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集:曙光集 》
父親和我(3)(圖)
楊振寧 Chen Ning Yang
翁帆 Weng Fan
1941年秋為了寫學士畢業論文,我去找吳大猷教授。〔他〕給了我一本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現代物理評論》),叫我去研究其中一篇文章,看看有什麽心得。這篇文章討論的是分子光譜學和群論的關係。我把這篇文章拿回傢給父親看。他雖不是念物理的,卻很瞭解群論。他給了我狄剋遜(Dickson)所寫的一本小書,叫做Modern Algebraic Theories(《近代代數理論》)。狄剋遜是我父親在芝加哥大學的老師。這本書寫得非常合我的口味。因為它很精簡,沒有廢話,在20頁之間就把群論中“表示理論”非常美妙地完全講清楚了。我學到了群論的美妙,和它在物理中應用的深入,對我後來的工作有决定性的影響。這個領域叫做對稱原理。我對對稱原理發生興趣實起源於那年吳先生的引導。[2]今年(1997)為了慶祝吳先生的九十壽辰,鄒祖德和我寫了一篇文章[3],用群論方法計算C60的振動頻率。C60是一個對稱性特高的分子,用群論討論最合適。(有這樣高度對稱的分子不僅在1941年吳先生和我沒有預料到,在1983年我寫上面的那段話時也還沒有任何人預料到。)
抗戰8年是艱苦睏難的日子,也是我一生學習新知識最快的一段日子。最近三弟楊振漢曾這樣描述1945年夏抗戰結束時我傢的情形[4]:1945年夏,大哥獲取了留美公費,將離傢赴美國讀博士。父親高興地告訴我們,艱苦和漫長的抗日戰爭看來即將過去,反德國法西斯戰爭也將結束。我傢經受了戰亂的洗禮,雖有精神和物質損失,但是我們傢七口人都身體健康,學業有進,更可喜的是兒女們都孝順父母,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親情常在,我們一傢人相互之間的關係,的確非比尋常,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十分珍視的。
抗戰勝利至今已51年了,父親、母親和振復(振寧註:振復是我們的五弟,1937年生,1985年卒。)均已長眠於蘇州東山。回憶抗戰八年的難苦歲月我們傢真可稱得上美好、和睦和親情永駐的傢。我還記得1945年8月28日那天我離傢即將飛往印度轉去美國的細節:清早父親衹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黃包車到東南郊拓東路等候去巫傢壩飛機場的公共汽車。離傢的時候,四個弟妹都依依不捨,母親卻很鎮定,記得她沒有流淚。到了拓東路父親講了些勉勵的話,兩人都很鎮定。話別後我坐進很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先還能從車窗往外看見父親嚮我招手,幾分鐘後他即被擁擠的人群擠到遠處去了。車中同去美國的同學很多,談起話來,我的註意力即轉移到飛行路綫與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去。等了一個多鐘頭,車始終沒有發動。突然我旁邊的一位美國人嚮我做手勢,要我嚮窗外看:驟然間發現父親原來還在那裏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長袍,額前頭髮已顯斑白。看見他滿面焦慮的樣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熱淚,一時崩發,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這17年時間,是父親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階段。古人說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現在不講這些了,但其哲理我認為是有永存的價值的。
二
1946年年初我註册為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選擇芝加哥大舉倒不是因為它是父親的母校,而是因為我仰慕已久的費米(Fermi)教授去了芝大[5]。當時芝加哥大學物理、化學、數學係都是第一流的。我在校共三年半,頭兩年半是研究生,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一年任教員,1949年夏轉去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父親對我在芝大讀書成績極好,當然十分高興。更高興的是我將去有名的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可是他當時最關懷的不是這些,而是我的結婚問題。1949年秋吳大猷先生告訴我鬍適先生要我去看他。鬍先生我小時候在北平曾見過一兩次,不知道隔了這麽多年他為什麽在紐約會想起我來。見了鬍先生面,他十分客氣,說了一些稱贊我的學業的話,然後說他在出國前曾看見我父親,父親托他關照我找女朋友的事。我今天還記得鬍先生極風趣地接下去說:“你們這一輩比我們能幹多了,哪裏用得着我來幫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
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出版(1) | 翁帆編譯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出版(2) | 楊振寧文選《曙光集》前言 | 翁帆:楊振寧文選《曙光集》編前言(圖) | 翁帆:楊振寧文選《曙光集》編後言 | 鄧稼先(1)(圖) | 鄧稼先(2) | 鄧稼先(3) | 鄧稼先(4) | 父親和我(1) | 父親和我(2)(圖) | 父親和我(3)(圖) | 父親和我(4)(圖) | 父親和我(5)(圖) | 父親和我(6)(圖) | 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1) | 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2) | 楊振寧:保守的革命者(3) | 歸根反思(1) | 歸根反思(2) | 歸根反思(3) | 歸根反思(4) | CCTV的訪問(1)(圖) | CCTV的訪問(2)(圖)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