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啓功 Qi Gong

  老師常常駁斥我們說"不是","不對",聽着不免掃興。但這種駁斥都是有代價的,當駁斥之後,必然使我們知道什麽是"是"的,什麽是"對"的。後來我們又常恐怕聽不到這樣的駁斥。
  三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一片丹誠
  歷史證明,中國幾千年來各地方的各民族從矛盾到交融,最後團结成為一體,構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它的燦爛文化。陳老師曾從一部分歷史時期來論證這個問題,即是他精心而且得意的著作之一《元西域人華化考》。
  在抗戰時期,老師身處淪陷區中,和革命抗敵的後方完全隔絶,手無寸鐵的老學者,發奮以教導學生為職志。環境日漸惡劣,生活白漸艱難,老師和幾位志同道合的老先生著書、教書越發勤奮。學校經費不足,《輔仁學志》將要停刊,幾位老先生相約在《學志》上發表文章,不收稿費。這時期他們發表的文章比收稿費時還要多。老師曾語重心長地說:"從來敵人消滅一個民族,必從消滅它的民族歷史文化着手。中華民族文化不被消滅,也是抗敵根本措施之一。"
  輔仁大學是天主教的西洋教會所辦的,當然是有傳教的目的。陳老師的家庭是有基督教信仰的,他在二十年代做教育部次長時,因為在孔廟行禮跡近拜偶像,對"祀孔"典禮,曾"辭不預也"。但他對教會,則不言而喻是願"自立"的。二十年代有些基督教會也曾經提出過"自立自養",並曾進行過募捐。當時天主教會則未曾提過這個口號,這又豈是一位老學者所能獨力實現的呢?於是老師不放過任何機會,大力嚮神甫們宣傳中華民族文化,曾為他們講佛教在中國所以能傳播的原因。看當時的記錄,並未談佛教的思想,而是列舉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對佛教存在有什麽好處,可供天主教藉鑒。吳歷,號漁山,是清初時一位深通文學的大畫傢,他是第一個國産神甫,老師對他一再撰文表彰。又在舊恭王府花園建立"司鐸書院",專對年輕的中國神甫進行歷史文化基本知識的教育。這個花園中有幾棵西府海棠,從前每年花時舊主人必宴客賦詩,老師這時也在這裏宴客賦詩,以"司鐸書院海棠"為題,自己也作了許多首。還讓那些年輕神甫參加觀光,意在造成中國司鐸團體的名聲。
  這種種往事,有人不盡理解,以為陳老師"為人謀"了。若幹年後,想起老師常常口誦《論語》中兩句:"施於有政,是亦為政。"纔懂得他的"苦心孤詣"!還記得老師有一次和一位華籍大主教拍案爭辯,成為全校震動的一個事情。辯的是什麽,一直沒有人知道。現在明白,辯的是什麽,也就不問可知了。
  一次我拿一捲友人收藏找我題跋的納蘭成德手札捲,去給老師看。說起成德的漢文化修養之高。我說:"您作《元西域人華化考》舉了若幹人,如果我作'清東域人華化考',成容若應該列在前茅。"老師指着我的題跋說:"後邊是啓元伯。"相對大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和靈魂,更是各兄弟民族團结融合的重要紐帶,也是陳老師學術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個中心。
  四竭澤而漁地搜集材料
  老師研究某一個問題,特別是作歷史考證,最重視占有材料。所謂占有材料,並不是指專門挖掘什麽新奇的材料,更不是主張找人所未見的什麽珍秘材料,而是說要瞭解這一問題各個方面有關的材料。盡量搜集,加以考查。在人所共見的平凡書中,發現問題,提出見解。自己常說,在準備材料階段,要"竭澤而漁";意思即是要不漏掉每一條材料。至於用幾條,怎麽用,那是第二步的事。
  問題來了,材料到哪裏找?這是我最苦惱的事。而老師常常指出範圍,上哪方面去查。我曾嚮老師問起:"您能知道哪裏有哪方面的材料,好比能知道某處陸地下面有伏流,刨開三尺,居然跳出魚來,這是怎麽回事?"後來逐漸知道老師有深廣的知識面,不管多麽大部頭的書,他總要逐一過目。好比對於地理、地質、水道、動物等等調查檔案都曾過目的人,哪裏有伏流,哪裏有魚,總會掌握綫索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