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水經註   》 捲十二      酈道元 Li Daoyuan

  ○聖水
  △聖水出上𠔌。
  故燕地,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𠔌郡。王隱《晉書地道志》曰:郡在𠔌之頭,
  故因以上𠔌名焉。王莽更名朔調也。水出郡之西南聖水𠔌,東南流,逕大防嶺下。
  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高廣四五丈,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
  耆舊傳言,昔有沙門釋惠彌者,好精物隱,嘗煹火尋之。傍水入穴,三裏有餘,
  穴分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詣。一穴西南出,入穴經五六日方還,又
  不測窮深。其水夏冷鼕溫,春秋有白魚出穴,數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
  味,蓋亦丙穴嘉魚之類也。是水東北流入聖水。
  聖水又東逕玉石山,謂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
  裏餘,潛源東出,又東,頽波瀉澗,一丈有餘,屈而南流也。
  △東過良鄉縣南。
  聖水南流,歷縣西轉,又南逕良鄉縣故城西,王莽之廣陽也。有防水註之,
  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而東南流逕羊頭阜下,俗謂之羊頭溪。其水又東南流,至
  縣,東入聖水。
  聖水又南,與樂水合,水出縣西北大防山南,東南流,歷縣西,而東南流註
  聖水,又東逕其縣故城南,又東逕聖聚南,蓋藉水而懷稱也。又東與俠河合,水
  出良鄉縣西甘泉原東𠔌,東逕西鄉縣故城北,王莽之移風也,世謂之都鄉城。案
  《地理志》,涿郡有西鄉縣,而無都鄉城,蓋世傳之非也。又東逕良鄉城南,又
  東北註聖水,世謂之挾活河,又名之曰非理之溝也。
  △又東過長鄉縣北。
  聖水自涿縣。東,與桃水合,水首受淶水,於徐城東南,良鄉西,分垣水,
  世謂之南沙溝,即桃水也。東逕乃縣北,又東逕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世以為
  涿水,又謂之桃水,出涿縣故城西南奇溝東八裏大坎下。數泉同發,東逕桃仁墟
  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則是桃水也;或曰終仁之故居,非桃水也。餘按《地理志》,
  桃水上承淶水,此水所發,不與志同,謂終為是。又東北與樂堆泉合,水出堆東,
  東南流註於涿水。涿水又東北逕涿縣故城西流,註於桃。應劭曰:涿郡故燕,漢
  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郡蓋氏焉。闞駰亦言是矣。今於涿城南無水以應之,
  所有,惟西南有是水矣。應劭又云:涿水出上𠔌涿鹿縣。餘案涿水自涿鹿東註漯
  水,漯水東南逕廣陽郡,與涿郡分水。漢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為名,當
  受涿水通稱矣,故郡、縣氏之。但物理潛通,所在分發,故在匈奴為涿邪水,山
  川阻闊,並無沿註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經隱顯相關,遙情受用,以此推之,
  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東,逕涿縣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晉太始元年
  改曰範陽郡,今郡理涿縣故城。城內東北角有《晉康王碑》,城東有《範陽王司
  馬虓廟碑》。桃水又東北,與垣水會,水上承淶水,於良鄉縣分桃水,世謂之北
  沙溝。故應劭曰:垣水出良鄉。東,逕垣縣故城北。《史記·音義》曰:河間有
  武垣縣,涿有垣縣。漢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賜為侯國,王莽之垣翰亭矣。世
  謂之頃城,非也。又東逕頃,亦地名也,故有頃上言,世名之頃前河。又東,洛
  水註之。水上承鳴澤渚,渚方一十五裏。漢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鳴澤者也。服虔曰:
  澤名,在醲逎縣北界。即此澤矣。西則獨樹水註之,水出逎縣北山,東
  入渚。北有甘泉水註之,水出良鄉西山,東南逕西鄉城西,而南註鳴澤渚。渚水
  東出為洛水,又東逕西鄉城南,又東逕垣縣故城北而南入垣水。垣水又東,逕涿
  縣北,東流註於桃。故應劭曰:垣水東入桃。闞駰曰:至陽鄉註之。今案經脈水
  而不能屆也。桃水東入陽鄉,東註聖水。聖水又東,廣陽水註之,水出小廣陽西
  山,東逕廣陽縣故城北。又東,福祿水註焉,水出西山,東南逕廣陽縣故城南,
  東入廣陽水,乳流東南,至陽鄉縣,右註聖水。
  聖水又東南,逕陽鄉城西,不逕其北矣。縣故涿之陽亭也。《地理風俗記》
  曰:涿縣東五十裏有陽鄉亭,後分為縣。王莽時更名章武,即長鄉縣也。案《太
  康地記》,涿有長鄉而無陽鄉也。
  聖水又東,逕長興城南,又東逕方城縣故城北,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
  魏封劉放為侯國。
  聖水又東,左會白祀溝,溝水出廣陽縣之婁城東,東南流,左合婁城水,水
  出平地,導源東南流,右註白祀水,亂流,東南逕常道城西。故鄉亭也。西去長
  鄉城四十裏,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東南入聖水。
