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12節:論孝友(3)      李鍌 Li Xian

  (六)
  子夏①問孝。子曰:"色難②!有事弟子服其勞③;有酒食,先生饌④。曾是⑤以為孝乎?"(《為政》第二·八)
  章旨
  孔子教導子夏孝養雙親之際,必須和顔悅色。
  註釋
  ①子夏姓卜,名商,字子。衛國溫邑人。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四歲。
  ②色難和顔悅色是相當不容易的。
  ③有事弟子服其勞若有勞役之事,後生晚輩為他們(長輩)效勞。弟子,晚輩。
  ④有酒食先生饌有酒食,讓父母先享用。先生,父母兄長。饌,音zhuàn,動詞,飲食。
  ⑤曾是乃是、就算是。曾,音zēnɡ,乃,則。
  析論
  子女對父母的愛慕、依戀和關懷,是發自內心,與生俱來的,因此,事奉父母時,心中自有一種祥和之氣,臉上自有一種愉悅之容。但是一般人或許未必深刻的體會、體現這種親子之情,於是與父母相處、替父母效勞時,往往忽略了表露"誠於中,形於外"的愉悅之色、和婉之容。"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雖然表現出後生晚輩的勤快恭讓之德,那畢竟衹是善事兄長的"悌"道。子女孝敬父母時,不衹是要註重表面的、物質的供養,更重要的是,表現出內心的恭敬和順之思,那當然要比"悌"道更進一層了。朱熹《論語集註》認為子夏的個性比較直率,而可能缺少溫和的表情,因此孔子纔針對子夏的個性與缺失,作了"色難"的提醒和叮嚀。
  (七)
  子曰:"事父母,幾諫①。見志不從,又敬不違②,勞而不怨③。"(《裏仁》第四·一八)
  章旨
  孔子教導做子女的勸諫父母時,態度語氣要恭敬委婉。
  註釋
  ①幾諫微言勸諫,亦即《禮記·內則》所謂"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幾,音jī,微。
  ②不違不唐突父母而違其意。
  ③勞而不怨內心憂勞,而無絲毫怨懟。
  析論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若有過失,子女當然要盡量設法勸諫,希望父母避免陷入不義的處境,而達到無過的境界。勸諫父母時,子女的態度要恭敬和順,言詞要委婉含蓄,講究說話的技巧,讓父母欣然省悟,從而避免犯過,這是最理想的結果。假使父母不受勸諫,親子沒有共識,子女也千萬不要氣餒,更不宜怒氣凌人,唐突雙親--因為規諫父母,完全是本着一腔孝敬慕愛之心哪!此時子女應該以無比的耐心,換一種方式或說法去感悟親心。總之,在任何情況下,都別唐突父母,甚至觸怒父母,更別違反孝敬父母的本心。在整個勸諫父母、從事溝通、建立共識、避免犯過的過程中,子女始終衹是操心憂勞,百計千方,為成全父母之德設想,內心裏不曾有一絲一毫怨懟憤怒之情。必須如此,纔算剋盡孝道。
  (八)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①。"(《裏仁》第四·二一)
  章旨
  孔子提示為人子女者,當時時記得父母的年歲,及時剋盡孝道。
  註釋
  ①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覺得年復一年,父母依然健康,心中非常喜悅;一方面想到父母逐漸衰老,自己事奉父母的日子越來越少,心中十分懼怕。以,關係詞,其下省略代名詞"之"字。"之"代"父母之年"。
  析論
  有人對自己的生日記得很清楚,每逢生日,往往舉辦慶生活動。可是詢及他們父母的生日時,往往就瞠目羞赧,支吾以對了。其實,孝順父母,就必須時時將雙親的年齡記存在心,看到父母的年齡與日俱增,身體一直相當硬朗,做子女的還能承歡膝下,內心的喜悅,可想而知。這是第一點。再說,記存父母之年,也令子女憂懼。眼看着雙親漸漸衰老,怎不教人憂慮懼怕呢?這是第二點。大體來說,子女牢記父母的年歲,剋盡孝道,時喜時懼的心情,有如上述。至於自己過生日、慶生之際,或許還是要感謝父母的生養鞠育之恩吧!
  (九)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學而》第一·九)
  章旨
  曾子提醒為政者,應以身作則,重視喪祭禮儀,淳厚民風。
  註釋
  ①慎終父母年邁壽終,謹慎而哀傷地舉行喪葬禮儀。
  ②追遠按時祭祀遠祖,表達虔敬追懷之思。
  析論
  為人子孫者,慎終追遠,是情理之當然,也是合於禮法的。為政者喪盡其哀(慎終),祭盡其誠(追遠),自然也是發乎至情,合乎禮法。
  世俗之人在親人去世時,往往哀痛莫名,因此舉行喪葬儀節,或許會忽略了恭敬之心;一年四時,祭祀遠祖,或許又顯得恭敬之情有餘,而思慕之情漸疏了。一個人,特別是為政者,如果能慎終追遠,對於世人較易忽略或疏淡的情懷,念茲在茲,從不忽略遺忘,而體現純誠的孝思,其為仁厚主人,自然可知。為政者篤行孝親仁厚之德,以身作則,臣民自然起而認同,蔚成仁孝之風了。因此"民德歸厚"可說是"慎終追遠"的必然結果。
  問題與討論
  1. 為什麽有子認為"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與"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否互相矛盾?請加以申論。
  3. 事奉父母無違於禮,與"慎終追遠"有何異同?
  4. 為什麽做子女的要將父母的年齡牢記心頭? 二、論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