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中國高端訪問3:推動中國科技進程的20人   》 第12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2)      餘瑋 Yu Wei    吳志菲 Wu Zhifei

  "也許是天黑路不熟,李先生沒有看到我們停在路邊小店旁的車。他們開車到了生態站。得知我們還沒有到過那裏,先生就往回找我們。當他找到我們的時候,已經是早上6點了。這次以後,師母的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事情過去了這麽多年,談起來童依平依然非常感動。
  作為李振聲的學生,童依平對當初報考博士生的情景記憶猶新:"帶着對李振聲院士的崇敬之情,我報考了作先生的研究生。很幸運,我如願以償地考入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成為李先生課題組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對待科研工作,李先生一貫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他十分關心學生的研究進展,總是主動與學生交談,交換研究思路。"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李振聲指導學生,跳出了單純的知識傳遞,更註重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認識問題和解决問題能力。在科研方面,給學生足夠的研究空間,鼓勵青年人發揮創新精神,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
  2005年元旦,童依平等一行給恩師拜年。期間,李振聲利用這個機會,精心挑出許多人生格言,講給後學們聽。"老師親自念給我們聽,每念完一條又給我們講他對這句話的理解,這裏面飽含他對事業、家庭的感悟以及對待失敗和成功的正確態度。"
  陳雲做財經工作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調查研究。每解决一個重要的財政經濟問題,每做出一個重大的經濟决策,陳雲事前都有一個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的過程。在談到决定政策與調查研究時,陳雲曾指出:"重要的是要把實際看完全,把情況弄清楚,其次是决定政策,解决問題。難在弄清情況,不在决定政策。衹要弄清了情況,不難决定政策。我們應該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去弄清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來决定政策。這樣决定的政策,纔有基礎。"當讀到陳雲同志那句"我們應該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弄清情況,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决定政策"時,李振聲反復對前來拜年的後學們說:"搞科研,甚至把百分之九十九的時間花在調查研究上。這樣得出的結論纔算是水到渠成。"
  李振聲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小麥育種是李振聲課題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整個小麥生長期裏,他經常前往研究所農場試驗田,親自調查麥子的生長狀況。一年四季,在田間地頭總可以看到李振聲忙碌工作的身影。有時候,突然發現一個好材料就像找到了一個寶貝,他高興得像一個孩子樂不可支,並且總能想出辦法把這個材料盡快用到育種工作中去。往往在田間工作大半天,助手們都感到有點兒纍了,他仍然不知疲倦地調查記錄。童依平說:"李先生這種對工作的熱忱和激情鼓舞着後輩,讓我們感受到他對待本職工作的樸素的情感。"
  "創新"是李振聲一直提倡的觀點。他說,科學研究本身就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人衹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在做研究的時候有所創新。"書本上的知識都是間接知識,是別人總結出來的。要堅持科學創新,必須得把書本中的知識拿到實踐中去驗證。當你發現了書本知識和實際情況不一樣,有了問題的時候,那就是創新的起點了。"
  在一係列的成績和榮譽面前,李振聲始終保持着自己為人謙和、誠懇的本色,無論擔任多高的職務,他都始終如一地尊敬着自己的老師。還在李振聲在西安工作的時候,當他得知餘鬆烈院士來西安出差的消息後,他偕同夫人登門看望自己的老師,並誠懇地把老師邀請到傢裏吃飯。儘管兩人都是院士,但由於一位屬於中國科學院、一位屬於中國工程院,在北京開院士大會的時候兩人並沒有太多見面的機會,而且開會期間每位院士的日程都安排得相當緊湊,儘管如此,李振聲依然在每一個可能遇到的場合,嚮老師餘鬆烈噓寒問暖。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的退休教授尹承佾是李振聲在山東農學院求學期間的同班同學,談起自己的老同學李振聲,尹承佾十分興奮。尹承佾一直到現在還記得大學畢業時,自己和李振聲以及另外一位同學共同完成畢業論文的情形,他說:"當時李振聲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哪怕是一個細微的知識點他也要尋求驗證。自己在工作中由於研究方向很接近經常與老同學交流切磋,發現李振聲在為人處世上還保持着以前謙和有禮的態度,做事情依然很紮實,'有一說一',從不說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長期以來,您一直堅持工作在第一綫,在農業學科研究領域裏孜孜以求,為我國小麥産量的提高和品質的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今天我代表中科院黨組前來給您拜年。"2007年春節前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緊緊握住李振聲的雙手說。
  "也許我們需要更新農業的概念。農業不僅僅指糧食,還有更多的涵義。"談到我國的糧食問題,路甬祥與李振聲探討說,"現在人們已不滿足於吃飽,隨着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更加關心營養結構,我們需要走優質高産的農業發展道路。"李振聲回應:"是啊,我們不僅需要多生産糧食,還要生産品質更好的糧食。"路甬祥與李振聲還討論了作物品種、生物安全和科技人才培養等問題。
  臨別時,兩位科學家聊起了業餘愛好,路甬祥指着李振聲客廳墻上一幅"寧靜致遠"的書法作品說,"您的書法見長啊!"李振聲笑着介紹,退居二綫後,自己最初摸索着寫寫畫畫,後來中科院邀請了歐陽中石先生為離退休人員作指導,書畫纔算逐漸入門。
  李振聲的女兒李濱說:"父親平時沒有什麽愛好,不會抽煙,也不會打麻將。他認為那些東西容易讓人浮躁。就是看看電視,散散步,常常愛去小麥育種基地走走。他一有時間,就在傢練習書法,寫字會讓人心情沉靜。"
  "以後,我要讀讀書、看看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業咨詢工作。最主要的是着力培養青年一代,促進他們的工作有更大的發展。'長江後浪推前浪',衹有年輕一代上去了,科學纔有發展。"李振聲是這樣安排自己以後的工作和生活的。
  "蒼竜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着花。"以"農民的兒子"自居的李振聲始終以這種質樸的情懷,關註着中國農業的發展。"我們一定能夠看到,在祖國的大地上,農業會持續發展,農民會不斷增收,農村將走嚮繁榮。"李振聲表示,今後他"要在節約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上、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農産品科技含量上下大工夫,多出看得見、摸得着、用得上的科研成果,用科技造福億萬農民"。
  "以興趣始,以毅力終",這是李振聲的座右銘。誠然,積跬步方能緻千裏。無疑,這種興趣就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就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和追求,而正因為有了這種讓農民日子過得更好的人生目標,他在枯燥的實驗田地裏守望盡責,壯心不已,奮鬥不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中心
第1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第2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2)
第3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3)第4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4)
第5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5)第6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6)
第7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7)第8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8)
第9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9)第10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0)
第11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1)第12節:李振聲:民謠"要吃面,種小偃"的背後(12)
第13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1)第14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2)
第15節:袁隆平:從“泥腿子科學家”到“中國第一富翁”(3)第16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1)
第17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2)第18節:吳文俊:生活在數學王國中(3)
(1)(2)
(3)(4)
(5)(6)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