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文化 》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广州的深度组合 》
“叹报纸”:报纸改变了我们(1)
李大华 Li Dahua
周翠玲 Zhou Cuiling
近二十年来,广州的报业传媒承载着全新的理念,辐射四面八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被称为“广州现象”。从经营理念到操作实践,广州报业都为全国同行提供了先行一步的经验。而一切沉浮,都与广州人的阅读方式紧密关联——与广州人对待“文化”的态度密切相关。
与“一盅两件”同“叹”的报纸
没有什么比“叹”字更能准确地概括广府人的生活艺术了。在中国语文中,“叹” 是一个悲切动词,而到了广州人世界里,却成了一个节奏散漫、享尽生活精髓、令人神往悠然的动词。实际上,广州人全部的生活意念就是一个“叹”字:“叹”报纸、 “叹”茶、“叹”歌,“叹”世界——真是无所不叹!
195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朱光市长《广州好》一书。《自序》介绍道:“兴来调寄〈望江南〉,写成〈广州好〉五首,以抒绻恋之情。”其中有一首赞美广州的夜生活情趣的词也用了这一个粤味浓郁的“叹”字:
“广州好,夜泛荔枝湾。击楫飞觞惊鹭宿,啖虾叹粥乐余闲,月冷放歌还。" (朱光《广州好》,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而全诗深得"叹"字神韵。
广州人"叹"早茶的习惯在全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泡一壶乌龙,要上两件精美点心,细斟慢啜,这就是广州著名的"一盅两件"的闲适生活。在广州各大酒楼食肆,甚至大排档,外地人会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吃早点的广州人喜欢边叹茶边读报。在"干蒸烧卖"、"叉烧包"的叫卖声中,在茶香的缭绕中,在人声鼎沸的喧哗里,一群老伯老太、一些自由职业者气定神闲地边读报边"叹"茶,这一充满了"文化"气息的景象称得上是"广州制造"了。
但显然,广州内敛的城市特质使这一文化因素难以显山露水。如果不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很少人可以正确地理解广州人的生活节奏。一方面以"时间就是金钱"为标榜,讲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却处处以"叹"营造悠然的气氛。只要看看他们每天消耗在"三茶两饭"中的"叹茶"时间,都会让任何一个外人感到惊异。其中的生活哲学,不过是一句俚语就足以概括了: "三茶两饭周日忙,辛苦来自在食!"
生活的目的是--享受生活。这就是广州人的生活哲学,这是纯粹的,也是符合人性的。
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街道不太笔直,甚至有些弯曲,这有利于漫步、闲逛,以及各种购物活动。自由交易、交换价值、商品、货币、心情、购买力,都成了具有对等关系的符号。场面也是混乱的,没有秩序,秩序只和权力相关,权力对于这样一座热爱物质生活,拥有最大市民数量的城市来说,是不重要的。拿信用卡买名表的人后面,排着的就是买几块钱的洗洁精的人,服务员都同样的热情,名表和洗洁精都会细心地装在印有商厦标志的袋子里。如果你有足够的观察力,你还会发现,那个拿信用卡买劳力士手表的人,脚上可能是穿着一双塑料拖鞋,他的脚和他的塑料拖鞋正安详地踩在抛光大理石板的地面上。这就是广州,骨子里的富有,低调的,平和的,多元共生的,非常后现代的城市,有最普遍的市民阶层和最普遍的消费。(《南方都市报》2003年2月21日)
这是一种有趣的观察。多元的、生活元素丰富的广州,文化生活浸淫在茶香中--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全国学广东",只不过是回归到生活的本原吧了。
茶楼是社会
著名报人微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天早上都会到文昌南路的广州酒家,与别人搭台(合坐一张茶桌)叹茶聊天,互通感情,交流信息。直至八十多岁的高龄,他还是喜欢到茶楼饮茶闲聊。他说:"在茶楼你可以看到广东人好客的性格,知道人们最近关心的事情,更可以联系友情。"通过这样贴近市民的观察,微音写下了著名的"街谈巷议",社会百态跃然纸上。
茶楼=早报市场
但是,再深化下去,就看到这"叹"字背后的硝烟--茶楼就是一个竞争的市场。
清晨的广州茶楼市场,其实就是一个空前的早报市场。人手一份,《广州日报》的早茶市场就是这样靠时间与效率抢占出来的。
《广州日报》提出了"比太阳更早"的口号,这样一来,广州日报印务中心就必须5点30分结束印刷,投递员务必7点前投递出去。这一改革,使以前只有上班后或下班后才能看到报纸的广州市民,在茶楼里、上班前就可以浏览昨天发生的大事。大至"美国出兵伊拉克"、"中国运动员奥运夺金牌"小至"某条马路爆水管"这些在昨宵梦乡中发生的事,市民一睁开眼睛就能知道-- "报纸卖啦"!
市场是蛋糕。于是,为了这一市场,一时间,赠报的活动穿梭在广州、珠江三角洲的各大茶市中。这是无声的战场,符合广州特性的悠然与搏杀相融相关的方式。
在文昌南路的广州酒家门外有一报贩,他告诉笔者,每天早晨仅《广州日报》的销售量就在600份以上,从天未大亮,就"一份接一份的不停手地销售",他还说,《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等也有一定的销售量。而下午茶时分,报摊就转而开始卖《羊城晚报》了。每天下来,他的报摊可以零售报纸一千多份,仅卖报一项,他月入近三千元。据统计,在广州,每个报摊日均销售报纸四五百份。如今,仅仅是这一报纸销售量数字,就可说明广州的"文化因素"遍地开花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东教育出版社 |
|
|
代序(1) | 代序(2)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1)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2) | “一口通商”成就的广州(3) | 中国第一展(1) | 中国第一展(2) | 中国第一展(3)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1)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2) | 起飞会展:广州的国际化姿态(3) | “叹报纸”:报纸改变了我们(1) | “叹报纸”:报纸改变了我们(2) | 读《羊城晚报》是一种生活方式(1) | 读《羊城晚报》是一种生活方式(2) | 生活渗透着信息 | 谁左右了我们的消费观 | 南风这样吹(1) | 南风这样吹(2) | 没有硝烟的战争(1) | 没有硝烟的战争(2) | 没有硝烟的战争(3) | 没有硝烟的战争(4) | 骑楼:广州符号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