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思考 》 亦新亦舊的一代 》
新舊教育的變革
南懷瑾 Na Huaijin
上文講到過去中國的讀書受教育,和考選人才的辦法,以“四書”、“五經”作為標準,是由宋儒理學興盛之後,自王安石的首倡開始。至於用“八股文”作考試取士的定式,是由明初開其先例。廢止科舉和“八股文”改以“策論”作考選的標準,則自戊戌政變以前,由康有為、楊深秀的上書力言其弊,而得光緒的同意實施,下詔正式廢止,纔結束了歷史上以“八股文”考試的舊帳。但完全停止科舉考試的制度,興辦近代學校教育,則是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年)以後的事。
從中國教育思想的演變史來講,廢科舉、辦學校並非自光緒末年纔開始。如果要瞭解這一代六、七十年來教育的演變,以及今後教育的趨嚮,追溯遠因,應該要從鴉片戰爭以後,太平天國軍興和滿清中興的時期開始探尋,才能找出它的前因後果。換言之,近代中國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開始舉辦學校教育,其初是受實用科學的技術所影響,和軍事上的需要而開此風氣之先。廢“八股”、廢“科舉”,在滿清末代而言,是受到時勢的逼迫,倉卒應變的事。並非如日本明治維新一樣,變則全盤通變,有計劃地變得幹淨利落。
自鴉片戰爭以後,滿清政府迫於洋務的需要,從鹹豐十年(一八六○年)設立總理各國通商事務衙門開始,到了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因總理衙門的請求,為了翻譯外國語文和熟悉洋務的需要,於京師(北京)設立“同文館”。但是當時“同文館”招收生徒,指定專用正途的科甲人員。除了學習外國語文以外,第二年,又增設學習西洋的天文、算學。可是當時朝野的保守派,對於“同文館”的設置,力持反對的阻力也相當的大。
到了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開始派遣知縣斌椿率領官生赴歐洲各國遊歷。那時所謂的官生,大都從“同文館”出身。在這個時期,由左宗棠發動船政之議,由瀋葆楨負責辦理造船工作,有關造船的技術職業教育,已經在半洋半舊的方式下開始了。
再到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張之洞奏議仿照德國制度,設立陸軍及鐵路學堂。二十三年,張之洞又奏設武備學堂。一直到戊戌政變那年,纔開始設立經濟特科,又設立京師大學堂,又詔改各省書院為學校。不過那時所謂的經濟特科,並非現在狹義的經濟學(Economics),那時所稱的經濟,是舊觀念的經綸濟世的通纔之學。同年五月,又詔廢“八股文”,改“科舉”的考試文章為“策論”,跟着又詔各省府廳州縣設立學校。再到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年),纔正式頒布學堂章程。
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再詔停“科舉”,再舉經濟特科,設立學部。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宣佈教育宗旨。
我們簡略地瞭解了從鹹豐十年(一八六○年)開始,中國接觸了西方文化,逐漸改變固有的教育制度。到現在,已經有了一百年上下的歷史。時代的推移迭相更改,歷史的變革頻仍。由此而看東西文化的交流,以及新舊教育制度的改革演變,對於國傢民族的興衰得失,便會産生無限的感慨。
我們現在以“溫故知新”的態度,先把滿清末期(光緒時代)有關變革教育制度的大要史料,重新翻閱一遍,然後再來討論這一代教育與現代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問題的關鍵所在,便可“觀今鑒古”而求出它得失利弊的前因後果。
附錄資料
