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 》 來自城市名人們的問訊:他們都找旺忘望 》
第12節:孟京輝來找旺忘望(2)
旺忘望 Wang Wangwang
當時這群人裏面,唯一有一些名氣的衹有何勇。張楚當時還在中戲混着。中戲戲文係當時有個學生叫張有待,是癡狂的音樂發燒友,收藏了無數碟片,後來成為了著名的電臺DJ。張楚從他那裏聽了很多國外的好音樂,獲得了很多啓發。
有一天張楚帶了一把木吉他到我傢裏,他說:"寫了一首新歌,叫《姐姐》。"他唱歌聲音不大,吉他彈得也很平淡,我也沒有聽出怎麽好。當時,搖滾樂在我心中就是崔健那種感覺--強烈、振奮、革命,因此就不大能夠理解張楚的音樂。後來《姐姐》的MV完成了,施潤玖給導的,第一時間就把帶子送到我這裏。看了MV,纔發現張楚有着跟崔健不一樣的才華,他沒有像崔健一樣有着"一代人的代言人"的那種宏偉,他更加個人化,感人肺腑。
"MM時代"
我就是在那段清苦但是奇妙的日子裏,通過安兵的介紹認識了孟京輝的。當時他已經從中戲研究生院畢業,從狀態到想法都挺知識分子的,誰也沒料到他後來做的戲會那麽調侃,一下子與後現代貼合無隙。
1995年,孟京輝開始排《我愛×××》,在他劇場的隔壁,則是牟森在做《與艾滋有關》。這正是中國小劇場戲劇史上的"MM時代"--牟森和孟京輝同時活躍在先鋒戲劇界的一段短暫時間。因此,兩臺戲的演員經常互相串門,窺視一下對方在做什麽。他倆正處在一個暗自較勁的階段。其實他倆的合作始於1988年,孟京輝在牟森導的《大神布朗》裏扮演了角色,但是當時大傢都看得出來,孟京輝很想超越牟森。
在《我愛×××》這部戲當中,所有的臺詞都以"我愛"開頭,非常刺激、過癮,演員在墻跟前排成一溜,每人坐一條凳子,輪到說話的時候就站起來。而在牟森的策劃下,觀衆想要進入劇場必須要拆掉一座墻,這座墻就砌在劇場入口和觀衆席中間,由農民工拿工具把它砸爛。舞臺上,演員們扛來了大白菜、豬肉,就在上面切菜、剁肉,包成餃子,然後再把它吃掉。當觀衆正在看這些匪夷所思的場景的時候,農民工在後面又把墻砌了起來,觀衆看完戲要出去的時候,還要再把墻砸爛。從學術性、實驗性上來看,到底是牟森高出很多,他的藝術更有生命力,更鮮活,真實而震撼。孟京輝的戲則玩的是語言衝擊,所以到最後,他就走嚮了通俗化。《我愛×××》、《思凡》和《等待戈多》的海報都是我為孟京輝義務製作的。《我愛×××》的海報很富視覺衝擊力,兩個透明人重疊在一起,露出紅色的大腦、經脈、內臟。橫空出世的一把剪刀,則意欲剪去一切繁冗蕪雜的東西,整個畫面豐富而又晦澀。《思凡》的海報不是公演的時候用的,而是做着玩的,效果很逗,很曖昧,略帶一點色情的意味。《等待戈多》的海報則是一個亮閃閃的勺子插在褲兜裏,還有被剪得亂七八糟的破牛仔褲,又給抹上了鼻子構成一個人頭形狀,在營造荒誕氛圍的同時,又加入了存在主義的意藴。
1995年是"MM時代",也是理想主義戲劇的尾聲,從此之後先鋒戲劇進入了一個頗具商業價值、票房紅火興旺、實驗性和思想性逐漸被調侃取代的時代。
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我從孟京輝那裏拿到的第一筆設計酬勞,是因為給《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做的海報。這個戲劇,已經跟從前不同,不僅有了演出許可證,而且有了投資商。有投資是件好事,至少劇組和工作人員拿到了以前從沒拿到過的酬勞,可以做大規模的宣傳炒作,讓小劇場戲劇從此廣為人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序 一個為藝術存在的人 | 第2節:崔健來找旺忘望(1) | 第3節:崔健來找旺忘望(2) | 第4節:崔健來找旺忘望(3) | 第5節:張藝謀來找旺忘望 | 第6節:陳丹青來找旺忘望(1) | 第7節:陳丹青來找旺忘望(2) | 第8節:陳丹青來找旺忘望(3) | 第9節:慄憲庭來找旺忘望(1) | 第10節:慄憲庭來找旺忘望(2) | 第11節:孟京輝來找旺忘望(1) | 第12節:孟京輝來找旺忘望(2) | 第13節:孟京輝來找旺忘望(3) | 第14節:張元來找旺忘望(1) | 第15節:張元來找旺忘望(2) | 第16節:牟森來找旺忘望(1) | 第17節:牟森來找旺忘望(2) | 第18節:錢紹武來找旺忘望 | 第19節:三寶來找旺忘望 | 第20節:曾來德來找旺忘望 | 第21節:高氏兄弟來找旺忘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