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糧食戰爭 》
第12節:糧食戰爭(12)
拉吉-帕特爾 Raj - Patel
人們很容易對這種矛盾習以為常;矛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體現衹會讓人輕微不快,比如在去往商品琳琅滿目的超市的路上,我們會看到諸如“無傢可歸、無飯可吃”之類的乞討標語。那些心腸稍軟的人也許會自我安慰地想:窮人之所以餓,是因為他們懶,而有錢人之所以那麽肥胖,是因為他們吃得太好了。普通人的這種過於簡單的看法由來已久。在每種文化中,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情形,即人們把自己的身體理解為一種公開的賬簿,上面記錄的是個人的壞習慣。但是,這種責難性的語言對於我們理解為何饑餓、富足、肥胖如此前所未有的共同存在毫無幫助。
道德譴責衹有當被譴責的人們選擇分頭行動起來的時候纔算是有點兒效果。然而,饑餓和肥胖影響的人口有着不同的背景,來自不同的地方,因此很難說這是個人的失敗造成的結果。因為這是人類失敗的結果。我們之所以無法做出準確的評價,部分原因是由於我們對人體的認識沒有與時俱進。是的,體重超重是由於富人無法控製美食誘惑,這也許曾經是事實。但如今,肥胖已經不再是上帝對個人財富的詛咒。肥胖人口有着一係列共同特徵。這裏舉個例子:在墨西哥這個人均收入6 000美元的發展中國傢,許多青少年都是肥胖人口,青少年肥胖人口比例前所未有的高,而同時,墨西哥的貧睏人口數量也在以同樣的速度增加。個人財富本身已不是兒童肥胖的原因:肥胖的關鍵原因不是高收入,而是由於他們所在地區接近美國國界。研究發現,越是那些接近美國,接近多糖、多脂肪飲食習慣的墨西哥家庭,他們的孩子就越容易超重——在肥胖問題上,地理因素起着關鍵性的作用。這一研究成果推翻了那種認為個人行為能夠預防肥胖和預防饑餓的觀點。我不禁想起了19世紀晚期墨西哥總統波菲裏奧?迪亞斯(Porfirio Diaz)的哀嘆:可憐的墨西哥啊!你離上帝如此之遠,而離美國又如此之近。
關於我們的食物來源,有一個比較反常的現象是,那些以前根本填不飽肚皮的人現在都吃成胖子了。比如,在巴西聖保羅的貧民區,那些在兒童時期患過營養不良的人成年後更容易肥胖。由於身體在童年時期受到饑餓的損傷,成年後身體的新陳代謝功能變得很差,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變弱。所以,當攝入質量較差的食物時,身體更容易儲存食物中的脂肪。在全球範圍內,窮人連吃一頓飽飯的錢都沒有。即使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傢——美國,這種情況也依然存在,而為此付出巨大代價的卻是兒童。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建議,如果當前的消費模式仍然不進行任何改變的話,美國兒童的壽命將會縮短5年,因為終其一生,他們都要與飲食相關的疾病相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糧食戰爭(1) | 第2節:糧食戰爭(2) | 第3節:糧食戰爭(3) | 第4節:糧食戰爭(4) | 第5節:糧食戰爭(5) | 第6節:糧食戰爭(6) | 第7節:糧食戰爭(7) | 第8節:糧食戰爭(8) | 第9節:糧食戰爭(9) | 第10節:糧食戰爭(10) | 第11節:糧食戰爭(11) | 第12節:糧食戰爭(12) | 第13節:糧食戰爭(13) | 第14節:糧食戰爭(14) | 第15節:糧食戰爭(15) | 第16節:糧食戰爭(16) | 第17節:糧食戰爭(17) | 第18節:糧食戰爭(18) | 第19節:糧食戰爭(19) | 第20節:糧食戰爭(20) | 第21節:糧食戰爭(21) | 第22節:糧食戰爭(22) | 第23節:糧食戰爭(23) | 第24節:糧食戰爭(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