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美國詩人五十傢   》 埃德加·李·馬斯特斯 Edgar Lee Masters (1869—1950)      彼得·瓊斯 Peter Jones

  匙河,我是你親密的一員……
  ——《匙河集》
  
  馬斯特斯一生著了五十本書,但能夠流傳後世的卻衹有一個《匙河集》。詩集的內容極其誠實,直接表現了普通人和他們的隱私,因而被廣為傳誦。甚至平素對詩歌不感興趣的人也爭相閱讀。然而他的其它詩集、小說、人物傳記和自傳卻大多被人們遺忘了。
  
  馬斯特斯1869年在堪薩斯州的加尼特出生。在伊利諾州的農村裏長大。十六歲就開始找雜差謀生。他進過諾剋斯學院,二十二歲那年成了芝加哥的一位律師,並在那裏工作了二十五年之久。
  
  他早年寫的詩(到了二十四歲他已寫了近四百首)顯然受了他的許多良師益友的影響。坡·惠特曼、雪萊、斯文朋起初把他的詩引嚮了各個不同的方向。寫過幾本詩集和一部詩劇之後,l915年他突然在《匙河集》中找到了自己的風格。他開始使用惠特曼式的那種看起來很隨便但形式卻很簡潔的自由詩體,試圖獲得使我們聯想起《希臘詩集》的那種警句式的特色。詩集由二百多首以墓中死者自述口吻寫成的墓志銘組成,地點在中西部虛構的匙河鎮。這些墓志銘共同組成了一部對一個日益衰落的鄉鎮的生活冷峻的評論。揭露了這種生活的虛偽以及對正直與誠實的敗壞能力。詩中充滿了憎厭或憐憫,其中夾雜着嘲諷式的幽默!
  
  序詩的開頭嘲諷式地模仿維永①的一句詩“哪兒去了,那去歲的雪?”
  哪兒去了,艾默、蘇曼、伯特、湯姆還有查理?
  哪兒去了,孱弱的意志、強健的手臂,小醜、醉鬼、鬥士?
  全部,全部都沉睡在山崗上了。
  —個死於熱病,
  一個在礦井裏燒死,
  一個因鬥毆喪命…
  
  鄉村羅曼史的任何成分都在馬斯特斯的幻想中消失不見了:
  一個死於見不得人的私生,
  —個死於受了挫的愛情,
  —個死在妓院裏惡棍的手中……
  
  安放在諾爾特·霍海默墓前的石座上寫着“pro
  patria②”的字樣。霍海默咕噥道:“這到底是什意思?”對他來說戰爭是愚蠢可笑的:
  當我感覺到子彈穿透我的心髒
  我希望寧願偷了科爾·特雷納裏的豬
  仍在家乡坐牢
  也不遠逃千裏來參軍。
  
  這首詩似乎淡如白話,沒有文采。基地裏傳來的聲音是難以富於詩意的。每個訴說的人都有自己的韻律和聲音。
  
  死者轉嚮死去的神父尋求安慰,但是:
  你在那邊,馬洛伊神父,
  彼處是聖地,每座墓都有十字架做標記,
  不與我們同在這山崗為伍……。
  你真講人情,馬洛伊神父,
  有時與我們友好地飲一杯
  與我們站在一起
  把匙河從鄉村道德的冷酷與沉悶中解放出來……
  我們有人差點皈依了你,馬洛伊神父
  
  亡者替馬斯特斯發言,所以又有了生命。特別是當他們喚起了他直率的憤怒時,他們更是變得栩栩如生。這是對他們遭受的挫折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待遇不周所發出的憤怒。這種待遇使這種腐敗永遠存在下去。而他們自己就是這腐敗的犧牲品。他的同情心也在《露辛達·馬特洛剋》中直截了當不動聲色地表現了出來。露辛達·馬特洛剋是一位忙忙碌碌的家庭婦女,馬期特斯似乎對她很佩服:
  我紡紗,我織布,我管傢,我照顧病人,
  我開出花園,而每逢假日
  便漫步於郊野,聽雲雀歡呼……
  到了九十歲我已活得盡興,如此罷了……
  
  他也同情卡修斯·許福的幽默。他的墓志銘是:“他一生善良,交織在他身上的各種美德,/可以使造物肅然起立,嚮全世界宣告,/這是一條好漢。”③
  知我者將報一微笑
  當他們讀到這空洞的高調,
  我的墓志銘本應這樣寫:
  “生活對他不善良
  交織在他身上的美德
  使他同生活宣戰
  並被生活殺害。”
  生前我無力對付流言誹謗,
  如今已是死鬼,我必須服從
  一個傻子替我鎸刻的墓志銘!
  