光緒十三年開始,由總理衙門奏定出洋旅遊歷人員章程十四條,是繼同治以後派遣出洋留學考察,輸入西方文化的實施辦法。如雲:
一、每年經費四萬餘兩,以十員或二十員為額。二、考試人才,以長於記載、敘事有條理者入選。三、量官階高下,酌給薪水。四、準開川資,準帶僕役。五、遊歷年限。六、預支薪水。七、船價車價報銷。八、遊歷地方川資。九、遊歷各地詳細記載。十、各國語言文字科學,審擇學習。十一、遊歷回華,應自明心得及著述。十二、由使臣領事保護照料。十三、各員先後具報啓程。十四、父母老病不願出洋者,準呈明免行。
張之洞初在兩廣總督任內,設立陸師學堂。到了光緒二十一年十一月奏陳練兵改用洋操,設江南自強新軍外,又在十二月,奏設陸軍學堂及鐵路學堂。奏謂:
“自強新軍開辦情形,業已陳奏在案。德國陸軍人員無一不由學堂出身,今欲仿照德製,練成勁旅,非廣設學堂,實力教練,不足以造就將纔。光緒十二年間,天津地方,曾設立武備學堂。即臣在兩廣總督任內,亦曾設立陸師學堂,雖學生額數有限,而此次創練新軍,營哨各官,取之兩處學堂出身之人,究視未學者領會較易,長進甚速,是學堂之益,確有明證。查江南省城原設有水師學堂,今於儀鳳門和會街地方,創建陸軍學堂,講捨住屋操場,一例備具。學生以一百五十人為額,為馬步炮隊,及工程臺炮各門,約以二年為期,二年後再令專習炮法一年。三年期滿,分別甲乙,是為畢業。又鐵路一項,學有專門,與陸軍尤相關係。從前北洋亦經設有鐵路學堂,但人數不多,殊不敷用。今擬另延洋教習三人,招集學生九十人,別為鐵路專門,附入陸軍學堂,以資通貫。其款項籌撥方法,陸軍學堂開辦四萬數千兩,在籌防局動款撥用。至常年經費四萬餘兩,又鐵路學堂經費二萬數千兩,即在山海關新認加解每年四萬兩,鎮江關新認加解每年七千兩項內動支,更勸募商捐以定之。
疏入報可。
這就是我們在上面所說,中國歷史上教育的改製,開始仿照西方文化的教育制度興辦學校,是為了實用技術和軍事上所需要的史料之一。
跟着而來的,便是光緒二十二年,始設官書局,任命孫傢鼐管理大臣,積極接受西方文化洗禮的事:
先是光緒初,日割琉球,法割安南,英割緬甸,列強競爭,外患日迫。中外士大夫,多有知舊政之不良,潛思改革者。一八八八年,英美宣教士及領事等,創辦廣學會於上海,有志之士,相與譯新書,講新學,排外自大之氣為之一變。及甲午戰起,粵人康有為等,復繼廣學會設強學會於上海,尚書孫傢鼐、鄂督張之洞等,均贊助之。於是京師官紳,相與設強學書局翻譯新書,講求時務。嗣經御史楊崇伊,奏請封禁。至是御史鬍孚宸復奏請將強學書局,改歸官辦,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因奏請改設強學書局為官書局。
奉旨允準,並特派孫傢鼐為管理大臣。
同年七月,又由工部尚書孫傢鼐奏請開辦京師大學堂。先是大學士李端棻奏請推廣學校,以勵人材,京師宜建立大學堂等語。朝命飭下管理官書局大臣孫傢鼐,察度情形,妥籌辦理。至是孫傢鼐奏陳六事:
一、宗旨宜先定: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二、學堂宜建造:講堂學捨,必爽愷宜人。儀器圖書,須庋藏合度。
三、學問宜分科:擬分立十科:甲、天學,算學附焉。乙,地學,礦學附焉。丙、道學,各教源流附焉。丁、政學,西國政治及律例附焉。戊、文學,各國語言文字附焉。己、武學,水師附焉。庚、農學,種植水利附焉。辛、工學,製造格政各學附焉。壬、商學,輪船鐵路電報附焉。癸、醫學,地産植物各化學附焉。
四、教習宜訪求:中國教習,應取品行純正,學問淵深;外國教習,須深通西學,兼識華文,方無扦格。
五、生徒宜慎選:年以十五歲為度,以中學西學賅通者為上,中學通而略通西學者次之,西文通而粗通中學者又次之,分為三班。
六、出身宜推廣:參酌中西,特闢三途。
甲、立科:仿前鄉會試立算學、時務等科之例,咨送與考。
乙、派差:如應試不中式,量其所長,咨總署派往使館充當翻譯,或分佈南北洋海陸軍船政製造各局幫辦一切。
丙、分教:泰西有師範學堂者,專學為師,學生如不應舉為官,即考驗後任為教習。至經費一層,應請飛飭南北洋大臣,無論何款,按月各撥銀五千兩,解交戶部,作為京師大學堂專款。
疏入從之。
