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 》 滿族民風民俗詳解:圖像中國滿族風俗敘錄 》
1風味獨特的飲食(3)
富育光 Fu Yoguang
燎毛豬 也稱“烤皮”。原是滿族祭祀中崇祭自然諸神的一種祭肉,後成為滿族的一種特殊風味。其做法是豬開膛後,摘去內臟,不退毛,從豬腿扒開,把整個皮肉扒下來,骨頭剩下,去頭,用九根木桿撐開,放在篝火上燔燎,直至其毛焦皮冒油,然後鍋頭(祭祀中管供品的人)將其切開,裏面還帶血水,把皮颳得焦黃,洗淨了再放鍋裏煮,主祭薩滿用它來敬火神突姆媽等衆神。“烤皮”多剩瘦肉,香味撲鼻,酥爛可口。實際上,古時候,虎、熊、罕達罕、野豬、鹿、山兔等都可以這樣燔燒燎烤,衹是近世滿族已以豬為主了。
鍋貼肉 原是滿族狩獵野餐時的一種食法。其做法是把獵物剝皮後,將肉片切成薄片,放在燒熱的石板上烤熟,再撒上????末食之。後來改用平底鍋或鐵簾子烙肉,因多用狍子肉,也叫狍肉鍋貼。吃鍋貼肉一般不吃飯,又常把最後一鍋烙肉片烹成湯。
炸黃羊脯肉 這是從蒙族傳入滿族的一種野味,到了清代,成了宮中御膳中的常見菜餚。其中,有黃羊肉片、黃羊肉絲、酸辣黃羊肚、蔥熗黃羊肉、黃羊肉片燉酸菜熱鍋等多種。我們僅從菜名中就可得知,蒙古族的風味已經融入了滿族的特色。
全羊席 即用帶皮的整羊作原料的宴席。在金代女真人中盛行,當時是作為一種招待貴人重客的大席。在滿族中仍是上等席,分八道、十二道菜,至多可達二十四道菜,但無論多少道菜,第一道菜必須是扒羊頭,最後一道菜是燒羊尾,順序分明,而且在烹調技術上必須具備蒸、烹、熗、炒、烤、熏、炸、熘八種,另外帶湯,這纔算合格的全羊席。全羊席的菜餚都有一個響亮的名稱,如采聞靈芝(羊鼻)、鳳眼珍珠(羊眼)、文臣虎板(羊排)、彩雲子箭(羊肺)、青雲登山(羊蹄)等,古雅的名稱透出雄渾的北方風格。
白肉血腸 現已是流行的滿族風味,其源頭也出自滿族先民的薩滿祭祀中的供品。女真諸部定於滿洲統一後,滿族祭祀的供品也由各部落的野味特産,逐步演變為用毛色純黑的公豬,而且必須是閹割過的,其肉鮮嫩。殺豬前,在神案前有莊嚴的領牲禮,殺完後,用鮮血灌腸,即製成血腸,也是敬神的供品。其肉煮八分熟,按豬原來部位在神案前擺列成一頭整豬,俗稱“擺腱子”。在神案前祈禱後,再放入水中煮熟,用刀片食。因其肉是敬過神再食,故稱“福肉”,滿語叫“阿木孫”肉,也叫努爾哈赤金肉。因為白肉用剛宰殺的新鮮豬肉製成,又是清水燉煮,保持了豬肉的本色本香,十分可口。當今,東北城鄉仍普遍設白肉血腸館。
糊白肉 從阿木孫肉發展而來。取帶皮硬肋五花肉切成五寸見方大塊,用明火將肉皮燒焦颳淨,放入開水中緊一下,換清水急火燒開,下肉塊,加蔥、薑、花椒等調料,文火燉至酥爛可食。
烤肉、熏肉、醬肉 烤肉是滿族狩獵時代的野味,把獵物用篝火燒吃,用刀一片一片割吃,別具風味。後來,用爐竈烤肉,就更普遍了。以後發展成熏肉,味道更加鮮美。醬肉,清初稱為胾肉,即醬製的大塊肉,把肉煮熟後,加上????,醬製而成。這種肉不僅是美味,而且便於攜帶,容易保存。今天,北方居民愛吃鹵味醬製肉食,如茶燒肉、醬肉、醬雞等,亦是滿族古俗的遺風。這一類肉都是涼吃,因此,滿族冷盤也頗有名氣。尤其到了鼕令時節,人們坐在熱炕上,一邊蘸着佐料,一邊吃着冷凍的薄肉片,其味脆香清涼,別有一番風味。冷盤中,拌肘花、拌肚絲、涼拌肝心肺都是佳餚。
全豬席 《春明夢錄?客座偶談》載:“滿人祭神——未明而祭,祭以全豕去皮而蒸。黎明時,客集於堂,以方桌面列炕上,客皆登炕坐,席面排糖蒜韭菜末,中置白片肉一盤,連遞而上,不計盤數以食飽為度。旁有肺、腸數種,皆白煮,不下????豉,末後白肉末一盤,白湯一碗,即可下老米飯者。”這是對清代滿族全豬席的描寫,很明顯,全豬席是吃阿木孫肉的發展。
魚類與海味
打好魚來,大馬哈來,
叉海參呀,擰海菜啊……
一首帶有鹹澀海風味的《跑南海》滿族民歌,把我們帶到了女真人網罟捕撈的年代。白山黑水,湖泊星布,江河縱橫。鬆花江上,滿族先人們扯起篷來,撒開大網,人人都是捕魚能手;東海女真人跑南海叉海參,擰海菜,個個都是弄潮兒。他們在長期的捕撈生活中,創造出豐盛的魚宴海鮮美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山東畫報出版社 |
|
|
編輯推薦 | 前言(1) | 前言(2) | 1衣着(1) | 1衣着(2) | 2發式 | 3靴鞋 | 4帽子 | 5佩飾 | 1風味獨特的飲食(1) | 1風味獨特的飲食(2) | 1風味獨特的飲食(3) | 1風味獨特的飲食(4) | 1風味獨特的飲食(5) | 2飲食習俗禮儀 | 1滿族先民的住宅(1) | 1滿族先民的住宅(2) | 2滿族的住宅 | 3建房、居住習俗 | 1狩獵 | 2捕撈與海獵 | 3農耕 | 1交通(1) | 1交通(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