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感動世界的三位女性傳記   》 第12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4)      海倫·凱勒 Helen Keller

  這是一所多麽著名的大學啊!這所最著名的大學,幾世紀以前人們就把它形容為"宇宙的縮影",路德說過:"最著名、最傑出的學校是在巴黎,它叫做索爾本!"
  這次經歷簡直就是一篇神話,那輛緩慢、顛簸而且寒冷的公共馬車,無異於一輛魔車,正把這個可憐的金發公主由她的貧寒住處送到她夢裏的宮殿去。
  這輛四輪馬車走過塞納河,周圍的東西都使瑪妮亞心醉:那條霧蒙蒙的河的兩個支流,那些莊嚴而又優美的島嶼,那些古跡,那些廣場,在左邊的聖母教堂的那些塔。走上聖米雪爾大道的時候,駕車的馬放慢了步伐,一步一步地走着。就是那裏!到了!這個女學生拿起她的皮包,提起毛料裙子的裙褶,匆忙中,她不留意撞了鄰座的一個人,她羞怯地用遲疑的法國話道了歉。然後,由車頂急急走下梯級,來到街上,臉色緊張,嚮那座宮殿的鐵柵跑去。
  這座知識殿堂,在1891年的時候,樣子很特別:六年以來索爾本一直在改建,現在像一條正在換皮的巨蟒。在那很長的、顔色很白的新正面後邊,鄰近黎塞留時代的老朽建築的工地上,不斷傳出鶴嘴鋤的撞擊聲。這種忙亂情況,使學生們的生活增添了一種別緻的混亂。在工程進行中,由一個教室移到另一個教室上課;在聖雅剋棄置的舊屋裏,不得不設了幾個臨時實驗室。
  這個青年女子,用她一盧布一盧布積蓄起來的一點錢,取得了聽課的權利;她可以由佈告上的復雜時間表裏列着無數課程中,選她願意聽的課。她在那些"實驗室"裏有了自己的位置。那裏有人領導,有人指導,她可以不必盲目摸索着運用各種儀器做簡單試驗了。瑪妮亞現在是理學院的學生了。
  事實上,她已經不再名叫瑪妮亞,也不名叫"瑪麗亞"了,她在入學註册單上是用法文寫的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基。但是因為她的同學不會說"斯可羅多夫斯基"這個很難說的字,而這個波蘭女子不肯讓人隨便叫她瑪麗,她就很神秘地沒有名字。一些年輕人在那個回音很響的走廊裏,常常遇着這個女子,衣服穿得樸素寒儉,臉上神氣沉靜嚴肅,頭髮柔軟而且光亮。他們都覺得驚訝,轉過身來,彼此問着:"這是誰?"回答總是空泛的:"這是個外國人,她的名字簡直沒法兒念!上物理課的時候,她永遠坐在第一排她不大說話"。那幫年輕人都用眼睛追隨她,直到她那優美的身影消失在走廊裏,然後說了一句結論:"美麗的頭髮!"
  有很長的時候,索爾本的學生們,衹認識他們這個不與人交往的同學的金色頭髮和斯拉夫式的發型。
  但是此刻這位青年女子對這些青年男子不感興趣,她被幾個嚴肅的先生迷住了,這些人的頭銜是"最高學府的教授",她要奪取他們的秘密。依照那個時代的可敬的規矩,他們上課都打白領帶、穿黑禮服,衣服上總帶着粉筆灰。瑪麗就看着這些莊重衣服和灰色鬍須過日子。
  前一天是李普曼先生的課,極有分量,極有條理。這天是保羅·阿佩爾講課,解釋很清楚,說法很別緻。瑪麗到得很早。這個波蘭女子坐在凳子上,臉上帶着贊賞的微笑,她那飽滿的寬寬的前額下面,極淺的灰色眼睛發出幸福的光芒。怎麽會有人覺得科學枯燥無味呢?還有什麽東西比支配宇宙的不變定律更醉人?還有什麽東西比發現這些定律的人類智慧更神妙?這些非凡的現象,以和諧的原則彼此聯繫;這種次序,表面上無次序而實際上有次序;與它們相比,小說顯得多麽空虛,神話顯得多麽缺乏想象力啊!
  這個青年女子的靈魂中涌現一種衝動,要嚮那無窮無盡的知識前進,要嚮物質和物質的規律前進,衹有愛的感覺能與她這種感覺相比擬。
  "我拿起太陽來,再扔出去。"聽見一位安詳莊嚴的學者說這樣短短的一句話,以前那些年的掙紮和受苦都是值得的了,瑪麗感到幸福極了。
  布羅妮亞傢的一場家庭緊急會議,决定了瑪麗將要搬到拉丁區去住,那兒更靠近大學、實驗室和圖書館。德盧斯基夫婦堅持要藉給這個青年女子幾法郎,作為搬傢費用。
  第二天早晨瑪麗就開始找房,去看每一所出租的頂樓。瑪麗和卡西密爾·德盧斯基的感情像是兄妹,這種感情終身不變。瑪麗和布羅妮亞之間,許多年前就已經産生了一種很偉大的精神:犧牲、忠誠、互助。
  布羅妮亞正懷着孕,身體很沉重,仍然親自捆紮她妹妹的一點可憐的所有物,把它們堆在一輛手車上,以便短途搬運。然後,卡西密卡和他的妻子又上了那著名的公共馬車,由一輛馬車的頂層換到另一輛馬車的頂層,隆重地伴送"小東西"到她的學生住房去。
  自從瑪麗自動放棄了德盧斯基傢供給她的食宿,就不得不自己支付所有的費用。她的進款分成一小筆一小筆來支出,她有一點積蓄,她父親給她每月寄來40盧布。在1892年,一個異國女子怎麽能夠一個月衹用40盧布在巴黎生活呢?這衹合三個法郎一天,而她必須支付自己的衣、食、住、書籍、紙墨等費用,還須繳大學學費。她有意地把分心的事都從日程中除去,不參加朋友聚會,不與別人接觸。同樣,她斷定物質生活毫不重要,甚至認為這種生活並不存在。依據這種原則,她給自己安排了一種斯巴達式的不近人情的奇特生活。
  為了得到安靜,她便租了一個中産階級家庭住房的頂樓,像是僕人的住房。她用15或20法郎一個月找到那樣極小的一間屋子,斜屋有一個天窗透進光綫,而且由這個"鼻煙匣"嚮外望,可以看見一方天空。屋裏沒有火,沒有燈,沒有水。瑪麗用她所有的東西佈置這個地方:一張摺叠鐵床,上面鋪着她由波蘭帶來的褥子;一個火爐,一張白木桌,一張廚房裏用的椅子,一個臉盆;還有一盞煤油燈,上面罩着值兩個蘇的燈罩;一個水桶,她用來到樓梯平臺的水竜頭那裏去裝水;一個碟子大小的酒精爐,三年裏她就用它做飯;兩個碟子,一把刀,一把叉,一個湯匙,一個杯子,一個有柄平底鍋;最後是一把開水壺和三個玻璃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第2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1)
第3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2)第4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3)
第5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4)第6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5)
第7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6)第8節:第一篇 生命的陽光--海倫·凱勒自傳(7)
第9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1)第10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2)
第11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3)第12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4)
第13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5)第14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6)
第15節:第二篇 奉獻的快樂--居裏夫人傳(7)第16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1)
第17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2)第18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3)
第19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4)第20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5)
第21節:第三篇 慈悲的力量--忒瑞莎修女傳(6)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