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抄本
《金瓶梅》问世后,先以抄本流传。
最初谈及《金瓶梅》抄本流传的是袁中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给董思白的信:“《金瓶梅》从何得来?伏枕略观,云霞满纸,胜于枚生《七发》多矣。后段在何处?抄竟当于何处倒换?幸一的示。”后其弟小修在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八月所写的《游居柿录》里又说:“继晤董太史思白曰:‘近有一小说,名《金瓶梅》极佳。’予私识之,后从中郎真州,见此书之丰。”
但据有的研究者考证,董思白与袁小修谈到《金瓶梅》小说情形,当在万历二十二年秋至二十三年四月底,地点在北京。
今据有关记载,最初藏有《金瓶梅》抄本的有下列诸家:
1. 王世贞。屠本畯《山林经济籍》云:“王大司冠凤洲先生家藏全书。”
又谢肇淛《金瓶梅跋》云:“此书向无镂板,钞写流传,参差散失。唯弇州家藏者最为完好。”
2. 刘承禧。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引述袁中郎语云:“今惟麻城刘延白承禧家有全本。”
3. 徐阶。据前引袁中郎语后又说,刘承禧“盖从其妻家徐文贞录得者”,文贞,徐阶谥号。其孙徐元春乃刘承禧之岳父。
4. 袁宏道。袁中郎给谢肇淛信云:“仁兄近况何似?《金瓶梅》料已成诵,何久不见还也。”谢肇淛《金瓶梅跋》云:“余于中郎得其十三。”
5. 袁中道。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万历三十七年,“小修上公车,已携有其书,因与借抄挈归”。按:此书可能即宏道之书。
6. 沈德符。见前《万历野获编》所引。又李日华《味之轩日记》云:“伯远携其伯景倩所藏《金瓶梅》小说来”云云。景倩,乃德符字。
7. 文在兹。薛冈《天爵堂笔余》云:“住在都门,友人关西文吉士以抄本不全《金瓶梅》见示,余略览数回。”文吉士即文在兹,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8. 王宇泰。屠本畯《山林经济籍》云:“往年予过金坛,王太史宇泰出此,云以重资购抄本二帙。”
9. 王稚登。屠本畯《山林经济籍》云:“复从王征君百谷家又见抄本二帙,恨不得睹其全。”王稚登,字百谷。
10. 丘志充。谢肇淛《金瓶梅跋》云:“余于丘诸城得其十五。”丘志充,字左臣,山东诸城人。又云:“余于袁中郎得其十三,于丘诸城得其十五,稍为厘正,而阙所未备,以俟他日。”
关于“抄本”问题,应注意下列诸方面:
(1)抄本开始在社会上流传约在万历二十年以后,过了20年以后,才在江苏苏州新刻。
(2)抄本书名均称《金瓶梅》。据薛冈《天爵堂笔记》所记,前有东吴弄珠客序。又据谢肇淛《金瓶梅跋》称:“全书为二十卷。”
(3)除提及王世贞、刘承禧及徐阶曾家藏全本外,其他多为残本。又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云:“原本实少五十三回至五十七回,遍觅不得。”不知是否属实。
(二)刻本
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在江苏苏州,由当时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长洲,即今江苏吴县人。曾任寿宁知县,重视与酷爱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辑有话本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以“东吴弄珠客”的化名作序的,一部叫做《金瓶梅词话》的长篇小说刊刻本在中国问世了。
这部小说一经诞生,便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与兴趣,它不胫而走,广泛流传。“吴中悬之国门”的话,说明它在当时是一部很走红的畅销书籍。以后的刻本尚有许多。
1. 新刻《金瓶梅词话》
就是冯梦龙于1617年在苏州新刻的这部《金瓶梅》,简称词话本、万历本,全一百回。卷首有欣欣子《金瓶梅词话序》、廿公《跋》、“万历丁巳季冬,东吴弄珠客”的《金瓶梅序》,次为“词”及《四贪词》,次《新刻金瓶梅词话目录》。此书当在万历四十五年丁巳前后开雕,所谓“新刻”,当为“初刻”之意。尽管有些学者推测在丁巳本之前尚有所谓的“万历庚戌(公元1610年)刊本”,但并无任何确证。其实在《野获编》中早就点出一句话:“吴友冯犹龙见之惊喜,怂恿书坊以重价购刻。”这就说明“东吴弄珠客”即是冯梦龙,《金瓶梅》虽然不一定是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但冯梦龙则是整理者、修订者或最后写定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