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我当代表十年   》 第12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5)      赵咏秋 Zhao Yongqiu

  1.上述基础工程在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但从拉动经济的角度看,直接影响的范围太窄,仅限于建材和建筑机械,对整体工业,尤其是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煤炭等民族工业直接拉动作用不明显。
  2.中国加入世贸在即,民族工业产品将面临全球一体化的考验。这是2000年国人最为担忧的新问题。影响产品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成本、质量和品种。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是软件上影响产品成本和质量的龙头所在,而工艺装备或技术基础等硬件的落后老化又是产品成本、质量和品种的决定性因素。这是我国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煤炭等行业普遍处于萎缩状态的主要原因。世界工业发展史证明,谁拥有一流的技术装备,谁就拥有一流的产品和市场。工业技术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促使企业尽快创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生产能力,使传统工业产品进行高科技改造升级是发展经济的必由之路。因此,入世前刻不容缓的准备工作应该是在迅速进行企业管理模式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基础的改造升级。
  3.民族工业涉及行业广阔,技术改造不仅能使各行业产品升级,使国家有限的财政投入在入世后能获取高的经济回报,而且在改造过程中能广泛扩大内需,对经济产生大范围的直接拉动作用,推动企业扭亏解困。
  因此,调整基础建设的投资比重,把工业技术改造作为2000年的主要投资方向具有扩大内需和产品升级的双重战略意义。是势在必行的。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国家成立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本行业国际、国内工艺水平、市场前景进行充分调研后,提出指导投资范围和规模,对申报项目进行技术审查,保证投资项目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具有高回报率,注意避免国内竞争,防止一哄而上和投资失误。
  2.对于国际领先、市场广阔、知识密集型的项目实行优先立项,优惠贷款政策,激励项目的优化。
  3.投资向老工业基地倾斜,以便利用老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素质,达到事半功倍和迅猛崛起的目的。
  4.投资向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煤炭等困难行业倾斜,达到全面扭亏解困和振兴民族工业的目的。
  可是,在请代表签字时碰上了一个软钉子。一位代表说:"现在都讲西部大开发,你说要重点投入技术改造,这与中央的政策不符,我不能签。签了也没用。"他拒绝了签名。我向他解释,但他仍然没有想通。我尊重他的意愿,每一位代表都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
  好在多数代表像往年一样支持我。黄石市委书记任世茂带头签名了。有的代表看了内容,提笔就签上名字,说:你的发言我都听见了,国企的困难我们支持!戴丽莉代表说的话最让我感动:"咏秋的议案我一定签字。我们信任你。"
  议案建议都提交上去了。可是我还在思考着,我们要求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但是国家各方面的欠账太多,要办的事情太多,要一个一个的去解决,国家也是财力有限啊。仅仅从全国需要实施债转股的企业数据来看,涉及资金就不是一个小数字,这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资金如何筹集?我为国家担忧。
  总理的报告中要求今年完成国企三年脱困目标,将大多数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度提出"政企分离"的概念,要改变政府与企业的"父子关系"。
  什么是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它应当包含符合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一个最大的特征是股份制,但当时许多人简单的认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好处就是可以向社会融资。这的确是解决企业资金困难的好办法,但是,我们大冶特钢已经在1997年进行公司制改造了,融资的结果也只是缓解了部分困难。
  政企分离的思路应当说是来自加入世贸的推力和约束力。入世规则要求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且要为所有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这是要真正步入的市场经济的轨道。预示着企业期待的商业银行"奉命贷款"、"政策贷款"将逐步消失。
  因此,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投入资金难以靠指令性贷款筹集,必须多渠道融资。我觉得国家必须研究更多的资金筹集办法。是否可走民营的道路?不过,大中型企业要民营谈何容易,谁能有那么多的钱来投入啊!这个我还不敢想。目前我的建议只能促使国家研究运用经济杠杆和不同政策引导和扶持支柱产业的发展。
  另外,我还起草了一份《关于重力打击特殊钢假冒伪劣产品的建议》。反映市场秩序尚未理顺,建议国家在整顿市场秩序工作中,彻底拆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围墙,把特钢领域假冒伪劣产品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以保护像大冶特钢这样拥有高技术素质和优质品牌的特钢厂,保障我国各项高科技工程质量,这也是迎接WTO挑战的必要措施。
  实际上,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在要求关闭淘汰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小厂小矿,但由于GDP指标的压力,地方政府自然会保护这些小企业,以牺牲环境、资源、诚信、质量来片面追求效益,搞政绩工程,因此关闭的力度不可能大,而且还在发展。以后能否有更强硬的措施进行抑制?
  值得高兴的是,从1999年开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控制在7%左右,而且还是指导性的,并不要求"确保"。一来这个指标不太高,符合实际,二来避免过度追求GDP增长,不讲究科学发展。还有代表提出了"绿色GDP"的概念。我想这样的政策引导应该更科学一些。
  2000年以后,各地方关闭五小企业的力度的确逐步加大。各地方行政一把手是主要责任人。
  闭会期间,我和郭仲藩教授又到政府部门进行了一些调研。大家反映,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比较关注,国家部门来黄石调研的不少,也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但老工业基地的问题集中,除工艺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问题外,还面临大量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企业社会职能剥离问题等等。希望对老工业基地有更实惠的政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自序第2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1)
第3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2)第4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3)
第5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4)第6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5)
第7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6)第8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
第9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2)第10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3)
第11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4)第12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5)
第13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6)第14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7)
第15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8)第16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9)
第17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0)第18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1)
第19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2)第20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3)
第21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4)第22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5)
第23节:第三章 促进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第24节:第三章 促进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