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大宋中興通俗演義   》 第十二回 李綱諫車駕南行      熊大木 Xiong Damu

  卻說高宗自命張所前往河北招撫已後,政令已布四方,潰兵及為盜者皆從招安。時祝靖、薛廣、黨忠、閻瑾、王在之徒凡十餘萬人,俱赴行在。帝與群臣商議處置之計,李綱奏曰:“今日盜賊正當因其力而用之,如光武用銅馬、緑林、下江之屬以定天下;曹操亦用黃巾以破袁紹,顧所以駕馭之者如何耳。
  乞陛下準其降例:元係良民願歸業,及有營房兵卒願歸營者給券遣之,又擇其羸弱不勝兵的放散。獨留強壯願充行立功者,以新法團结。每一軍差大小使臣充部隊將,擇有才略雄偉之士為統製官以統之。此製之以術,使由而不知則可。”帝允奏。
  遣去就業、歸營者大半。其屬部麯之衆,無叛去者。獨淮南劇賊杜用,山東李昱、丁順、楊進,皆擁衆數萬,不可招。又拱州之黎驛、單州之魚臺,皆有潰兵數千人作過,往往官府不能製服,地方百姓受害不可勝言。高宗憂深,以問李綱。綱曰:“方今朝廷外有大敵,而盜賊乘間竊發,擾吾郡縣。其勢不先靖內寇,則無以禦外侮。盜賊雖主於招安,然不震耀威武,使知畏懼,則彼無所忌憚,勢難平乎。陛下宜分遣兵將,討殄數處盜賊,則餘者自服。”高宗從其言,乃下命禦營都統製王淵率兵抵淮南討杜用,都巡檢劉光世領兵討拱州叛兵,統製官喬仲福引兵討李昱,韓世忠引兵討魚臺賊。衆將官領命,各部兵辭卻高宗,在教場中操練軍士,即日分道徵進。
  且說禦營都統製王淵部領精兵一萬,離了京城,望淮南進發。三軍將抵其界,王淵下令紮了大營,吩咐:“如今杜用知我大軍來到,必須準備。爾衆人今夜手不離刀,身不離甲,謹防劫奪之謀。”衆軍得令,俱各自守營寨,不在話下。
  原來杜用淮南人,最是驍勇。靖康間金兵犯闕,聚五百強輩,倚五虎山為巢穴,往往出入騷亂淮南地方軍民。無賴者皆往投之,衆到數萬人。聽得哨賊報道大朝統軍來徵討他,即與部下商議曰:“今宋軍遠來,人馬疲睏,不知我之虛實,今夜乘其無備,劫取寨柵,無不勝矣。”部下姚武、章雄等齊道:“此計大妙!”杜用部領數千賊衆下山,留郭興領餘衆鎮守山寨。
  杜用分撥已定,是夜乘月黑悄悄離了五虎山,將近宋營邊,正是三更左節,遙望見宋軍中燈火尚明,杜用遣一嘍囉前往打探。嘍囉去了,回報宋軍中並無人馬行動,衹中軍有明燈一盞。
  杜用喜曰:“中吾計矣!”吩咐衆人前後殺入。自持利刀,隨騎大叫一聲,殺入軍中。衆賊一齊金鼓喧天,隨後殺進。不知宋兵已有準備,聽得帳外金鼓之聲,四下伏兵齊起,點着火炬,照耀天地如同白日。杜用與姚武、章雄等知勢頭不好,勒騎拚死殺出。四下喊聲大震,宋軍漫郊塞野而來。章雄正遇王淵部將範越,二騎在火光中交戰數合,被越一戟刺來,章雄措手不及,搠死馬下。杜用見殺了章雄,與姚武拚力殺透重圍。走未數裏,忽嘍囉報說:“宋軍見大王離寨纔二時間,於山隘邊踴出一彪軍馬,架起風火大炮,殺上山寨來。主將郭興不知持防,被數十驍騎搶進,一時綁縛了,放火燒着山寨。衆人見郭興被捉,又見四下宋兵大舉,衹得盡數拜降。我因傷了一刀,走脫山寨。大王可速奔往他路,前面宋軍阻住,難以過去。”杜用等聽此消息,各驚慌拋戈棄甲而走。後面範越催動大隊人馬一 齊掩殺,賊衆自相踐踏,死者不可勝計。杜用不顧其衆,勒回 馬望僻路逃走。行未二裏,前面火光迸天,一彪人馬攔住去路。
  為首一員大將,生的濃眉大眼,聲若巨鐘,乃禦營都統王淵也。
  那時正遇見杜用軍馬逃生,大駡:“無端匹夫,苦擾生靈,今日天兵到來,不及早引頸受死,尚爾拒敵!”言罷,舉槍直奔杜用。杜用雖是獨自,素恃力大,亦抖擻威風,舞刀來迎王淵。
