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法律与影像的结合:影像中的司法   》 第12节:评《完美世界》(2)      徐昕 Xu Xin

  最终,雷德·加尼特不得不面对布奇,此刻的他又将作何感想呢?雷德一心追寻着完美的执法,对自
  己的工作报以一种超乎法律能力限度的“济世”期待。在他眼里,法律对这个混乱的世界总是鞭长莫及,
  需要执法者去延长其触手。他从心底里嘲笑法律,如他断言:“在德州工作要讲人情,要让他们欠你人情
  ,我就是这样工作的,也是这样找工作的。”他认定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是法律应该达到的,所以雷德
  索性代替法律,安排犯人的生活,甚至人生。雷德尽职尽责,但他也是片面且刚愎自用的,这一点从他对
  待女犯罪学家萨利·格柏的方式和态度就能看出。雷德臆想的完美导致了布奇的悲剧。布奇终其一生都在
  犯罪生涯中追寻遗失在教养所的童年和父子之爱。这也是为什么布奇在乎孩子的快乐和小愿望,他在孩子
  们的欢笑声中隐约触摸到梦想中的童年。布奇越狱后一心希望到阿拉斯加去寻找父亲,开始新的生活,他
  并没有丧失追寻安宁生活的美好希望。在他看来,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后一块净土”。只要到那里,就能
  涤净犯罪的尘埃,拥抱宁静平和的生活。愧疚的探长不敢承认自己与布奇曾经的过往,他无法面对这样一
  个对生活怀着真诚渴望的罪犯。
  执法者可以自以为是地修正、延伸法律,谁又能修正他们心中的偏见、私欲,甚至仇恨?他怎么能天
  真地以自己心中的正义观念代替法律?实际上,探长的做法是一种披上国家权力外衣的“私人执法”,即
  使怀抱高尚的目的也很难消除偏见和片面所带来的不公后果。执法者的完美世界可能是狭隘的臆想或偏执
  的恪尽职守,当然更可怕的,是枉法徇私。
  强盗的“完美世界”
  凯文·科斯特纳扮演的歹徒形象相当正派,而伊斯特·伍德扮演的雷德探长则低调陪衬。布奇的可悲
  因这一人物形象的正面塑造而更加鲜明。
  菲利普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对他管教甚严,因而失却了许多孩童应有的乐趣。布奇与菲利普建
  立了一种情同父子的关系,路上他让菲利普把想做的事一一列出并准备帮他逐个实现:他们闯入一户人家
  ,用枪逼着主人拿出食品充饥,菲利普则天真地以为实现了玩万圣节游戏“不给吃就捣蛋”的梦想;布奇
  还让菲利普坐在车顶,驾车飞驰,让他享受开飞车的乐趣……这些在他那残缺的家庭中是永远无法得到的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幽默、善良、富有生活情趣、充满温情的强盗,他引发出我们的同
  情,甚至敬意。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场逃亡必定有终点,但每个人都愿意它永远继续,让片刻的温情就此定
  格。
  从菲利普身上折射出布奇的心愿,或许也可以说是布奇心中的完美世界:一个充满温情和爱的家。布
  奇是个儿时受过心灵创伤的人,他对打骂儿童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因此,他似乎成了孩子们的保护
  者,惩罚那些粗暴对待儿童的人,一个强盗仿佛带着执法者的光环。在孩子们眼里,他就像是带来快乐和
  惊喜的守护天使。然而,布奇“执法”的方式却是过度的暴力。影片高潮便是这样一段:布奇和菲利普遇
  到了黑人农工迈克并应邀到他家里过夜。次日清晨,布奇看见迈克无故殴打孙子克里夫,愤怒使他失去理
  智,掏出枪来逼着迈克拥抱克里夫,向他道歉,并说“克里夫,我爱你”。迈克充满了恐惧,只能照做,
  可是他声音颤抖,音调怪异。布奇用暴力缔造出的这样一个“完美世界”却是畸形的。
  法律如同时钟,有人嫌快,有人埋怨太慢,但却不能随意更改。雷德和布奇怀抱着各自的“完美世界