到了光緒二十三年五月,湖廣總督張之洞,又奏設武備學堂。奏謂:
外洋武備學堂分為三等,小學堂教弁目,中學堂教武官,大學堂教統領。學術淺深難易,為此為差。今我國如救時計,雖不能遽設大學堂,而教武官之學堂似不可緩,今擬專儲將領之材,選文武舉貢生員及文武候補員弁。官紳世傢子弟,文理明通,身體強健者,考取入學堂肄業。其功課章程,令洋教習酌議,課程餘暇,即令其誦讀四書,披覽諸史兵略,以固中學根柢,茲於湖北省城東偏黃土坡地方,購地建造學堂,派員妥定課程,以期有實效而無流弊。
得旨允行。
光緒二十四年,也就是有名的戊戌政變那一年正月,詔設經濟特科,正式設立京師大學堂,改各省書院為學校。
先是貴州學政嚴修,奏請開議專科,經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會同禮部議奏,允先行特科,次行歲舉。特科約以六事,曰:內政、外交、理財、經武、格物、考工。由三品以上京官及督撫學政各舉所知,咨送總理衙門,會同禮部,奏請試以策論,名為經濟特科。歲舉則每屆鄉試年分,由各省學政調取各學堂書院高等生,送鄉試分場專考。
令高等學堂畢業者入焉,以謹遵諭旨,端正趨嚮,造就通纔為宗旨。計分八科,曰:經學科、政治科、文科、醫科、格緻科、農科、工科、商科。
詔各省府廳州縣,將現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校,以省學為高等學校,郡城為中等,州縣為小學,並祠廟不在祀典者,一律改為學堂。
五月,詔廢“八股文”,“科舉”改試“策論”:
經義試士,始於宋王安石,至明初乃定為八股文體式。尊其體曰代孔孟立言,嚴其格曰清真雅正,禁不得用秦漢以後之書,不得言秦漢以後之事。於是士人皆束書不觀,爭事帖括,至有通籍高第,而不知漢祖唐宗為何物者。康有為及御史楊深秀,會於本年三月,上書請廢八股,為許應烺所駁,不行。四月初,梁啓超復聯合舉人百餘人,連署上書,請廢八股,書格不得達。至是康有為、張元濟因召見,皆力陳其害,康至謂遼臺之割,二百兆之價,琉球、安南、緬甸之棄,輪船、鐵路、礦務、商務之不興,以及民之貧,國之弱,皆由八股害之。帝喟然曰:西人皆曰為有用之學,我民獨曰為無用之學。康即請曰:皇上知其無用,能廢之乎?帝曰:可也。康退,告宋伯魯,使抗疏再言之。疏既上,帝立命軍機大臣批準,剛毅謂此乃祖製,不可輕廢,請下部議。帝曰:部臣據舊例以議新政,惟有駁之而已,吾意已决,何議為?詔遂下。
略如雲:
我朝沿宋明舊製,以四書文取士,康熙年間曾停止八股,考試策論,未久旋復舊製。一時文運昌明,儒生稽古窮經,類能推究本原,闡明義理。製科所得,實不乏通經致用之才,乃近來風尚日灕,文體日蔽,試場獻藝,大都循題敷衍,於經義罕有發明,而淺陋空疏者,每獲濫竽充選。若不因時通變,何以勵實學而拔真纔。著自下科為始,鄉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嚮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
同年五月又詔各省府廳州縣設立學校。詔謂:
前諭入京師大學堂肄業者,必由中小學遞升。惟各省中小學,尚未一律開辦,著各督撫飭地方官各將所屬書院詳查,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校。至於學校等級科目,應以省會之大書院高等學堂,郡縣以次遞降。所有小學中學應讀之書,仍遵前諭,由官書局編譯中外各書,頒發遵行。至於民間祠廟,有不在祀典者,即由地方官曉諭民間,一律改為學堂。
光緒二十七年八月,詔各省州縣改設三級製學堂:
自七月下旬,詔各省籌建武備學堂,停止捐納實官後,至是復命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州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已而又命各省選派學生出洋肄業。
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間,頒布學堂章程,再詔停“科舉”:
