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精品讀庫:這十本書改變了世界 》
第12節:《莊子》:道傢寶典(1)
梅朝榮 Mei Chaorong
亨廷頓提出的"文明衝突論"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轟動,"它幾乎刺激了所有文明的神經",尤其引起東南亞"儒傢文化圈"和中東伊斯蘭社會的強烈反響,引得世界各國政治傢和學者各執己見、紛紛加以評說。
針對"文明衝突"論,曾任麯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院長的薑林祥教授說:"儒學在新的世紀裏,既不可能成為世界文化的中心,也不會對西方文化構成威脅。因為,以儒傢思想為代表的中國文化講的是'愛其所同,敬其所異,喜歡圓融,不喜歡衝突',是崇尚王道貶抑霸道的文化,中國從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大而不霸的國傢。西方對於中國的偏見,之所以那麽根深蒂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方對於中國的不瞭解。"
媲美《聖經》
孔子的著作同希臘和羅馬哲人的訓言相比,它的總旨趣是良好的,在應用到它所處的社會和它優越的實用性質,則超出了西方的哲人……"四書五經"的實質與其他著作相比,不僅在文學上興味雋永,文字上引人入勝,而且還對千百萬人的思想施加了無可比擬的影響。由此看來,這些書所造成的勢力,除了《聖經》以外,是任何別的書都無法與之匹敵的。
--美國漢學研究傢衛三畏
中國儒學傳統文化開始傳入歐洲,主要應歸功於明清之際來華的傳教士耶穌會士。耶穌會士往來中西之間,歐洲人對中國的見聞"最典型的傳送方式就是透過在東方的教士之書信",托寄回在歐洲的教士。這些書信結集出版後,成為18世紀歐洲士人間大量流通的讀物。據統計,僅法國一國派往各國的耶穌會士寄回法國的信函就有34捲之多。
意大利人利瑪竇第一個將《四書》進行翻譯後寄回本國。艾儒略在《大西利先生行跡》中說:"利子嘗將中國的'四書'譯為拉丁文,寄回本國。國人談之,知中國古書,能識真原,不迷於主奴者,皆利子之力也。"
從歐洲文藝復興到啓蒙運動500年間,歐洲流行的是"東方主義",當時的歐洲知識分子"對東方的一切都着迷",東方被西方塗上了一層濃重的理想主義色彩。美國學者斯塔夫裏阿諾斯說:"17世紀和18世紀初葉,中國對歐洲的影響比歐洲對中國的影響大得多。西方人得知中國的歷史、藝術、哲學和政治後,完全入迷了。中國由於其孔子的倫理體係、為政府部門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對學問而不是對作戰本領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藝品如瓷器、絲綢和漆器等,開始被推舉為模範文明。"特斯也說:"一直到18世紀中葉,一般都認為中國遠勝於歐洲,不論在科技或在經濟上皆然。或許實情亦復如此。"即使有人攻擊中國,總擋不住"中國熱"的主流,這種情況直到19世紀纔真正有所改變。
事實上,孔子和儒傢學說為歐洲啓蒙思想傢在政治上反對專製和特權,在思想上反對宗教神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資料和極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傢的啓蒙思想傢就都深受儒學思想的影響。
儒學傳入美國比傳入歐洲要晚兩個世紀,但是其有關中國的研究卻後來居上。1830年,儒學首先通過傳教士傳入美國;1842年,美國為了與西方列強爭奪東方,開展對以中國為主體的東方的研究,成立了第一個專門研究東方的學術機構--美國東方學會,並出版刊物,從此開始了有組織的中國學研究,並在中美關係中充當了重要角色。其中費正清、狄百瑞、杜維明等對儒學的研究影響尤其深遠。美國漢學研究傢衛三畏說:"孔子的著作同希臘和羅馬哲人的訓言相比,它的總旨趣是良好的,在應用到它所處的社會和它優越的實用性質,則超出了西方的哲人……'四書五經'的實質與其他著作相比,不僅在文學上興味雋永,文字上引人入勝,而且還對千百萬人的思想施加了無可比擬的影響。由此看來,這些書所造成的勢力,除了《聖經》以外,是任何別的書都無法與之匹敵的。"
《莊子》:道傢寶典--引出道學、哲學、文學和美學的萬斛泉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武漢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論語》:東方聖經(1) | 第3節:《論語》:東方聖經(2) | 第4節:《論語》:東方聖經(3) | 第5節:《論語》:東方聖經(4) | 第6節:《論語》:東方聖經(5) | 第7節:《論語》:東方聖經(6) | 第8節:《論語》:東方聖經(7) | 第9節:《論語》:東方聖經(8) | 第10節:《論語》:東方聖經(9) | 第11節:《論語》:東方聖經(10) | 第12節:《莊子》:道傢寶典(1) | 第13節:《莊子》:道傢寶典(2) | 第14節:《莊子》:道傢寶典(3) | 第15節:《莊子》:道傢寶典(4) | 第16節:《莊子》:道傢寶典(5) | 第17節:《莊子》:道傢寶典(6) | 第18節:《莊子》:道傢寶典(7) | 第19節:《莊子》:道傢寶典(8) | 第20節:《莊子》:道傢寶典(9) | 第21節:《莊子》:道傢寶典(10) | 第22節:《莊子》:道傢寶典(11) | 第23節:《莊子》:道傢寶典(12) | 第24節:《莊子》:道傢寶典(1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