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王汝梅解读《金瓶梅》   》 《金瓶梅》与其他艳情小说的比较(2)      Wang Rumei

  《姑妄言》二十四卷,三韩曹去晶编撰。书成于清代雍正八年(1730),在《金瓶梅》、《续金瓶梅》、《肉蒲团》之后,《红楼梦》之前。初步考证,曹去晶为辽东人,幼年曾住南京。故事以明崇祯朝为背景,写社会世情,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写到各阶层人物。作者立意在劝人向善,表现善恶贞淫各有报应的思想,性描写文字较多,每回都有性描写,所写者有一女多男、一男多女及乱伦,男女同性恋、人兽杂交(人与驴、人与狗、人与猴)、性交猝死等。写采战法则有采阴补阳、采阳补阴。写春宫图册的催情作用。写春药揭被香(塞入女阴户)、金枪不倒紫金丹。性具缅铃、白绫带子及角先生。写缅铃比《金瓶梅》更具体、明确,自云南、贵州得到,带到南京,“侯捷的大管家私下孝敬了姑老爷两个缅铃。一个有黄豆大,是用手攥着的。一个有榛子大,有鼻如钮,是妇人炉中用的”。这种用法为其他艳情小说未叙写过,可供研究缅铃的参考。《姑妄言》为明清性小说集大成之作。《姑妄言》原藏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原为莫斯科列宁图书馆)。
  1966年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发现,在明清性小说中,《肉蒲团》最为流行。《肉蒲团》一名《觉后禅》,坊本改题《耶蒲缘》、《野叟奇语》、《钟情录》、《循环报》、《巧姻缘》,六卷二十回。题署:情痴反正道人编次,情死还魂社友批评。首有西陵如如居士序。清人刘廷玑、近人鲁迅、孙楷第都认为《肉蒲团》是李渔的作品。从《肉蒲团》构思奇异、语言清新流畅,善用偶句与譬喻的特点看,与李渔其他小说风格相一致。《肉蒲团》第一回“止淫风借淫事说法,谈色事就色欲开端”作为引子,阐发了作者的情欲观。他说:“照拘儒说来,妇人腰下之物乃生我之门,死我之尸。照达者看来,人生在世若没有这件东西,只怕头发还早白几年,寿算还略少几岁。”他把适度的性行为比喻为人参附子,“只宜长服不宜多服,只可当药不可当饭”。据这种有益健康的观点,作者应当是既反对纵欲,又反对禁欲的。然而小说展开的情节,描写的形象,与这种见解是相矛盾的。书生未央生有才有貌,要做天下第一才子,娶天下第一位佳人。经媒人介绍招赘在铁扉道人家为婿,其妻玉香受父亲的道学思想束缚,不懂得性事。未央生用春宫画册启发玉香潜在的情欲,方达到夫妻的和谐。后来,未央生觉得玉香还算不上天下第一位佳人,于是以游学为名外出访女色,在张仙庙中造一本《广收春色》册子,记下庙内拜求子息的美艳少妇,分特等、上等、中等。册子上有银红(瑞珠)、藕色佳人(瑞玉)、玄色美人(花晨)等。在未访求这几位佳人之时,未央生结识了赛昆仑这一侠客。赛昆仑嘲笑未央生阳物太小,虽有才貌,是中看不中用的。未央生拜求术士,用狗肾补人肾,使微阳变成巨物。未央生在赛昆仑帮助下,结识了卖丝商人权老实的妻子艳芳,与艳芳先淫后出走。在艳芳怀孕后,未央生又与隔壁住的香云发生性关系。香云并把未央生介绍与其两个妹子瑞珠、瑞玉和姑姑花晨,共享“三分一统”、“共体联形”之乐。权老实发现妻子艳芳与未央生发生关系,被迫把妻子卖予未央生。权老实要以冤报冤,到铁扉道人家当佣工,与未央生妻子玉香发生关系,并私奔离开家乡,玉香被卖到京城仙娘妓院为娼,并从鸨子处学得三招绝技,成了名震京师的妓女。未央生一心要嫖名妓,到京城仙娘妓院,玉香发现他是自己的丈夫,躲避起来,悔愧自杀。未央生在和尚孤峰大师教诲下后悔莫及,把自己阳物割掉,出家做了和尚。未央生在作者笔下宝贵自身的才貌,又不肯为官为优。他追逐女色,既有满足感官放纵的一面,也有对女性的爱怜。艳芳、香云、玉香、瑞珠、瑞玉等女性形象,虽只满足于私通,缺少情爱的升华,但她们不求权势、不慕钱财,只求男人有才有貌有力,显示了对封建贞节观、禁欲主义的反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千古一奇梅
《金瓶梅》读法新编(1)《金瓶梅》读法新编(2)
《金瓶梅》读法新编(3)《金瓶梅》读法新编(4)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解析(1)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解析(2)
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解析(3)张竹坡《金瓶梅读法》解析(4)
第一奇书《金瓶梅》“奇”在何处(1)第一奇书《金瓶梅》“奇”在何处(2)
《金瓶梅》与其他艳情小说的比较(1)《金瓶梅》与其他艳情小说的比较(2)
《金瓶梅》与其他艳情小说的比较(3)《如意君传》对《金瓶梅》的影响(1)
《如意君传》对《金瓶梅》的影响(2)《如意君传》对《金瓶梅》的影响(3)
《金瓶梅》为潘金莲、李瓶儿等立传的意义(1)《金瓶梅》为潘金莲、李瓶儿等立传的意义(2)
《金瓶梅》为潘金莲、李瓶儿等立传的意义(3)潘金莲、李瓶儿人格心理试析(1)
潘金莲、李瓶儿人格心理试析(2)潘金莲、李瓶儿人格心理试析(3)
《潘金莲激打孙雪娥》赏析(1)《潘金莲激打孙雪娥》赏析(2)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