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新解——思与行   》 为政篇第二(4)      何新 He Xin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译文]
  (2.15)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会停滞。”
  [注释]
  ①罔:迷也,通惘,迷惑。亦解无,没有。无所获也。
  ②殆:即“滞”,止也,凝滞也。《老子》二十五章:“周行而不殆”,“殆”训止。《礼记·学记》:“或失则止”,郑玄注:“失与止谓好思不问者。”
  [原文]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①
  [译文]
  (2.16)孔子说:“攻击见解不同的异端,这是最有害的。”
  [注释]
  ①此句可有两种相反的解说:(1)攻,攻击。孙弈《示儿编》:“攻,读如‘攻人之恶’之攻。”《论语集说》:“攻者,攻击之攻。”王闿运《论语训》:“攻,犹伐也。”(2)攻,工,钻研。《集解》:“攻,治也。”
  余取第一义,不攻击异端,即容纳不同意见,博施广采,兼收并蓄。所以孔子又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即不攻异端主义。程氏《集注》引《论语补疏》:“贾逵曰:‘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观异家,各有所采。易有施孟,复立梁丘。尚书欧阳,复有大、小夏侯。今三传之异亦犹是也。’又袁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郑康成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康成依方辨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盖以儒者执一不能通,故各有一端以难之,是为竞设异端。康成本通儒,不执一,故依方辨对,谓于众异之中,衷之以道也。是即康成之攻乎异端矣。道中于时而已,故孔子曰:‘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各执一见,此以异己者非,彼亦以异己者为非,而害成矣。”《路史发挥》:“非不攻之也,攻之则尤害也。”
  《集注》引旧注则多取第二义。《集注》引范氏曰:“攻,专治也。异端非圣人之道,专治而欲精专,为害甚矣。”《集注》引《考证》:“公羊文十二年传注:他技奇巧,异端也。”《礼记·大学》注:“他技,异端之技也。”《论语后录》:“异端即他技,所谓小道也。”戴震谓:“端,头也。凡事有两头谓之异端,言精于专,兼攻两头则为害耳。”谓专工异端(奇门小技),是有害的。
  [原文]
  子曰:“由①!诲女知之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是知也④。”
  [译文]
  (2.17)孔子说:“由呀,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说懂了,不懂就说不懂,这就是智慧啊。”
  [注释]
  ①由,即仲由(前542—前480年),孔子的学生,字子路,卞(故城在今山东平邑县东北仲村)人,小孔子九岁。
  ②诲,教也。女,通汝,即今语你。古汉语第二人称词尔、汝、女、你,皆一音之转。
  ③知,懂也。(《方言》)
  ④知,智也。《释文》:“知,如字,又音智”。
  [原文]
  子张学干禄①。
  子曰:“多闻,阙疑②。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③。慎行其余,则寡悔④。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
  (2.18)子张要学习从政之术。
  孔子说:“多听,以消除疑问。对不清楚的,讲话审慎,这样就能减少忧烦。多看,以消除疑惑。对看不清的,不做,这样就能减少悔恨。说话少有忧烦,做事少有悔恨,官禄自然就在其中了。”
  [注释]
  ①子张(公元前503—?),孔子学生颛孙师,字子张,陈人,小孔子四十八岁。
  干,求也。干之古音奸,与“将”近。将,持取也。黄氏《论语后案》:“学干禄,谓学仕者之事也。”《曲礼》曰“宦学”。“是当时实有一干禄之学而子张习之矣。讳言仕禄,乃宋儒沽名恶习。轻薄事功,为南宋积弱根由。”(程树德说)
  禄,粮也。米粮曰禄。官粮米曰禄。旧时官吏的俸给,以米粮为计,如“二千石”。求禄,即求官也,即做官也。郑玄谓:“禄,仕者之奉。”(干禄,语出《诗·大雅·旱麓》)禄,《尔雅》训为福。程树德谓:“较旧注俸禄为胜。”
  ②阙,祛也,祛除。《论语正义》引《左传》杜注:“阙,空也。”按:空,恰有除空、清除之义。此义汉以来不得达诂。旧注多读阙为“存”,乃谓“义有未明,未安于心者,阙空之也”。至谬。阙疑即存疑。
  ③阙殆,和“阙疑”同义。殆,古音从台,读音如“怡”,故与疑通。惑也。殆,旧注:“危也。”
  《集注》:“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
  ④悔,恨也。(《说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编辑推荐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学而篇第一(1)学而篇第一(2)
学而篇第一(3)学而篇第一(4)为政篇第二(1)为政篇第二(2)为政篇第二(3)为政篇第二(4)
为政篇第二(5)八佾篇第三(1)八佾篇第三(2)八佾篇第三(3)八佾篇第三(4)八佾篇第三(5)
八佾篇第三(6)八佾篇第三(7)里仁篇第四(1)里仁篇第四(2)里仁篇第四(3)里仁篇第四(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