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   》 第12节:平常心是大智慧(2)      Wu Jianxiong

  难道你体会不到那种温暖吗?一个博学的长者面对一个残疾人竟如此耐心和蔼、无微不至。这样的心胸只有真正善心的学者才有吧?如果说庄子第二个取譬的对象是申徒嘉,还不如说是伯昏无人,伯昏无人对学生的公平对待和亲人般的疼惜,这是一切为人师者所必须学习的! 伯昏无人的态度是一种包容。这种包容在我看来是对无数学者扭曲庄子意图的最有力的反击。这种反击在《德充符》中则是映射到孔子身上。
  对于孔子,庄子的情感是复杂的,虽说不上莫可名状,但也是欲说还休。
  鲁国有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叫叔山无趾,在他心目中,孔子是真正的圣贤。某天,叔山无趾靠脚后跟走路去拜见孔子。孔子见了他,感叹道:"天啊,你怎么不早点来找我呢?你早先犯了错误,所以才遭到砍脚趾的惩罚,如果你能早点来找我,没准我还能给你指点迷津;你现在才找我,晚了晚了,这可是没办法弥补了。"
  叔山无趾走后,孔子就对弟子说:"我们要学叔山无趾的悔改精神,他脚趾被割了,现在还想着要弥补过错,你们这些身体健康的人更要自觉去更正弥补过错。"
  难道在庄子挑剔的眼光里,叔山无趾值得一学的只是悔改精神吗?错! 叔山无趾跟孔子告辞后又找到老子,说:"孔子他恐怕还没到达圣人的地位吧,他的言语让我大失所望。他的目光还立足于赎罪,难道我找他是为了让自己名声好一点吗?孔子他怎么不懂名声其实是束缚自己的枷锁这个道理呢?" 老子说:"是啊,他一生追求学问和名声,也就从来没有从枷锁中解脱出来。"
  叔山无趾表示认同:"这也许就是上天对他的处罚吧,可怜的孔子,你怎么可能获得解脱呢?这就是天刑。"
  老子和叔山无趾之间的对话、孔子的行为、伯昏无人的包容,都是对世俗的反击,也是对历年学者对庄子思想误解的一次反击。
  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从这几段文字中看出了庄子的命运论。内心觉得不该受罚而遭受刑罚的人、被放在靶心却没被射中的幸免者、孔子觉得叔山无趾事后弥补的无用,在一些道貌岸然的研究者看来,这些例子都作为一种证据来证明庄子的消极,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庄子觉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切机遇都是命运给予的,是上天给予的。所以,面对如此凶猛的命运安排,我们只能接受,不能反抗,因此也不要多想了。"
  这种分析分明是种宿命论。这是对庄子的侮辱,今天,我要给庄子雪耻。
  过去、现在、未来,虽然是人无法摆脱而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但与之相对的思想活动则是我们自己的--回忆、感受、期盼。庄子的确说过人对命运的无能为力,但这里的命运要加个定语修饰。庄子说的命运指的是过去的命运,已经发生了的事件。
  对于过去的事件,那些上天安排在你身上已发生的厄运,是无法逆转的;人不该钻牛角尖,应该朝前看,为过去悲哀是无用的,只有面对未来积极生活才是正道。
  接下来,庄子再次抓来孔子当他的思想代言人。此时的孔子又换了副面貌。
  鲁哀公问孔子:"卫国有个样子奇丑无比的人叫哀骀它。男人和他相处后常常想念他,不舍得离去。女人见过他后便向父母提出请求,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不如做哀骀它先生的妾',这样的人很多啊。他不是国王,又不能救死扶伤,他很贫穷,无法救济别人,样子又是那么丑陋,看起来也很愚蠢,没有什么思想,但无论男女,只要和他接触过的人都喜欢和他亲近。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把他叫来一看,他长得果真奇丑无比。但是,和他相处不到一个月后,我对他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时间,我就十分信任他了。正赶上国家没有主持政务的大臣,我想把国事委托给他处理,他却爱理不理,态度很冷漠,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推辞。后来我强行把国事交给了他,可没过多久他就走了。我若有所失,好像这个国家没有能和我一起分享欢乐的人了。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道:"我出使楚国的时候,看到一群小猪崽正在吮吸刚死去的母猪的乳汁,但不一会儿它们就惊慌而逃。这是因为母猪已经死了,它不能再哺育猪崽了,虽然它还是母猪的身体,它的奶也还能喂养孩子,但那些猪崽感受不到它的母爱了,所以不认识它了,于是跑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江苏文艺出版社
第1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1)第2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2)第3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3)
第4节:蝶舞翩跹幻亦真(1)第5节:蝶舞翩跹幻亦真(2)第6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1)
第7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2)第8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1)第9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2)
第10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3)第11节:平常心是大智慧(1)第12节:平常心是大智慧(2)
第13节:平常心是大智慧(3)第14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第15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第16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第17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1)第18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2)
第19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3)第20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4)第21节:修剪矫作易伤身害命
第22节:管教而不能施暴(1)第23节:管教而不能施暴(2)第24节:智慧在纣即为虐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