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細述金瓶梅   》 一 版本流傳(1)      楊鴻儒 Yang Hongru

  (一)抄本
  《金瓶梅》問世後,先以抄本流傳。
  最初談及《金瓶梅》抄本流傳的是袁中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給董思白的信:“《金瓶梅》從何得來?伏枕略觀,雲霞滿紙,勝於枚生《七發》多矣。後段在何處?抄竟當於何處倒換?幸一的示。”後其弟小修在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八月所寫的《遊居柿錄》裏又說:“繼晤董太史思白曰:‘近有一小說,名《金瓶梅》極佳。’予私識之,後從中郎真州,見此書之豐。”
  但據有的研究者考證,董思白與袁小修談到《金瓶梅》小說情形,當在萬歷二十二年秋至二十三年四月底,地點在北京。
  今據有關記載,最初藏有《金瓶梅》抄本的有下列諸傢:
  1. 王世貞。屠本畯《山林經濟籍》雲:“王大司冠鳳洲先生傢藏全書。”
  又謝肇淛《金瓶梅跋》雲:“此書嚮無鏤板,鈔寫流傳,參差散失。唯弇州傢藏者最為完好。”
  2. 劉承禧。瀋德符《萬歷野獲編》引述袁中郎語雲:“今惟麻城劉延白承禧傢有全本。”
  3. 徐階。據前引袁中郎語後又說,劉承禧“蓋從其妻傢徐文貞錄得者”,文貞,徐階謚號。其孫徐元春乃劉承禧之嶽父。
  4. 袁宏道。袁中郎給謝肇淛信雲:“仁兄近況何似?《金瓶梅》料已成誦,何久不見還也。”謝肇淛《金瓶梅跋》雲:“餘於中郎得其十三。”
  5. 袁中道。瀋德符《萬歷野獲編》雲:萬歷三十七年,“小修上公車,已攜有其書,因與藉抄挈歸”。按:此書可能即宏道之書。
  6. 瀋德符。見前《萬歷野獲編》所引。又李日華《味之軒日記》雲:“伯遠攜其伯景倩所藏《金瓶梅》小說來”雲雲。景倩,乃德符字。
  7. 文在茲。薛岡《天爵堂筆餘》雲:“住在都門,友人關西文吉士以抄本不全《金瓶梅》見示,餘略覽數回。”文吉士即文在茲,萬歷二十九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8. 王宇泰。屠本畯《山林經濟籍》雲:“往年予過金壇,王太史宇泰出此,雲以重資購抄本二帙。”
  9. 王稚登。屠本畯《山林經濟籍》雲:“復從王徵君百𠔌傢又見抄本二帙,恨不得睹其全。”王稚登,字百𠔌。
  10. 丘志充。謝肇淛《金瓶梅跋》雲:“餘於丘諸城得其十五。”丘志充,字左臣,山東諸城人。又云:“餘於袁中郎得其十三,於丘諸城得其十五,稍為釐正,而闕所未備,以俟他日。”
  關於“抄本”問題,應註意下列諸方面:
  (1)抄本開始在社會上流傳約在萬歷二十年以後,過了20年以後,纔在江蘇蘇州新刻。
  (2)抄本書名均稱《金瓶梅》。據薛岡《天爵堂筆記》所記,前有東吳弄珠客序。又據謝肇淛《金瓶梅跋》稱:“全書為二十捲。”
  (3)除提及王世貞、劉承禧及徐階曾傢藏全本外,其他多為殘本。又據瀋德符《萬歷野獲編》雲:“原本實少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遍覓不得。”不知是否屬實。
  (二)刻本
  萬歷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在江蘇蘇州,由當時著名文學家馮夢竜(公元1574—1646年,字猶竜,別署竜子猶、顧麯散人、墨憨齋主人等,長洲,即今江蘇吳縣人。曾任壽寧知縣,重視與酷愛小說、戲麯和通俗文學)輯有話本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等以“東吳弄珠客”的化名作序的,一部叫做《金瓶梅詞話》的長篇小說刊刻本在中國問世了。
  這部小說一經誕生,便引起了人們強烈的關註與興趣,它不脛而走,廣泛流傳。“吳中懸之國門”的話,說明它在當時是一部很走紅的暢銷書籍。以後的刻本尚有許多。
  1. 新刻《金瓶梅詞話》
  就是馮夢竜於1617年在蘇州新刻的這部《金瓶梅》,簡稱詞話本、萬歷本,全一百回。捲首有欣欣子《金瓶梅詞話序》、廿公《跋》、“萬歷丁巳季鼕,東吳弄珠客”的《金瓶梅序》,次為“詞”及《四貪詞》,次《新刻金瓶梅詞話目錄》。此書當在萬歷四十五年丁巳前後開雕,所謂“新刻”,當為“初刻”之意。儘管有些學者推測在丁巳本之前尚有所謂的“萬歷庚戌(公元1610年)刊本”,但並無任何確證。其實在《野獲編》中早就點出一句話:“吳友馮猶竜見之驚喜,慫恿書坊以重價購刻。”這就說明“東吳弄珠客”即是馮夢竜,《金瓶梅》雖然不一定是世代纍積型的集體創作,但馮夢竜則是整理者、修訂者或最後寫定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千古一奇梅
序 言一 關於《金瓶梅》創作之傳說(1)一 關於《金瓶梅》創作之傳說(2)
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1)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2)二 《金瓶梅》是一部偉大的寫實小說(3)
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1)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2)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3)
三 新中國成立後《金瓶梅》之際遇(4)四 《金瓶梅》是比較難以研究的小說一 版本流傳(1)
一 版本流傳(2)一 版本流傳(3)二 作者之謎(1)
二 作者之謎(2)二 作者之謎(3)二 作者之謎(4)
二 作者之謎(5)一 西門慶二 潘金蓮(1)
二 潘金蓮(2)三 李瓶兒(1)三 李瓶兒(2)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