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傢醫事   》 帝王也需用猛藥(1)      屈維英 Qu Weiying

  俗話說:“翰林院的文章,太醫院的藥方”。意思是說,翰林院的文章和太醫院的藥方都很平庸,沒有什麽創新可言。若說翰林院的文章囿於八股,缺乏新意,也許並不太過分,但要說太醫院的藥方不痛不癢、四平八穩,療效不顯,則有失公允。
  其一,能到太醫院為皇室成員看病的醫生,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高明之輩,庸醫很難進入太醫院;其二,太醫院看病更註重療效,如果禦醫開的藥方吃了沒有較好的療效,那皇帝無論如何是不會滿意的,皇帝不滿意,太醫們在宮廷也沒有好下常在清宮醫案中,瀉下法的大膽運用就是一個明證。
  瀉下法是中醫治病的十餘種方法之一,多為瀉下、逐痰、祛瘀之峻劑,具有蕩滌積滯、瀉熱止痛、推陳緻新的作用。凡火邪熾盛、腸胃積熱、大便不通、水飲內停、瘀血不行等邪實之證,均可運用瀉下法治療。由於瀉下之藥一般氣味苦寒,作用峻猛,易傷正氣,因此被稱為“虎狼之藥”。對“至尊至貴”的皇帝、後妃及王公大臣們,太醫敢不敢用“虎狼之藥”?用了後會不會引來殺身之禍?讓我們看看禦醫給慈禧太後開的一些藥方吧。
  據清宮醫案記載,光緒年間的一個鼕天,禦醫請得:“慈禧皇太後脈息滑數,原係肺胃滯熱,外受風涼之癥,服清解利咽湯表涼已解。咽喉宣腫作痛,咯破鮮血,惟肺熱上炎,薫蒸咽嗌,滯熱過盛所致。今用清熱化滯湯午服一貼調理:枳實三錢,厚樸二錢,川軍二錢,連翹二錢,酒芩二錢,苦梗三錢,麥鼕三錢,山豆根三錢,元參四錢,草稍一錢,引用竹葉一錢。”此方由著名的瀉下之劑—小承氣湯加減而成,其中的厚樸、大黃、枳實等屬於破氣瀉下的峻猛之藥,禦醫在運用時不得不慎重考慮,但為了祛邪導滯,仍不能不用。
  慈禧行將去世那年已經73歲,身體相當虛弱,但禦醫們根據其病情,照樣運用了“瀉下清肝法”。中醫認為,肝屬木,喜條達,倘因情志抑鬱,則可導致肝氣鬱結,久而化火。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三月十四日,慈禧的脈案寫道:“張仲元請得皇太後脈息左關弦沉,右關沉滑有力,肝胃氣道欠暢,蓄有積熱,是以眼目不爽,食後嘈雜,謹擬古方調胃承氣湯調理:酒軍八分,元明粉六分,甘草五分,水煎數沸,空心溫服。”酒軍即大黃,元明粉即芒硝,均為峻瀉之藥,但為了通便導滯,對西太後這樣的“老佛爺”,也是照用不誤。
  此方表明,慈禧病在肝胃,內有積熱。其原因一則因慈禧平素喜食肥甘厚味,難免濕熱內藴,脾虛生痰,加之國事多乖,肝鬱氣滯,鬱而生火,兩者互相影響為玻針對以上病因病證,末代太醫院院使張仲元用調胃承氣湯緩瀉清熱,俾積熱除而肝火清,眼目自爽。
  至於清肝與瀉火並行之醫案,更屬多見。如光緒年間,禦醫楊際和、忠勳先後針對慈禧太後肝經濕熱下註的癥狀,給她開了瀉肝清熱的加味竜膽瀉肝丸和大竜膽瀉肝丸。這些藥方都有強烈的清瀉作用,可治肝經實火所致之脅痛、口苦、目赤、耳聾等證,並治肝經濕熱下註之小便淋濁、陰癢、婦女帶下等玻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竜膽瀉肝湯對多種炎癥性疾病有效,如急性結膜炎、急性中耳炎、急性膽囊炎、急性尿路感染、急性盆腔炎及帶狀皰疹等。另外,對高血壓病表現為肝熱上衝者亦適用。
  禦醫們對慈禧這樣尊貴而驕橫的“老佛爺”都不得不用“虎狼之藥”,對其他人就不在話下了。
  古人對瀉下法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瀉下法是一種祛邪之治法,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中滿者瀉之於內”、“盛者瀉之”、“留者攻之”的理論。東漢大醫傢張仲景在他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製定了峻下、寒下、潤下、溫下等下法,使下法進一步完善起來。
  清宮中應用瀉下的特點,也是在繼承先賢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清宮中的瀉下法,大體有:清熱瀉下法,發表瀉下法,理氣瀉下法,活血瀉下法,導滯瀉下法,祛痰瀉下法,除濕瀉下法,育陰瀉下法,等等。這些瀉下法中,大都含有一些“虎狼之藥”,說明太醫院在用藥時既註意“竜體”的承受能力,更十分重視療效,如果是一些“濫竽充數”之輩,是斷斷不敢用“虎狼藥”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皇傢醫事》目錄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帝王也需用猛藥(1)
帝王也需用猛藥(2)醫療護理方法多(1)醫療護理方法多(2)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藥材地道要講究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重視未病控病情(1)
重視未病控病情(2)中醫治西人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臨終救命生脈散(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