  詩人佩蒂特的墓志銘有一種悲傷的無為感,馬斯特斯用嘲諷的口吻模仿他的節奏:
  八行兩韻詩、田園歌、疊句迴旋麯,
  豆粒在幹豆莢中噼噼啪啪,
  噼啪噼啪,多麽渺小的抑揚格,
  而荷馬和惠特曼在鬆林中長嘯?
  
  佩蒂特至少臨死時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但馬斯特斯對威登編輯就不那麽客氣了。威登是一個新聞記者,他“歪麯事實真相”,把“偉大的感情”用於“卑鄙的陰謀”。他的工作就是為了賺錢摳出醜聞裏的骯髒/把醜聞揭開掀起復仇風……”
  我是一位編輯,
  於是靜眠在靠河邊的高地
  污泥濁水從村鎮流到此處,
  空罐和垃圾傾進河中,
  墜胎的嬰兒在這裏藏匿。
  
  馬斯特斯貪婪地抓住這位居民的隱私,嚮這位黑幕揭發者報了仇,使他現了原形。命運把他們帶到了匙河來生活,死亡。衹有通過對這種命運的反抗,揭示出形形色色人物之間的相互聯繫時,才能夠欣賞到《匙河集》的所有獨創性。這裏的悲劇性諷刺是完整的。對馬期特斯本人的諷刺是他再也不能獲得這本書所取得的那種風格和成功了。1924年,他又試寫了《新匙河集》,猛烈地抨擊美國的都市化。然而他的痛苦和憤怒掩蓋了他的洞察力。人們對他《匙河集》之後的幾本書都不重視,這使他很痛苦。這種痛苦影響了他的其它作品,尤其是他的一係列被人輕視的傳記作品,包括《林肯其人》(1931)。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期間他寫了五本小說,一些詩劇和自傳《匙河對岸》(1936)。馬斯特斯死於1950年。他至少用他的一本書消除了人們那種一廂情願的概念,即鄉村生活是單純、令人滿足和富有人情味的。
  
  --------------------------------------------------------------------------------
  ①
  維永(Francois Villon 1431?——1465以後)法國詩人——澤註
  ② 拉丁文:為國捐軀。——譯註
  ③
  這句話出自莎士比亞《愷撒大帝》中安東尼評論布魯特斯的一段名言。——譯註

    汤潮 編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安娜·布拉德斯特裏特 Anne Bradstreet (1612?——1672)
愛德華·泰勒 Edward Taylor (1642?—1729)
威廉·卡倫·布賴恩特 William Cullen Bryant (1794—1878)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Ral 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1807—l882)
埃德加·愛倫·坡 Edgar Allan Poe (1809—1849)
亨利·大衛·梭羅 Henry Thoreau (1817—1862)
赫爾曼·梅爾維爾 Herman Melville (l8l9—189l)
沃爾特·惠持曼 Walt Whiteman (1819—1892)
愛米莉·狄更生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埃德溫·阿林頓·羅賓遜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1869—1953)
埃德加·李·馬斯特斯 Edgar Lee Masters (1869—1950)
斯蒂芬·剋萊恩 Stephen Crane (1871—1900)
羅伯特·弗洛斯特 Robert Frost (1874—1963)
卡爾·桑德堡 Carl Sandbura (1878——1967)
華萊士·斯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 (l879——1955)
威廉·卡洛·威廉斯 William Carlo Williams (1883——1963)
埃茲拉·龐德 Ezra Pound (1885——1972)
H.D.(希爾達·杜利特爾) Hilda Doolittle (1886——1961)
羅賓遜·傑弗斯 Robinson Jeffers (1887——1962)
約翰·剋勞·蘭塞姆 john Crowe Ransom (1888——1974)
瑪麗安娜·穆爾 Marianne Moore (1887——1972)
托馬斯·斯特恩·艾略特 Thoi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康拉德·艾肯 Conrad Aiken (1889——197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