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中外建築的文化脈絡:追逐建築 》
西方的誘惑(2)
劉元舉 Liu Yuanju
楊廷寶要從南陽動身去上海,然後由上海赴美留學。正巧在他要離開家乡那幾天,趕上一場罕見的大雨,鐵路被衝毀了,斷了他去上海的路。好在還可以走水路。他那天穿着對襟白布短衫,青布圓口便鞋,留着半長不短的小平頭,一幅地道的河南人打扮,這種打扮一直到現在還是河南人的裝束。我在二番去南陽去西峽的途中,我隨時都能看到這些步履沉重的農人。甚至我在著名農民作傢喬典運的身上也能看見這種打扮的痕跡,儘管他已是局級幹部。
楊廷寶是坐木船從白河南下,至湖北襄陽換乘小火輪到漢口,又換大輪沿江東下,一直到達上海。他來到留學事務部門辦理出國手續時,門廳的警衛和登記的官員瞧不起他,連正眼都不瞅他就揮手驅趕他:“走走,鄉巴佬,(應該是小赤佬)這裏不是旅館飯店。”他拿出留美證件纔放行。他進入了大廳,一位西裝革履的官員正在皮轉椅上噴雲吐霧抽着洋煙,用眼斜視了一下就把手嚮外一揚示意楊廷寶出去。楊廷寶邁着八字步,以流利的英語告訴他自己的身份。一下子就把這個小小官兒給震住了。這個小小的勢力眼出現在大上海,大上海那十裏洋場的洋建築給了楊廷寶一個怎樣的思索呢?樓房都是外國人設計的,沒有中國人設計的,中國人在大上海有地位嗎?聞一多為了正義寧肯不出國。可現在有這種人嗎?有這種精神嗎?
貧窮、土、被人瞧不起其實並不是什麽壞事,這常常是激發人上進的動力。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在美國求學的過程中,所以那般發奮,大概來自於這樣一種動因。尤其是楊廷寶。據說,他在同學中每天吃最便宜的飯,捨不得花錢,但他卻捨得使用最貴最好的顔料,這給人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他使用的那種顔料是英國出産的“溫賽-牛頓牌”,一管衹有半個手指頭那麽粗,卻比美國繪畫顔料貴出三分之一以上。
這批建築界的驕子學成後紛紛歸國,遂在國內開創了非凡的業績,構成了三十年代的中國建築的一道美妙景觀。
梁思成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畢業後,先到歐洲遊歷。這期間,他突然接到了父病危的電報,於是,匆匆乘上火車,橫穿過西伯利亞回到祖國。當火車進入到瀋陽時,梁先生在清華時的同學高惜冰到車站等候他。他的這位同學當時已經是東北大學工學院的院長了。正是因為同學的情誼和相邀,梁先生落腳瀋陽,成為東大工學院建築係的主任。林徽因也到瀋陽來了。三十年代,童 也由美國回到了故鄉瀋陽。他早年就在瀋陽第一中學就讀,後來考入清華,再後來去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建築。畢業後,他在美國費城和紐約事務所工作了一段時間,結果還是因為思念家乡和親人回國了。他回到瀋陽後,與梁思成先生相見倍感親切。梁思成很敬佩童 的才華,當時以東北大學建築係主任的職位相讓,但童 婉辭不就。三十年代的瀋陽應該說進入了最值得記憶的年代。不僅彙聚了中國第一流的建築人才,而且還培養造就了像劉緻平、劉鴻典、張博等卓有成就的建築學者和建築大師。東北大學建築係值得大書一筆,因為它是我國最早的一個建築係。遺憾的是它僅僅存在了三年,就因為“九、一八”而夭折了。三十年代的瀋陽,為中國第一代建築師提供了人生與事業的大舞臺,今天,當我作為這個城市的一員在為中國建築師們寫書的時候,我竟突然對這個我平素一點不喜歡的城市有了些許的親切感。我曾專門在這個城市裏尋找楊廷寶的作品。老北站那個緑色的半圓形屋頂的建築像一個綫軸,被棄置了,這個建築頗有點俄國味兒。衹要看上一眼,你就不會忘記了。這的確是一棟有着鮮明特點的建築。
在瀋陽偌大的城市裏有着無數建築,而看上一眼就無法忘記的建築能有幾處?好在這棟建築不曾被拆毀,據說建新北站時它差點被拆毀,得虧有明白人說它是楊廷寶先生的作品,具有保存價值,這纔得以幸存。
27年春天楊廷寶學成回國之時,中國的大城市建築幾乎被外國建築師包攬,尤其是上海,設計審批權操在外國人手中。中國建築師沒有地位,也很難進入。當時瀋陽的少帥府招標,在衆多方案中,楊廷寶的方案奪得信任,可惜因為戰亂這個方案半途而廢。後來,楊廷寶憑着超衆的才華在天津打破日本人一統天下,成立了“基泰”建築師事務所。上海那邊是趙深、陳植、童雋成立了華蓋事務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
|
目錄 | 尋找建築文脈(1) | 尋找建築文脈(2) | 尋找建築文脈(3) | 尋找建築文脈(4) | 尋找建築文脈(5) | 尋找建築文脈(6) | 尋找建築文脈(7) | 尋找建築文脈(8) | 尋找建築文脈(9) | 西方的誘惑(1) | 西方的誘惑(2) | 西方的誘惑(3) | 西方的誘惑(4) | 西方的誘惑(5) | 西方的誘惑(6) | 西方的誘惑(7) | 西方的誘惑(8) | 廣州有個佘俊南 | 張錦秋之於西安(1) | 張錦秋之於西安(2) | 建築學巨擘陳植(1) | 建築學巨擘陳植(2) | 建築學巨擘陳植(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