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劉緒義 Liu Xuyi

  如果說,幽王僅止於此,偶爾逗美人一笑,倒也情有可原。關鍵的問題是,幽王被成功的喜悅衝昏了頭腦。《史記》載,"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看到美人笑了,幽王後來又玩了幾次焰火晚會。這樣一來,他徹底打破了把戲不可久玩這一底綫,把一個焰火臺完全演變成了焰火晚會的試驗場。這就是亂自上作的真實註腳。
  但是,儘管如此,我還是懷疑,周幽王果真是亡於"烽火戲諸侯"嗎?如果細心推敲這大歷史裏面的小細節,真相就不難明了。
  第一個理由,歷史上果真有過"烽火戲諸侯"嗎?很多人據《史記》認為太史公言之鑿鑿,焉能杜撰?然而,我們從常識來判斷,即可發現,"烽火戲諸侯"逗美人一笑是不可能也不現實的。幽王之世,西周雖然天災嚴重,氣數將盡,但其勢力範圍還是很大的,王畿千裏,與臨近諸侯國的距離不可能是一個晚上即可到達的。美人如何可以在焰火晚會的當天晚上即可看到前來勤王的各路人馬的壯觀場面?顯然,衹須從常識判斷,不難發現,這個故事裏面就有着許多破綻,至少是後人附會的"小說傢言",不可信。
  第二個理由,烽火臺果真有那麽大的作用,能夠决定周王室的興滅?首先,驪山上的烽火臺衹不過是王畿之內的戰警,如同於三國時關羽在長江沿岸設立的烽火臺,衹能對內起到敵情預報的作用,不可能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起到讓諸侯國前來勤王的作用。或者說,即便是臨近的諸侯國也不大可能可以看到驪山燃起的火警。《正義·括地志》雲:"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十六裏。土地記雲驪山即藍田山。"
  其次,周幽王之世,天子的軍力雖然有所衰弱,但還不至於衰弱到靠諸侯前來勤王的地步。西周王室本身就有三支強大的軍隊,分為西六師、東八師、殷八師。西六師駐守在都城宗周一帶,即豐、鎬之地,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西安周圍,以保衛王朝的本土;東八師駐在成周,即東都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由於東八師駐守成周,所以也稱成周八師。東八師的位置極為關鍵,它嚮東可鎮守東方的廣大境域,嚮西可拱衛宗周的安全,是周王揮下一支非常重要的軍事力量。殷八師則是一支駐守東方殷商故地的軍隊。此外,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軍隊,根據周王朝的體製,他們之間是辱齒相依的,終春秋戰國之世,儘管大國並小國,強國凌弱國,但在對外戰爭上,各國旗幟鮮明,團结一心的。
  何況,即便是到了西周末年,周王室仍然打贏過好幾場戰爭,如《國語·晉語》還載,周幽王出兵徵討有褒,勝而歸;《竹書紀年》也載,後十年,幽王還命伯士伐六濟之戎,這一次雖然失敗,伯士戰死,但並不等於周王室毫無抵抗能力。況且勝敗乃兵傢常事,戰敗的責任史書上也沒有說是幽王所致。
  第三個理由,果如司馬遷所說,幽王數舉烽火遊戲,諸侯不信,也不至。這是很自然的,後來說犬戎攻入都城,幽王舉烽火徵兵而諸侯救兵不至。這是因為幽王失敗得太快,諸侯來不及相救。否則,何以西周滅亡之後,反倒有好幾個諸候國前來勤王?平王何以得以東遷?錢穆先生在他的《國史大綱》中指出:"史公言幽王寵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舉烽,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為之數舉烽。及犬戎之,舉烽,諸侯救不至,遂殺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談。諸侯兵不能見烽同至,至而聞無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舉烽傳警,乃漢人備匈奴事耳。驪山之役,由幽王舉兵討申,更不需舉烽。史公對此番事變,大段不甚瞭瞭也。"此說甚有理。根據周代諸侯國的分佈情況來看,各國的軍隊根本不可能同時到達。軍隊的調動、集結、備糧、行軍,再到最後趕到陝西境內,近則十天半月,遠則一年半載,幽王和褒姒怎麽可能在烽火臺邊野營等待幾個月呢?
  幽王滅亡的真正原因,歸結起來,既不是由於謠言,也不是因為一個女人,更不是因為一臺烽火。那麽,真正的原因又在哪裏呢?《史記》中更有詳細的記載: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後,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這段話說得很清楚,西周的滅亡,是內外勾結的結果。否則,犬戎是不大可能那麽神速地攻破都城,殺幽王、虜褒姒、取周賂。因此,西周滅亡直接的原因是申侯勾結賣國,間接原因是幽王信用小人,但僅此一點不足以動搖根本。真正動搖王室根本的是幽王之廢申後和太子,另立褒姒為後,立伯服為太子。這直接觸犯了申侯等人的根本利益。當時太史陽伯就說:"禍成矣!無可奈何。"就是針對這件事而發。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載,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餘臣於攜,周二王並立。此後,二王之間相互之間打了二十一年之久,直到周平王二十一年晉文侯殺攜王為止。
  結合《詩經》毛詩序中標明刺幽王的詩,我們可以看到幽王的滅亡正是亂自上作的生動寫照。這些詩有10首之多,多在《小雅》和《大雅》之中。《瞻卬》諷刺的是幽王寵幸褒姒,斥賢良,導致國運瀕危;《小旻》譴責幽王任用小人,不遵王道,不納良言;《節南山》譴責太師尹氏禍國殃民;《正月》譴責的也是幽王及其身邊的小人;《雨無正》揭露的是幽王及其大臣衹顧享樂,不顧國傢;《巧言》諷刺的是幽王信讒言,斥忠良;《大東》寫的是東方諸侯國對周王室剝削他們的怨恨;《北山》寫的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召旻》諷刺的仍然是幽王信姦臣,遠賢人,導致政事腐敗。歸結起來,導致內部分裂的嚴重矛盾其實主要是權力分配不公所引起的。
  總而言之,西周之滅亡並不是出人意料的。也不似後人所說的,幽王之錯,錯就錯在愛錯了一個女人,放錯了一臺烽火。女人也好,烽火也好,不過都是遁詞。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