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權與血—明帝國官場政治   》 《宮閨大案》(2)      樊樹志 Fan Shuzhi

  到了萬歷三十一年,又冒出一本《續憂危##議》,再次舊事重提,終於釀成晚明史上有名的“妖書案”。雖然文章不長,卻好像一顆重磅炸彈,使政壇為之震動。
  《續憂危議》抓住皇太子岌岌可危的處境大做文章,指責鄭貴妃企圖廢太子,册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一則說,“夫東宮(指太子)有東宮之宮,一宮未備,何以稱安乎?皇上迫於瀋相公(內閣首輔瀋一貫)之請,不得已而立之,而從官不備,正所以寓他日改立之意也”:
  再則說,“曰:改立其誰當之?曰:福王(即朱常洵)矣。大率母愛者子貴,以鄭貴妃之專擅,回天轉日何難哉”。三則說,“夫在朝在野,固不乏人,而必相朱者,蓋朱名賡,賡者更也,所以寓他日更立之意也”。接下來,列舉了附和朱賡的九個文武大臣,“而又有鄭貴妃主之於內,此之謂十亂”。總的意思是說,皇帝不得已册立朱常洛為皇太子,但太子居住的東宮及其規製都不具備,因此儲位未妥,國本未固,在“十亂”的活動之下,不知什麽時候太子就會被廢掉,而改立鄭貴妃之子朱常洵為太子。
  一夜之間,這份《續憂危##議》的揭帖,傳遍京城,上至宮門,下至街巷,到處都有,一時間輿論嘩然。人們看到這份類似傳單的東西,指名道姓議論當時政治中最為敏感的話題,人驚失色。關於鄭貴妃欲廢太子由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的政治謠言,早己不翼而飛,傳遍街頭巷尾,但那畢竟是私下的竊竊私語,如今竟然堂而皇之地以書面形式公開散發,可見事態的嚴重性。
  《續憂危議》中指名道姓提到的朱賡,十一月十一日清早,在他傢大門口發現了“妖書”,外題是“國本攸關”,內題是“續憂危##議”。一看內容,竟是誣陷自己“動搖國本”他日更換太子,令他,驚惶失措,有口難辯,趕緊誠惶誠恐地把它呈送皇上,並且附上一份申辯書:“臣以七十衰病之人,蒙起田間,置之密勿,恩榮出於望外,死亡且在目前,復更何希何覬?而誣以亂臣賊子之心,坐以覆宗赤族之禍。”
  萬歷皇帝接到奏報,一面對朱賡加以安慰,說這是不逞之徒無端造謠,幹卿何事?一面下令特務機構東廠、錦衣衛以及保衛北京的五城巡捕衙門立即偵察肇事者。由於“妖書”涉及太子的廢立問題,唯恐太子朱常洛驚恐不安,特地召見他,安慰道:“哥兒,你莫恐,不幹你事。但去讀書寫字,早些關門,晏些開門。”又說:“近有逆惡捏造妖書,離間我父子兄弟天性親親,動搖天下。已有嚴旨,緝拿以正國法。” ;“妖書”不僅震動了內宮,而且震動了外廷。內閣首輔瀋一貫、次輔朱賡,鑒於“妖書”把他們說成是鄭貴妃的幫兇,為避嫌疑,都待罪在傢。內閣中衹剩下瀋鯉一人主持日常工作,外間便把猜疑集中到瀋鯉身上。
  與瀋鯉本來就有嫌隙的瀋一貫,要化被動為主動,毫無根據的懷疑“妖書”出於瀋鯉的門生、禮部右侍郎郭正域,指使給事中錢夢臯上疏誣陷郭正域、瀋鯉與妖書有牽連,主張嚴查到底。由於“妖書”宣揚的基調是“東宮之立非上意,終必易之”,使萬歷皇帝十分惱怒,使他很容易接受瀋一貫的主張,於是授權瀋一貫大肆搜索。
  京營巡捕陳汝忠受瀋一貫之命,逮捕了和尚達觀、醫生瀋令譽,欲從這些人口中引出郭正域。結果達觀和尚被拷打至死,瀋令譽受刑後奄奄一息,都未招供。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官員又把郭正域的同鄉鬍化抓來,要他誣陷郭正域、瀋鯉,鬍化拒絶招供。
  在權大於法的體製下,什麽奇怪的事情都可能發生。東廠、錦衣衛和三法司會審時,竟然要瀋令譽傢奶媽的十歲女兒出庭作證。司禮監太監兼提督東廠太監陳矩問那小女孩:你看到印刷妖書的印版一共有幾塊?小女孩根本不知此事,胡亂回答:滿滿一屋子。陳矩聽了大笑:妖書衹有兩三張紙,印版怎麽可能有一屋子呢?陳矩又問另一個嫌犯:瀋令譽告訴你刊印妖書是那一天?那人根本不知情,胡亂答道:十一月十六日。參與會審的兵部尚書王世揚說:妖書於十一月初十日已經查獲,怎麽可能在十一月十六日纔刊印呢?最高司法當局的會審,搞成了一場鬧劇,對郭正域的誣陷當然難以成立。
  皇太子朱常洛得知郭正域因“妖書案”被誣陷,十分焦慮不安。郭正域曾經當過他的講官(老師),深知其為人,多方為之鳴冤,又傳話給提督東廠太監陳矩:“饒得我,即饒了郭先生吧!”後來還是陳矩鼎力平反,郭正域纔免遭陷害。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中說:“(郭正域)坐妖書係獄,九死不悔,可謂骨鯁之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朱元璋與鬍藍黨》(1)《朱元璋與鬍藍黨》(2)《朱元璋與鬍藍黨》(3)《朱元璋與鬍藍黨》(4)
《朱元璋與鬍藍黨》(5)《朱元璋與鬍藍黨》(6)《朱元璋與鬍藍黨》(7)《張居正》(1)
《張居正》(2)《張居正》(3)《宮閨大案》(1)《宮閨大案》(2)
《宮閨大案》(3)《宮閨大案》(4)《宮閨大案》(5)《宮閨大案》(6)
《宮閨大案》(7)《宮閨大案》(8)《宮閨大案》(9)《宮閨大案》(10)
《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1)《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2)《九千九百歲的遍地生祠》(3)《錢謙益馬士英》(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