  二馬相交,戰上二十餘合,杜用不敢戀戰,刺斜殺開血路而走。
  王淵不捨,勒騎追去。杜用走上一裏,不覺坐馬前蹄一半陷在泥澤中。待杜用扯得馬上岸,王淵趕騎已到,一槍從肋下刺落在地,衆宋軍近前斬了首級。時天色正明,王淵鳴金收軍,及升帳計點,將士被殺死者亦多,斬獲賊首並得其輜重者無算。
  淮南官屬各出郭以牛酒犒賞王師,淵各吩咐遣回。次日下令班師回京。
  捷音已報入金陵,高宗聞奏大喜,重封王淵;其下有功將士,各依次升賞。不旬月間,劉光世討拱州叛兵,喬仲福討李昱,範瓊破李孝忠,韓世忠討魚臺賊,皆破之,得甲馬寶貨無算。惟丁順、楊進見官軍屢勝,乃就招撫司投降。
  時高宗正與李綱在內殿,以道君皇帝自燕山遣使臣賫來札中有親書八字,因以示綱。綱曰:“此乃陛下受命於道君者,宜藏之宗廟,以示後世道君遠幸沙漠所望於陛下者如此!臣敢不竭盡駑鈍,措置邊事以副陛下聖孝思慕之意。”綱正留身奏事,聞奏諸路破賦捷音到,高宗喜不自勝,顧謂綱曰:“靖康之初,若有如此破敵,金人其敢再來哉!”綱曰:“今日機不可失,願陛下以靖康為鑒,審處决斷,不惑衆議,庶幾可以成功。”高宗曰:“今四方粗定,藩鎮之臣屢請朕車駕幸東京,而內臣黃潛善、汪伯彥等勸朕留金陵,卿以何所為當?”綱曰:“臣當建巡幸之策,以關中為上,襄陽次之,建康為下。
  陛下從未能行上策,猶當適襄、鄧,示不去中原以係天下之心。
  選任將帥,屯列軍馬,控扼要害,以折虜人之謀。使今鼕無虞,車駕遠闕,天下之勢遂定。不然中原非復我有,車駕遠闕無期,天下之勢不復振矣!”高宗曰:“但欲迎奉元佑太後及津遣六宮往東南耳。朕當與卿等獨留中原,訓練將士,益兵聚馬,雖都城可守,金賊可戰矣。”綱賀曰:“陛下英斷如此,雖漢之高祖、光武,唐之太宗不過是也。”因言:“履艱難之運者,不宜懷安,昔高祖、光武、太宗皆身將兵、披甲冑、冒矢石,於馬上得之。今陛下固不待如此,但車駕不去中原,則將士思奮,人倍其勇,虜寇不敢覬覦兩河,天下指日可定也。今中外未知陛下聖意,乞降詔以告諭之。”帝即命李綱撰詔文頒降,榜挂於兩京。詔曰:朕惟祖宗都汴,垂二百年。天下安定,重熙纍洽,未嘗少有變故,承平之久,超軼漢、唐。比年以來,圖慮弗臧,禍生所忽,金人一歲之間,再犯都城。信其詐謀,終墮賊計,盡取子女玉帛,遂邀二聖鑾輿,六宮戚屬,悉擁以行。夷狄之禍,振古未有。四海臣子,孰不痛心!肆朕纂承,求念先列,眷懷舊京,潸然出涕。思欲整駕還京,謁款宗廟,以慰士大夫、軍民之心。而兵火之餘,民物如故,朕之父母、兄弟、宗族,靡有留者。顧瞻宮室,何以為懷?是用權時之宜,法古巡狩。駐蹕近甸,號召軍馬,以防金人秋高氣寒再來入寇。朕將親督六師,以援京城及河北、河東諸路,與之决戰。已詔奉迎元佑太後,津遣六 宮及衛士傢屬,置之東南。朕與群臣將士,獨留中原,以為爾京城及萬方百姓請命於皇天。庶幾天意昭答,中國之勢浸強,歸宅故都,迎還二聖,以稱朕夙夜憂勤之意。應在京屯兵聚糧,修治樓櫓、器具,並令留守司京城所、戶部疾速措置施行。咨爾士大夫、軍民,體朕至懷,無憂疑慮。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兩京軍民讀了,皆感泣思奮。後人有詩贊雲:
  一點丹心立兩朝,忠言懇懇動天遙。高宗不惑謀臣計,從此中原日見牢。
