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吳建雄 Wu Jianxiong
難道你體會不到那種溫暖嗎?一個博學的長者面對一個殘疾人竟如此耐心和藹、無微不至。這樣的心胸衹有真正善心的學者纔有吧?如果說莊子第二個取譬的對象是申徒嘉,還不如說是伯昏無人,伯昏無人對學生的公平對待和親人般的疼惜,這是一切為人師者所必須學習的! 伯昏無人的態度是一種包容。這種包容在我看來是對無數學者扭麯莊子意圖的最有力的反擊。這種反擊在《德充符》中則是映射到孔子身上。
對於孔子,莊子的情感是復雜的,雖說不上莫可名狀,但也是欲說還休。
魯國有個被砍去腳趾的人叫叔山無趾,在他心目中,孔子是真正的聖賢。某天,叔山無趾靠腳後跟走路去拜見孔子。孔子見了他,感嘆道:"天啊,你怎麽不早點來找我呢?你早先犯了錯誤,所以纔遭到砍腳趾的懲罰,如果你能早點來找我,沒準我還能給你指點迷津;你現在纔找我,晚了晚了,這可是沒辦法彌補了。"
叔山無趾走後,孔子就對弟子說:"我們要學叔山無趾的悔改精神,他腳趾被割了,現在還想着要彌補過錯,你們這些身體健康的人更要自覺去更正彌補過錯。"
難道在莊子挑剔的眼光裏,叔山無趾值得一學的衹是悔改精神嗎?錯! 叔山無趾跟孔子告辭後又找到老子,說:"孔子他恐怕還沒到達聖人的地位吧,他的言語讓我大失所望。他的目光還立足於贖罪,難道我找他是為了讓自己名聲好一點嗎?孔子他怎麽不懂名聲其實是束縛自己的枷鎖這個道理呢?" 老子說:"是啊,他一生追求學問和名聲,也就從來沒有從枷鎖中解脫出來。"
叔山無趾表示認同:"這也許就是上天對他的處罰吧,可憐的孔子,你怎麽可能獲得解脫呢?這就是天刑。"
老子和叔山無趾之間的對話、孔子的行為、伯昏無人的包容,都是對世俗的反擊,也是對歷年學者對莊子思想誤解的一次反擊。
很多研究哲學的學者都從這幾段文字中看出了莊子的命運論。內心覺得不該受罰而遭受刑罰的人、被放在靶心卻沒被射中的幸免者、孔子覺得叔山無趾事後彌補的無用,在一些道貌岸然的研究者看來,這些例子都作為一種證據來證明莊子的消極,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莊子覺得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一切機遇都是命運給予的,是上天給予的。所以,面對如此兇猛的命運安排,我們衹能接受,不能反抗,因此也不要多想了。"
這種分析分明是種宿命論。這是對莊子的侮辱,今天,我要給莊子雪恥。
過去、現在、未來,雖然是人無法擺脫而必然要經歷的過程,但與之相對的思想活動則是我們自己的--回憶、感受、期盼。莊子的確說過人對命運的無能為力,但這裏的命運要加個定語修飾。莊子說的命運指的是過去的命運,已經發生了的事件。
對於過去的事件,那些上天安排在你身上已發生的厄運,是無法逆轉的;人不該鑽牛角尖,應該朝前看,為過去悲哀是無用的,衹有面對未來積極生活纔是正道。
接下來,莊子再次抓來孔子當他的思想代言人。此時的孔子又換了副面貌。
魯哀公問孔子:"衛國有個樣子奇醜無比的人叫哀駘它。男人和他相處後常常想念他,不捨得離去。女人見過他後便嚮父母提出請求,說'與其做別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駘它先生的妾',這樣的人很多啊。他不是國王,又不能救死扶傷,他很貧窮,無法救濟別人,樣子又是那麽醜陋,看起來也很愚蠢,沒有什麽思想,但無論男女,衹要和他接觸過的人都喜歡和他親近。我覺得很奇怪,於是把他叫來一看,他長得果真奇醜無比。但是,和他相處不到一個月後,我對他為人有瞭瞭解;不到一年時間,我就十分信任他了。正趕上國傢沒有主持政務的大臣,我想把國事委托給他處理,他卻愛理不理,態度很冷漠,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推辭。後來我強行把國事交給了他,可沒過多久他就走了。我若有所失,好像這個國傢沒有能和我一起分享歡樂的人了。這是為什麽呢?" 孔子回答道:"我出使楚國的時候,看到一群小豬崽正在吮吸剛死去的母豬的乳汁,但不一會兒它們就驚慌而逃。這是因為母豬已經死了,它不能再哺育豬崽了,雖然它還是母豬的身體,它的奶也還能喂養孩子,但那些豬崽感受不到它的母愛了,所以不認識它了,於是跑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
|
|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 | 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 | 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 | 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 | 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 | 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 | 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 | 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