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才華橫溢的薄命君王:李煜傳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田居儉 Tian Jujian

  王氏病故,徐溫異常悲痛。痛定之後,徐溫暗中發誓:一定要對徐知誥要給以特殊的補償。論人品和才幹,自己親生的幾個兒子誰都趕不上徐知誥,因而他决心要把養子培育成徐氏傢業的可靠繼承人。純紛矠為此,他先給徐知誥續了傢室宋福金。宋氏係江夏(今湖北漢口)人宋韋滔之女,幼年流離於亂兵之中,為王戎收留。後隨嫁王戎女到徐知誥身邊,王氏卒後立為繼室。此後,每逢遇有徵戰,徐溫都把徐知誥帶在身邊,有意為他創造熟悉軍旅生活的機會,讓他在嚴峻的沙場上經受金戈鐵馬的徵戰洗禮,在兩軍對壘中豐富運籌帷幄的智謀。
  有一次,徐府子弟大擺酒宴,按照長幼尊卑依次給徐溫拜壽。席間,徐溫就題發揮,縱論孝道。當着衆多親朋好友的面,不厭其煩地表彰徐知誥的孝行;同時,又半是勸誡、半是警告,諄諄教誨親生諸子:“別看知誥與汝等非一奶同胞,但是,自從他來到徐傢以後,待我就像生身之父,甚至比對生身之父還親。汝等切勿與他貌合神離,定要親如手足,風雨共舟,共撐傢業。”事後,徐溫又致書楊行密,誇耀徐知誥德纔非凡,喜愛之情,躍然紙上。楊行密得知徐知誥長進神速,前途無量,心中大喜過望。他既為自己有伯樂之識而自豪,又為知誥有千裏馬之才而慶幸。他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逢人就講:“知誥俊傑,諸將子皆不逮也!”
  果真不出所料!徐知誥追隨徐溫投身戎馬生涯以後,很快就以行動表明:他雖非出身將門,卻是軍旅中難得的一員將纔。吳天六年(公元909年),二十二歲的知誥被徐溫派往升州(治江寧,今江蘇南京),任防遏使兼樓船副使,整修城池監造戰船,裝備水軍,扼守河道縱橫的大江下遊。吳天九年(公元912年),楊行密舊將、居功自傲的宣州觀察使李遇,不滿徐溫獨攬吳政,舉兵起事,欲爭高下,徐溫又派徐知誥協助主將柴再用前往彈壓,因戰功卓著而被提為升州刺史。
  徐知誥在升州刺史任上,治績最為顯赫的是重建自古以來即為兵傢必爭之地,素有“竜蟠虎踞”之喻的金陵城池。
  金陵城池的建設歷史,可以遠溯至群雄爭霸的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吳國。當時,吳國以善鑄兵器著稱。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金陵城西的一座土山上築起“冶城”,利用附近的銅、錫等金屬資源,鑄造兵器。這是關於金陵“城”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472年,越國滅掉吳國。越王勾踐為了稱霸江淮一帶,在大夫范蠡的謀劃和主持下,又在金陵築起一座土城,史稱越城,亦稱越臺。因范蠡曾親自率軍駐守,故越城又稱“范蠡城”。
  公元前333年,楚國滅掉越國。楚威王受方士妄言蠱惑,為防止日後有人在此稱王,便在獅子山以東一帶農村埋下金製小人,以鎮“王氣”,稱金人陵寢為“金陵”。同時在石頭山上修築一座城邑,取名“金陵邑”。金陵得名即始於此。
  但是,越城、金陵邑在當時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不具備城市的綜合功能,僅僅是一個駐紮軍隊的軍事據點而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製,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金陵邑歸屬鄣郡。秦、漢時期,金陵改稱秣陵。
  關於秣陵的來歷,與秦始皇巡行有關。據說,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東巡南下途經金陵,陪同的術士見金陵四周地勢險要,便對秦始皇說:五百年後金陵有王氣。秦始皇聽後竜顔大怒,當即派人鑿斷方山地脈,令淮水流貫金陵與長江匯合,以泄“王氣”,金陵段淮水由此得名“秦淮河”。秦始皇覺得僅泄“王氣”尚不能滿足其傳之萬世的心願,於是又下令將金陵改為秣陵。秣即草料,其意是說,在秦始皇眼裏,金陵衹配作他的草料場。
  金陵成為真正的城市,始於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此興建建業城。相傳,三國時期赤壁大戰前夕,蜀相諸葛亮奉命出使東吳,途經秣陵,曾駐馬石頭山,觀察當地的山川形勢。當他以軍事傢的戰略眼光,審視出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如巨竜蜿蜒蟠伏於東南,以石頭山為終端的西部諸山,又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濱時,不禁脫口盛贊“鐘山竜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並在同孫權共商蜀吳聯兵抗魏的大計之後,奉勸孫權遷都秣陵。純紝矠後來劉備赴京口(今江蘇鎮江)拜會孫權,夜宿秣陵,月下環顧周圍山川,也與諸葛亮不謀而合,認為此處確是理想的帝都,也好言相勸孫權遷都於此。東吳的謀臣張,更以秣陵山川形勝“有王者之氣”,力諫孫權離開京口來此定都。孫權鑒於三人的“智者意同”,反復權衡長江中下遊兩岸諸如武昌、京口等名城的輕重,最後毅然决定遷都秣陵:在西臨長江、南控秦淮河入江口的石頭山上,利用懸崖峭壁,依山築起了城垣雄偉的石頭城,並將秣陵改稱建業,以示其决心在此建立帝王功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目錄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1)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2)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4)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5)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6)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7)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9)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1)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2)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3)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4)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1)第二章花月正春風(2)第二章花月正春風(3)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4)第二章花月正春風(5)第二章花月正春風(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