於省城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州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定章程以鼓勵之。凡由學堂畢業考取合格者,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名稱。又特設管學大臣以專其責,此二十七年事也。二十八年頒定學製,命各省選擇學生,派往西洋各國講求專門之學。其後學製,遞經改訂,規模漸具,至是命由張之洞會同管學大臣,將學堂章程悉心釐訂,議定進呈。
凡初等小學堂、高等小學堂、中學堂、高等學堂、大學堂、附設通儒院,六種章程各一册。又外國蒙養院,一名幼稚園,茲參酌其意,訂為蒙養院章程及家庭教育各一册。另就原設師範館章程參考訂定初級師範學堂、優級師範學堂、任用教師等三種章程各一册。又農工商實業,另擬有初等農商實業學堂、附實業補習普通學堂,及藝術學堂各章程。中等農工商實業學堂。高等農工商實業學堂、實業教育講習所、實業學堂通則,五種章程各一册。此外管理法編為各學堂管理通則一册,又總括設教宗旨,為學務綱要一册。
當時稱為賅備,並擬遞減科舉辦法,疏入,命次第推行,並改任孫傢鼐為學務大臣。
光緒三十一年,又詔停科舉:
自二十七年七月詔廢八股之後,科舉仍每歲舉行,至是因日俄之戰,全國風動,直隸總督袁世凱等遂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校,廷議從之,遂下諭。略言:三代以前選士皆由學校,而得人極盛,實我國興賢育纔之隆軌。即東西洋各國富強之效,亦無不本於學堂,方今時局多難,儲纔為急,朝廷以近日科舉每習空文,屢降明詔,准將鄉會試中額,分三科遞減。茲據該督等奏稱科舉不停,民間相率觀望,欲推廣學堂,必先停科舉等語,所陳不謂無見。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又言:學堂本古學校之製,其奬勵出身,又與科舉無異雲。自是科舉遂廢,學堂日興,其留學歐美者所在興起,全國風氣為之一變。
到了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宣示教育宗旨。詔曰:
考各國學製,大別有二:曰專門。曰普通。而普通尤為各國所註重,普通雲者,不在造就少數之人才,而在造就多數之國民。今因中國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發明以距異說者有二:曰忠君,曰尊孔,又宜箴砭以圖振起者有三: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實。著將欽定教育宗旨,頒示天下,懸之京外學堂。
看了以上的歷史資料,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一個概念:在時代潮流的趨勢中,要想真正融會古今中外而建立一個新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絶非單憑淺見的眼光而衹圖一時的快意和躁進所能成其事。同時,看了這些史料以後,也可瞭解我們現在有關文化教育等問題,仍然還是這個世紀中的老問題,衹因時代意識的不同,表現的形式兩樣而已。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變遷的時代與不滿的心理 | 西方文化的影響 | 大時代的小故事 | 美國文化帶來的迷惘 | 望子成竜 | 孝和愛 | 舊八股與新八股 | 從處變自強說起 | 六十年來教育的變和惑 | 七十年前八股文的思想與教育 | 新舊教育的變革 | 值得反省的代差與教育 | 教育與文化的中空 | 尊師重道 | 武俠小說與社會心理教育 | 老文學和新文藝 | 人性與人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