  聖水又東南,逕韓城東。《詩·韓奕》章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王錫韓
  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鄭玄曰:周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言為獫夷所逼,
  稍稍東遷也。王肅曰: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世謂之寒號城,非也。聖水又東
  南流,右會清澱水,水發西澱,東流註聖水,謂之劉公口也。
  △又東過安次縣南,東入於海。
  聖水又東,逕勃海安次縣故城南,漢靈帝中平三年,封荊州刺史王敏為侯國。
  又東南流,註於巨馬河,而不達於海也。
  ○巨馬河
  △巨馬河出代郡廣昌縣淶山。
  即淶水也,有二源,俱發淶山。東逕廣昌縣故城南,王莽之廣屏矣。魏封樂
  進為侯國。淶水又東北,逕西射魚城東南,而東北流,又逕東射魚城南,又屈逕
  其城東。《竹書紀年》曰: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邱。窮、射字相類,疑即此城也,
  所未詳矣。
  淶水又逕三女亭西,又逕樓亭北,左屬白澗溪,水有二源,合註一川。川石
  皓然,望同積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東北流,謂之石槽水,伏流地下,溢則
  通津委註,謂之白澗口。
  淶水又東北,桑𠔌水註之。水南發桑溪,北註淶水。淶水又北逕小黌東,又
  東逕大黌南,蓋霍原隱居教授處也。徐廣雲:原隱居廣陽山,教授數千人,為王
  瀎所害。雖千古世懸,猶表二黌之稱,既無碑頌,竟不知定誰居也?淶水又東北
  歷紫石溪口,與紫水合。水北出聖人城北大亙下,東南流,左會磊砢溪水,蓋山
  崩委澗,積石淪隍,故溪澗受其名矣。水出東北,西南流註紫石溪水。紫石溪水
  又逕聖人城東,又東南,右會檐車水,水出檐車硎,東南流逕聖人城南,南流註
  紫石水,又南註於淶水。
  淶水又東南,逕榆城南,又屈逕其城東,謂之榆城河。淶水又南,逕藏刀山
  下,層岩壁立,直上幹霄,遠望崖側,有若積刀,鈈鈈相比,鹹悉西首。
  淶水東逕徐城北,桃、垣二水出焉,世謂之沙溝水。又東,督亢溝出焉。一
  水東南流,即督亢溝也,一水西南出,即淶水之故瀆矣。水盛則長津宏註,水耗
  則通波潛伏,重源顯於逎縣,則舊川矣。
  △東過逎縣北。
  淶水上承故瀆於縣北垂,重源再發,結為長潭,潭廣百許步,長數百步,左
  右翼帶涓流,控引衆水,自成淵渚,長川漫下,一十許裏。東南流逕逎縣故
  城東。漢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為侯國,王莽更名逎屏也。謂之巨
  馬河,亦曰渠水也。
  又東南流,袁本初遣別將崔巨業攻固安不下,退還,公孫瓚追擊之於巨馬水,
  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東南逕範陽縣故城北,易水註之。
  △又東南過容城縣北。
  巨馬水又東,酈亭溝水註之。水上承督亢溝水於逎縣東,東南流歷紫淵
  東。餘六世祖樂浪府君,自涿之先賢鄉,爰宅其陰。西帶巨川,東翼茲水,枝流
  津通,纏絡墟圃,匪直田漁之贍可懷,信為遊神之勝處也。其水東南流,又名之
  為酈亭溝。其水又西南,轉歷大利亭,南入巨馬水。
  又東逕容城縣故城北,又東,督亢溝水註之。水上承淶水於淶𠔌,引之則長
  津委註,遏之則微川輟流,水德含和,變通在我。東南流逕遒縣北,又東逕涿縣
  酈亭樓桑裏南,即劉備之舊裏也。又東逕督亢澤,澤苞方城縣,縣故屬廣陽,
  隸於涿。《郡國志》曰:縣有督亢亭。孫暢之《述畫》,有督亢地圖,言燕太子
  丹使荊軻齋入秦,秦王殺軻,圖亦絶滅。地理書《上古聖賢塚地記》曰:督亢地
  在涿郡,今故安縣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風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
  淫漭漭無崖際也。沆,澤之無水,斥鹵之謂也。其水自澤枝分,東逕涿縣故城南,
  又東逕漢侍中盧植墓南,又東散為澤渚,督亢澤也。北屈註於桃水。督亢水又南,
  謂之白溝水,南逕廣陽亭西,而南合枝溝。溝水西受巨馬河,東出為枝溝,又東
  註白溝,白溝又南入於巨馬河。巨馬河又東南逕益昌縣,濩澱水右註之,水上承
  護陂於臨鄉縣故城西,東南逕臨鄉城南。漢封廣陽頃王子云為侯國。《地理風俗
  記》曰:方城南十裏有臨鄉城,故縣也。澱水又東南逕益昌縣故城西南,入巨馬
  水。
  巨馬水東逕益昌縣故城南,漢封廣陽頃王子嬰為侯國,王莽之有秩也。《地
  理風俗記》曰:方城縣東八十裏有益昌城,故縣也。
  又東,八丈溝水註之。水出安次縣東北平地泉,東南逕安次城東,東南逕泉
  州縣故城西,又南,右合虖池河枯溝。溝自安次西北,東逕常道城東安次縣故城
  西,晉司空劉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東南至泉州縣西南,東入八丈溝,又南入
  巨馬河,乳流東註也。
  △又東過勃海東平舒縣北,東入於海。
  《地理志》曰: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於河,河即濡水也。蓋互以明會矣。巨馬
  水於平舒城北,南入於虖池,同歸於海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捲二捲三捲四捲五捲六捲七捲八
捲九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捲十六
捲十七捲十八捲十九捲二十捲二十一捲二十二捲二十三捲二十四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