美好希望。在他看來,阿拉斯加是“美國最後一塊淨土”。衹要到那裏,就能
滌淨犯罪的塵埃,擁抱寧靜平和的生活。愧疚的探長不敢承認自己與布奇曾經的過往,他無法面對這樣一
個對生活懷着真誠渴望的罪犯。
執法者可以自以為是地修正、延伸法律,誰又能修正他們心中的偏見、私欲,甚至仇恨?他怎麽能天
真地以自己心中的正義觀念代替法律?實際上,探長的做法是一種披上國傢權力外衣的“私人執法”,即
使懷抱高尚的目的也很難消除偏見和片面所帶來的不公後果。執法者的完美世界可能是狹隘的臆想或偏執
的恪盡職守,當然更可怕的,是枉法徇私。
強盜的“完美世界”
凱文·科斯特納扮演的歹徒形象相當正派,而伊斯特·伍德扮演的雷德探長則低調陪襯。布奇的可悲
因這一人物形象的正面塑造而更加鮮明。
菲利普成長於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對他管教甚嚴,因而失卻了許多孩童應有的樂趣。布奇與菲利普建
立了一種情同父子的關係,路上他讓菲利普把想做的事一一列出並準備幫他逐個實現:他們闖入一戶人傢
,用槍逼着主人拿出食品充饑,菲利普則天真地以為實現了玩萬聖節遊戲“不給吃就搗蛋”的夢想;布奇
還讓菲利普坐在車頂,駕車飛馳,讓他享受開飛車的樂趣……這些在他那殘缺的家庭中是永遠無法得到的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是一個多麽幽默、善良、富有生活情趣、充滿溫情的強盜,他引發出我們的同
情,甚至敬意。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場逃亡必定有終點,但每個人都願意它永遠繼續,讓片刻的溫情就此定
格。
從菲利普身上折射出布奇的心願,或許也可以說是布奇心中的完美世界:一個充滿溫情和愛的傢。
奇是個兒時受過心靈創傷的人,他對打駡兒童的行為表現出極大的反感。因此,他似乎成了孩子們的保護
者,懲罰那些粗暴對待兒童的人,一個強盜仿佛帶着執法者的光環。在孩子們眼裏,他就像是帶來快樂和
驚喜的守護天使。然而,布奇“執法”的方式卻是過度的暴力。影片高潮便是這樣一段:布奇和菲利普遇
到了黑人農工邁剋並應邀到他傢裏過夜。次日清晨,布奇看見邁剋無故毆打孫子剋裏夫,憤怒使他失去理
智,掏出槍來逼着邁剋擁抱剋裏夫,嚮他道歉,並說“剋裏夫,我愛你”。邁剋充滿了恐懼,衹能照做,
可是他聲音顫抖,音調怪異。布奇用暴力締造出的這樣一個“完美世界”卻是畸形的。
法律如同時鐘,有人嫌快,有人埋怨太慢,但卻不能隨意更改。雷德和布奇懷抱着各自的“完美世界
”,努力實現它,衝撞法律的界碑,卻收穫悲劇。法律是這個社會的基準,標識了社會的底綫。它給予人
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基本的、合理的預期和信賴,劃定普通人共同認可的行為尺度,因而它承載着
可預見的秩序和安寧。然而,法律也衹能是基準,完美是法律不能承受之重,尤其在這樣一個價值多元的
時代,它無法承擔太多的期待。如果人們以唯美的眼光看待法律和制度,建構起來的就可能衹是一個烏托
邦,其結果是扭麯法律,甚至可能會帶來專製和暴政。一個失去底綫的世界將更加不完美。
救 贖
影片的主要情節又像在講述一個救贖的故事。布奇仿佛是菲利普的救贖者。8歲的菲利普成長在不完
整的家庭,從小受到母親嚴格的管教,受到宗教的壓抑,他怯懦、自卑、安靜、憂鬱。布奇使他第一次感
受到了朦朧的父愛,體會到溫暖,告訴他“在美國你絶對有權利坐過山車,吃棉花糖……”是布奇,使他
變得開朗、勇敢、隨性、自信,這段逃亡經歷對菲利普而言仿佛是上帝的 恩賜。
可是,布奇殺了兩個人,一個是獄卒,另一個是他的獄友——無惡不作的特裏。這樣一個需要傢的強
盜,便註定要浪跡天涯,他的逃亡註定沒有安寧的終點。扭麯的法律造成布奇的不幸,人們如何忍心讓這
個可憐的強盜再面對冰冷的審判?哪怕這審判是公正的。法律不會因為他的善良和溫情而網開一面。“刑
罰的權威不在於它的嚴酷,而是它的不可避免性”。可又如何結束這脫軌的旅途?布奇又如何獲得拯救呢
?當布奇幾乎要殺了邁剋時,菲利普拿到了槍,擊中了布奇。一切嘎然而止,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影片似乎遵循了這樣一個原則:救贖的歸途即為毀滅。但對布奇而言,這是最好的。如布奇自己所言:“
如果必須選擇,我希望開這一槍的是你(指菲利普),因為我不想被一個我不認識的人擊中。”菲利普依
戀在他的身旁,直至布奇生命的最後一刻。布奇安詳地躺倒在蒼翠的草地上,在一個8歲小男孩的聲聲慟
哭中獲得了救贖。
在這裏,死亡是對法律和秩序短促而草率的回應,但卻是一場精緻的救贖。
而救贖或許與法律無涉。
尾 聲
小男孩終於乘上了夢想中的“太空飛船”,在幾天的時間裏布奇和菲利普似乎完成了一種心靈的交接
。菲利普成為布奇生命的延續,他握着寄自布奇父親的明信片離去,帶着布奇的美好嚮往,開始了新的生
活。而布奇則獲得了一種合理而充滿溫情的解脫方式,告別了這個不完美的世界。這是他倆的必由之路,
亦是對生活的一種回歸。
而心靈的回歸亦在法律之外。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清華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評《聖皮埃爾的寡婦》(1)(圖) | 第3節:評《聖皮埃爾的寡婦》(2)(圖) | 第4節:評《聖皮埃爾的寡婦》(3) | 第5節:評《暴劫梨花》(1)(圖) | 第6節:評《暴劫梨花》(2) | 第7節:評《因父之名》(1)(圖) | 第8節:評《因父之名》(2) | 第9節:評《失控的陪審團》(1)(圖) | 第10節:評《失控的陪審團》(2) | 第11節:評《完美世界》(1)(圖) | 第12節:評《完美世界》(2) | 第13節:評《少數派報告》(1)(圖) | 第14節:評《少數派報告》(2) | 第15節:評《少數派報告》(3) | 第16節:評《他不壞,他是我爸爸》(1) | 第17節:評《他不壞,他是我爸爸》(2) | 第18節:評《律政俏佳人》(圖) | 第19節:評《亞當的肋骨》(圖) | 第20節:評《永不妥協》(1)(圖) | 第21節:評《永不妥協》(2) | 第22節:評《陌路人》(1)(圖) | 第23節:評《陌路人》(2) | 第24節:評《魔鬼代言人》(1)(圖)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