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史 》 甲午悲歌--北洋水師的覆沒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鄭彭年 Zheng Pengnian
光緒年間(1875—1908年),中國海軍有北洋、南洋及廣東三支艦隊。南洋及廣東艦隊皆較陳舊,直隸總督李鴻章所創辦的北洋艦隊最為新式,擁有10釐米口徑大炮的戰艦、裝甲巡洋艦、輕捷巡洋艦和魚雷艇約22艘以上,由英國海軍軍官琅威理為顧問,丁汝昌為提督。1894年北洋艦隊舉行第二次檢閱,恰逢慈禧太後六十壽辰,所以這次檢閱辦得特別盛大,朝廷特派李鴻章和督辦東三省練兵事宜都統安定主持。
5月7日,李鴻章帶領山東登萊青道劉含芳、前任津海關道劉汝翼、直隸候補道襲照與、天津營務處總兵賈起勝、津海關道盛宣懷、軍械局總辦張士珩等乘“海晏”輪,至鹹水沽登陸,赴小站。次日在小站檢閱陸軍。
9日,李鴻章一行到達大沽口,由海軍提督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早已在那裏等候了。在大沽口,北洋艦隊有“定遠”、“鎮遠”、“濟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超勇”、“揚威”9艦,還有記名總兵餘雄飛率領的廣東艦隊之“廣甲”、“廣乙”、“廣丙”3船,以及記名提督袁九臯和總兵徐傳隆分率的南洋艦隊之“南璞、“南瑞”、“鏡清”、“寰泰”、“保民”、“開濟”6船。另外,北洋艦隊的“威遠”、“康濟”、“敏捷”3艘訓練船已先赴旅順等候。
10日,全體艦船乘落潮出海,沿途行駛操演,不時改變陣形,或雁行或魚貫,操縱自如。李鴻章在甲板上觀看,屢屢捋須點頭,表示滿意。正當李鴻章陶醉時,遠處有一艘兵艦隨尾而來,旗幟看得很清楚,艦上懸着太陽旗,是一艘日本兵艦。原來日本探悉北洋海軍演習,特派“赤城”號隨尾觀看,還打着緻禮的旗號。而北洋艦隊當局始終不警惕,任其跟隨。
11日艦隊駛抵旅順,安定已先一日到達。15日抵大連灣。17、18兩日進行魚雷和大炮演習,魚雷均能命中,大炮中靶率也在七成以上。
19日全部艦衹到威海衛,部分兵艦登陸,演習陸上槍炮陣法,變化靈活,敏捷利落。還調集南北各船,各挑水軍槍隊20名打靶,每名射擊3次,均能全中。接着“威遠”、“敏捷”、“廣甲”3船操演風帆,既快又靈活。博得大傢的喝彩。當晚全艦隊萬炮齊發,進行實彈演習,受到英、法、俄、日四國來賓的盛贊。北洋海軍檢閱至此結束。次日李鴻章等坐船,經膠州灣、煙臺,至山海北,於27日由鐵路回天津。
然而,就在此次閱兵期間,朝鮮傳來了警報。5月8日,小站檢閱陸軍,袁世凱來電說:“韓國全羅道泰仁縣有東學黨數千,聚衆煽亂。現在派洪啓薫帶兵往捕,求調駐防仁川之‘平遠’兵船分載韓兵,赴格浦海口登岸,聊助聲勢。”5月15日艦隊在大連灣的時候,袁世凱又來電說:“全羅道匪黨勢頗猖獗,韓兵練潰敗,又添江華槍隊400餘人往剿。”當時李鴻章沒有采取任何措施,衹電緻總理衙門說:“韓王未請我派兵援助,倭(日本)亦未聞派兵,似未便輕動,應俟續信如何再酌。”
袁世凱所謂“匪黨勢頗猖獗”,就是指東學黨起義。19世紀末期的朝鮮,政治腐敗,財政睏難,民不聊生,統治者卻過着奢侈的生活。當時在東學徒黨之間,傳誦着這樣一首歌謠:“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餚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在這種情況下,人民鋌而走險,舉行起義。
東學黨原為“東學道”。所謂“東學”就是“東方之學”,與當時的“西學”相對抗。它奉儒佛道三教的教義,且加以折衷,取其長而捨其短,以“誠”、“敬”、“信”三字為訓條。東學道的創始人是崔濟愚(慶尚道慶州府人),信徒一般是農民。這個以宗教為外衣的秘密結社,因其迎合民衆的願望和要求,發展很快。東學道受到政府的鎮壓,崔濟愚以“左道惑民”罪被斬。崔濟愚死後,其高徒崔時亨為第二代道主。1893年1月和4月,崔時亨乘天主教解禁之機,發動道徒兩次上疏國王,要求為崔濟愚平反,雖然沒有如願以償,但政府允許對道徒不加迫害。東學道的宗旨是對抗西學,由此發展到排斥洋人,是當時的反帝愛國組織。1892年全羅道古阜郡守趙秉甲上任,他是個貪官,民衆對他早有不滿。至1894年因萬石伏水稅事件,在古阜郡激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有一種特有的堤堰,叫做“伏”,以木石或土沙築成,用來截水灌溉農田。“伏”分國有和民有兩種,萬石伏是古阜郡的國有伏之一,農民用水要繳一定的水稅。趙秉甲上任後,增加水稅,並將水稅納入私囊。郡民對此不滿,派代表嚮全羅道觀察使金文鉉申訴。金非但不受理,反而將代表關起來。郡民氣極了,在道徒全奉準領導下揭竿起義。
1894年2月15日,全奉準率領東學道徒和農民襲擊郡衙,驅逐郡守趙秉甲,並打開倉庫將錢𠔌分給農民。起義軍以古阜郡的白山為根據地,成立了組織,製定了行動綱領。這個組織以全奉準為總督,全德明為軍師,孫和中、金開男為大將,各領一軍。其行動綱領是“不殺人傷物,逐滅夷倭,澄清聖道,盡滅權貴。”
政府得悉起義軍攻占古阜郡後,全羅道觀察使金文鉉急派李庚鎬率領全州監營200名士兵前往鎮壓,在古阜郡黃土峴被起義軍打敗,李庚鎬被擊斃。政府聞報,連忙派洪啓薫為招討使,率領京軍壯衛營800人,奔赴全州進剿;後又派槍炮隊400人支援。5月24日政府軍在長城郡城南月坪洞被起義軍打敗,營官李鬥璜被擊斃,洪啓薫逃往靈光郡。起義軍由此北上,經泰仁、金溝兩縣,直逼全羅道首府全州。守城將領林泰鬥聞訊棄城逃跑,民衆開城迎接。6月1日起義軍入全州城,開倉庫將財富分給窮人。這樣,全州至公州以南地方歸起義軍所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目錄 | 1野心初露 | 2侵略臺灣吞併琉球 | 3《江華條約》與朝鮮新舊黨之爭 | 4火燒日本公使館 | 5《濟物浦條約》簽訂 | 6壬午兵變平息與大院君被擄 | 7開化黨發動政變 | 8甲申政變失敗 | 9再燒日本使館與 | 1金玉均之死 | 2北洋海軍檢閱與朝鮮東學黨起義 | 3中日出兵朝鮮 | 4起義平息與李鴻章失策 | 5中日撤兵談判破裂 | 6日本御前會議决定開戰 | 7演出“逼宮”醜劇 | 8李鴻章的幻想 | 1豐島海戰 | 2屈辱與光榮 | 3成歡之戰與中日正式宣戰 | 4“避戰保船”與“主動出擊” | 5平壤大會戰 | 6黃海海戰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