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穿西服祭祀黄帝,猛一想,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如果我们做一个换位思考:假设美国人祭祀华盛顿都身穿中国旗袍,或者法国人祭祀拿破仑都穿伊斯兰服装,世人会有怎样的感觉?我想一定是举世惊愕!其中的道理不是完全一样吗?
世界上的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装,它是民族的表征。时下,阿拉伯国家经济极度富裕,完全有条件“全盘西化”,但他们依然身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还有许多经济非常落后的国家,人民也不以身穿民族服装为耻。这些都反映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尊。而这种自信和自尊,正是一个民族得以凝聚的核心之所在。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文化最为悠久的中华民族,无论如何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我们希望,有关方面利用清明祭祀黄帝这一盛大典礼的影响,推出我国的民族服装,唤起国人的文化自尊。
关于乐舞
古代祭祀尧、舜、禹、汤等圣王,一定要有乐舞。目前的祭祀黄帝大典安排了乐舞是对的,但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首先,古代的乐舞的时间安排。古代祭祀要想象神明接受邀请、降临享殿。祭祀有酒、有牲,致祭者要向神明三次献酒,分别称为初献、亚献和终献,合称“三献”。初献时,祝官要诵读祝文。三献毕,致祭者要撤去馔席,最后送别神明。在上述的每一个仪节中,乐舞生都要奏乐、起舞。也就是说,礼与乐浑然一体,含有歌颂神明和欢娱神明的意思,整个祭祀过程中伴随着乐曲。而现在的祭祀黄帝大典将乐舞安排在最后,此时神明已经远远离去,乐舞成了会议结束之后的余兴节目,是给场上的观众看的,因而有很浓重的表演气息。应该说,这是违背祭祀乐舞本义的。
第二,不同的古帝王有不同的乐舞,不得混用。祭祀黄帝大典的乐舞有四章,其中不乏张冠李戴之嫌,最典型的是“百兽率舞”一章。“百兽率舞”一词出自《尚书?尧典》,原文大意是说,舜的乐官夔典掌音乐,由于他的高明领导,使得八音协谐,神人相和,乃至感及兽类,故敲击石磬时,“百兽率舞”。可见,百兽率舞说的是舜的时代,把它用到黄帝身上,未免牵强附会。
第三,音乐过于现代化。古代宗庙祭祀,一定要用节奏缓慢而庄严的雅乐,绝对不能用“新乐”。这在《乐记》等文献中是反复阐明的思想,切不可等闲视之。雅乐是歌颂先王创业的历程和功烈,富有思想内涵;而新乐注重的是感官的享受。但是,祭祀黄帝大典的乐舞节奏过快,音乐风格也比较时髦,完全不像雅乐,有比较明显的商业气息。作者可能有把它做得“好看”或者有提高收视率的动机在内。但是,既然是一次传统的祭典,就应该尽可能把它做得原汁原味,切不可在“贴近时代”的旗号下,错将传统做成了现代,其结果必然对大众造成误导,以为古代的宗庙雅乐就是这种风格。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用祭祀的方式来纪念对民族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以表示崇德报功之意,使之流芳千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具有积极意义。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制定了万世享祀的原则及其人物。《国语?鲁语上》展禽云:
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