  ”,努力实现它,冲撞法律的界碑,却收获悲剧。法律是这个社会的基准,标识了社会的底线。它给予人
  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基本的、合理的预期和信赖,划定普通人共同认可的行为尺度,因而它承载着
  可预见的秩序和安宁。然而,法律也只能是基准,完美是法律不能承受之重,尤其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
  时代,它无法承担太多的期待。如果人们以唯美的眼光看待法律和制度,建构起来的就可能只是一个乌托
  邦,其结果是扭曲法律,甚至可能会带来专制和暴政。一个失去底线的世界将更加不完美。
  救 赎
  影片的主要情节又像在讲述一个救赎的故事。布奇仿佛是菲利普的救赎者。8岁的菲利普成长在不完
  整的家庭,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管教,受到宗教的压抑,他怯懦、自卑、安静、忧郁。布奇使他第一次感
  受到了朦胧的父爱,体会到温暖,告诉他“在美国你绝对有权利坐过山车,吃棉花糖……”是布奇,使他
  变得开朗、勇敢、随性、自信,这段逃亡经历对菲利普而言仿佛是上帝的 恩赐。
  可是,布奇杀了两个人,一个是狱卒,另一个是他的狱友——无恶不作的特里。这样一个需要家的强
  盗,便注定要浪迹天涯,他的逃亡注定没有安宁的终点。扭曲的法律造成布奇的不幸,人们如何忍心让这
  个可怜的强盗再面对冰冷的审判?哪怕这审判是公正的。法律不会因为他的善良和温情而网开一面。“刑
  罚的权威不在于它的严酷,而是它的不可避免性”。可又如何结束这脱轨的旅途?布奇又如何获得拯救呢
  ?当布奇几乎要杀了迈克时,菲利普拿到了枪,击中了布奇。一切嘎然而止,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影片似乎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救赎的归途即为毁灭。但对布奇而言,这是最好的。如布奇自己所言:“
  如果必须选择,我希望开这一枪的是你(指菲利普),因为我不想被一个我不认识的人击中。”菲利普依
  恋在他的身旁,直至布奇生命的最后一刻。布奇安详地躺倒在苍翠的草地上,在一个8岁小男孩的声声恸
  哭中获得了救赎。
  在这里,死亡是对法律和秩序短促而草率的回应,但却是一场精致的救赎。
  而救赎或许与法律无涉。
  尾 声
  小男孩终于乘上了梦想中的“太空飞船”,在几天的时间里布奇和菲利普似乎完成了一种心灵的交接
  。菲利普成为布奇生命的延续,他握着寄自布奇父亲的明信片离去,带着布奇的美好向往,开始了新的生
  活。而布奇则获得了一种合理而充满温情的解脱方式,告别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这是他俩的必由之路,
  亦是对生活的一种回归。
  而心灵的回归亦在法律之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节:目录第2节:评《圣皮埃尔的寡妇》(1)(图)第3节:评《圣皮埃尔的寡妇》(2)(图)
第4节:评《圣皮埃尔的寡妇》(3)第5节:评《暴劫梨花》(1)(图)第6节:评《暴劫梨花》(2)
第7节:评《因父之名》(1)(图)第8节:评《因父之名》(2)第9节:评《失控的陪审团》(1)(图)
第10节:评《失控的陪审团》(2)第11节:评《完美世界》(1)(图)第12节:评《完美世界》(2)
第13节:评《少数派报告》(1)(图)第14节:评《少数派报告》(2)第15节:评《少数派报告》(3)
第16节:评《他不坏,他是我爸爸》(1)第17节:评《他不坏,他是我爸爸》(2)第18节:评《律政俏佳人》(图)
第19节:评《亚当的肋骨》(图)第20节:评《永不妥协》(1)(图)第21节:评《永不妥协》(2)
第22节:评《陌路人》(1)(图)第23节:评《陌路人》(2)第24节:评《魔鬼代言人》(1)(图)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