  宋帝依李綱所議,乃措置迎奉元佑太後,津遣六宮。以徽猷閣待製孟忠厚為提舉指揮使,郭仲荀統兵扈衛從行,其餘俱令有司排辦。黃潛善知車駕欲留中原,力陳其不可。帝曰:“朕欲留中原,與卿等議畫兩河之計,有何不可?”潛善奏曰:“中原殘破,樓櫓城郭未完,且又兵甲不利。今兩河盜賊橫行,非一朝之故。況今金陵,前阻長江,城郭完固,陛下正宜巡幸東南,聚士馬,儲峙糧,布恩澤,以結民心。不出一年,功績漸備。那時車駕所臨,人效其力,鬍虜必不敢正視中原,盜賊寧有竊窺兩河之地乎?”高宗本不欲幸關中,及聞黃潛善所議,即降手詔,欲巡幸東南。李綱極奏:“自古中興之主起於西北,則足以據中原而有東南,漢光武、唐太宗是也。起於東南則不足復中原而有西北,晉元帝是也。蓋天下之精兵健馬,皆出於西北,而中興主撥亂定功,以兵馬為先,一失西北,則二者無自得之。形格勢禁,非特失地利而已。今車駕倘或南幸,委中原而棄之,豈惟金人將乘間以擾吾關輔,盜賊且將蠭起為亂,跨州連邑,陛下雖欲還闕,不可得矣。況欲治兵勝敵,以歸二聖哉!夫南陽光武之所興,有高山峻嶺可以控扼,有寬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鄰關、陝,可以召將士;東達江、淮,可以運𠔌粟;南通荊、湖、巴、蜀,可以取貨財;北距王都,可以遣救援。暫議駐蹕,乃還汴都,策無出於此者。今乘舟順流而適東南,固甚安便,第恐一失中原,則東南不能必其無事,雖欲退保一隅不可得也。況當降詔許留中原,人心悅服。奈何詔墨未幹,遽失大信於天下?願斷自淵衷,以定大計。”帝乃許幸南陽。令措置合行事件,將以秋末鼕初,擇日啓行。黃潛善、汪伯彥陰以幸東南之計動上意,其議頗傳於外,僚屬謂綱曰:“士論洶洶,皆謂密有建議者,東幸已决,丞相何不從其議乎?”綱曰:“天下大計,在此一舉。國之安危存亡於是乎分。倘車駕必欲幸東南,吾當以去就爭之。且君上英睿,必不為異議所惑。不然,吾可貪冒寵祿,為保身計虛受天下之責哉!”次日入對,內廷未嘗有改議巡幸之命。
  忽閣門大使奏河東經製使副王王燮、傅亮具書申奏進呈。帝命當禦案拆視之:一申朝廷以謂河東州縣,多為金人所陷沒,至與陝西接連如河中府、解州,亦為所據,與陝府相對,以河為界。
  今經製司所得兵纔及萬人,皆烏合之衆。其間多係招安盜賊及潰散之兵,未經訓練拊循,難以取勝。乞於陝府置司訓練,措置召募陝西正兵弓箭手之在民間不出者及將傢子弟,不旬月間,可得二萬人,與正兵相為表裹,其勝可必。
  且一面結連河東山寨豪傑,度州縣可復即復之,可以渡河即乘機進討,以復河陽、河中、解州、汾河一帶,據險以扼其衝。漸議深入,以復潞、澤、太原,願當方面之寄。
  高宗見奏,與李綱商議。綱曰:“傅亮所奏,深得治兵之術。陛下可允其請。”高宗即命陝西、京西轉運司悉力應副王燮、亮,使召募西兵。使者領命去訖。傅亮經畫未纔十日,復有旨令東京留守宗澤節制傅亮軍。即日傅亮得此消息大驚,即具申遣人詣京師奏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 斡離不舉兵南寇第二回 李綱措置禦金人
第三回 師中大戰殺熊嶺第四回 金粘罕邀求誓書
第五回 宋徽欽北狩沙漠第六回 宋康王泥馬渡江
第七回 嶽鵬舉辭傢應募第八回 宋高宗金陵即位
第九回 李綱奏陳開國計第十回 嶽飛與宗澤談兵
第十一回 嶽飛計劃河北策第十二回 李綱諫車駕南行
第十三回 宗澤約張所出兵第十四回 宗澤定計破兀朮
第十五回 黏沒喝京西大戰第十六回 宗澤大勝兀朮兵
第十七回 高宗車駕走杭州第十八回 苗傅作亂立新君
第十九回 張瀎傳檄討苗傅第二十回 韓世忠大破苗翊
第二十一回 洪皓持節使金國第二十二回 鬍寅前後陳七策
第二十三回 嶽飛破虜釋王權第二十四回 兀朮大戰竜王廟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