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太平天国史   》 卷二十四 志第三 资政新篇      Luo Xigang

  一提出资政新篇时的世界形势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一八五九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
  资政新篇首先提出「审势」、「立法」的思想,详细阐述了当时西方国家的历史和现状,指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是英、美、法,称赞这几个国家「技艺精巧,邦法宏深」。介绍英国说:「英吉利,……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介绍美国说:「花旗邦即米利坚,……邦长五年一任,限以俸禄,任满则养尊处优,各省再举。有事各省总目公议,……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者为公也。」介绍法国说:「佛兰西邦,……各邦技艺,多始于此。别邦虽精,而佛邦不在其下。」又对德意志、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历史和地理等都作了扼要的论述。指出俄罗斯原是落后挨打的国家,自经向西方学习,也强盛起来说:「俄罗斯邦……百余年前,……屡为英、佛、瑞、罗、日耳曼等国所迫,故遣其长子伪装凡民,到佛兰西邦学习邦法,火船技艺,数年回邦,……大兴政教,百余年来,声威日著,今亦为北方冠冕之邦也。」对日本发展的形势作出准确的预见说:「日本邦近与花旗邦通商,得有各项技艺,以为法则,将来亦必出于巧焉。」
  资政新篇分析这些西方先进国家和正在兴起的国家,不只是看到它们技艺之精,而尤其强调了它们政教体制的「善法」。俄罗斯与日本的兴起,就是向西方「学习邦法」,「以为法则」,并非仅师其「火船技艺」的长技。它还指出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昧于大势,守旧不变,因而国势衰颓,挨打受欺说:「土耳其邦……不知变能,故邦势不振,而于丙长年为俄罗斯所侵。」它沉痛地说:正是由于不知变通,中国在世界上也沦为被欺凌的弱国,「不能为东洋之冠冕,暂为失色,良可慨矣9它大声疾呼,中国必须认清世界大势,学俄罗斯、日本的榜样,吸取土耳其的教训,「因时制宜」,取法西方各国的「纲常大典」,立法定制,否则「悔之晚矣9力劝天王洪秀全,「曷不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以顶天父天兄纲常,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也。」这就是说,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不应当再走中国传统的老路。而必须学习当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科学技术。
  二资政新篇的内容
  资政新篇分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部分。用人察失类,是针对太平天国分散主义倾向强调统一领导。风风类,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恶习力求移风易俗。刑刑类,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刑法。这三部分论述都很简单,全书主要部分在于法法类,所有关于政治,经济改革的各项立法和政策都集中于这一类。但这四类互相联系,其中是有互相补充之处的。资政新篇的政治改革方案,法制思想占有突出的位置。洪仁玕在立法制谊谕中说:「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此千秋不易之大经。」他看出太平天国的政治危机,认为建立完善的法制是当前「万不容己之急务」。因此,他在资政新篇中阐述说:「所谓以法法之者,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是下有所趋,庶不陷于僻矣。」又说:「盖法之质,在乎大纲,一定不易;法之文,在乎小纪,每多变迁。」所说的「法」包括基本大法与具体法律,前者是指立国的「纲常伦纪,教养大典」。亦即宪法大纲之意。后者是指可以不时修订的「小纪」,即具体的法律和条令。从全部资政新篇内容来看,所列四类凡数十条,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立为建国的基础,举凡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外交诸大政方针,一一载明,可见所说的「大纲」与「小纪」是指国家的根本法与普通法而言〔一〕。在建立完善的法制之后,资政新篇提出「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皆借此以行其教也」。开办报纸,发表舆论,为民喉舌,对行政具有监督的作用。又提出「兴各省新闻官,其官有职无权,性品诚实不阿者,官职不受众官节制,亦不节制众官,即赏罚亦不准众官褒贬。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围记者,以资圣监,则奸者股栗存诚,忠者清心可表,于是一念之善,一念之恶,难逃人心公议矣」。这是一个专搜集和反映民意的机构,负责省级的监察之责,起着某种民意代表的作用。此外,并提出「兴士民公会」,办理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这些都是带有民主色彩的政治措施。
  资政新篇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方面,可概括为下面四方面:
  一、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在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被统治阶级目为「奇技淫巧」,历来遭受压抑。资政新篇加以驳斥,而以「火船、火车、钟镖、电火表、寒暑表、风雨表、日晷表、千里镜、量天尺、连环枪、天球、地球等物,皆有探造化之巧,足以广闻见之精,此正正堂堂之技,非妇儿掩饰(饰)之文,永古可行者也」。力述这些科学技术为「有用之物」,可以提高和促进生产发展,有利于富国强兵。还认为科学文化知识可以消除中国的愚昧闭塞状态,扩大人民的视听,推动社会的进步。所以不仅建议应由上倡导,「以风风之,自上化之」,而且设法把「外国人技艺精巧」传入中国,准许「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以便尽快地使西方科学技艺在中国传播、推广。在主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又十分强调鼓励中国人的发明、创造,一再提出「任乎智者自创,首创至巧者赏以专利」,建议采取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专利权制度。
  二、主张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资政新篇列举建立和发展各种近代企业的具体方案。主张「兴车马之利」,造「火轮车」,修筑全国四通八达的道路纲;「兴舟楫之利」,使用「火船气船」;「兴器皿技艺」,制造「精奇利便」的用品;「兴宝藏」,开采金、银、铜、铁、锡、煤、盐等矿产。此外,还主张建立「银行」,「兴保人物之例」(保险公司)、「兴邮亭」、「书信馆」、「新闻馆」等。资政新篇主张兴办企业依靠私人投资并允许获取利润,除了为传递公文而设的「邮亭」「由国而立」外,对于其他各种企业,都主张「富民纳饷,禀明而立」。对私人投资的企业给予获得一定利润的保证,凡是发现矿藏的人,「准其招民采裙,给以「总领」的职位,并准获收人的十分之二。又如银行由「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可以百万资财发行一百五十万「银纸」,并准予在「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的存放、兑换活动中,「每两取息三厘」。资政新篇明确地赞成资本主义性质的雇用关系,反对买贫困破产者的子女为奴,同时,反对向贫困无产者施舍,防止「游手偷闲」,要他们「自食其力,」「自养其身」,主张「宜令作工,以受其值」,「准富者请人雇工」。这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迫使无产者充当雇用工人,从而扩大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办法,也即是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已普遍存在的那种雇用劳动制度。在企业经营上,资政新篇主张采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方式。生产技术的发展,「任乎智者自创」。规定「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其利」,但「限满准他人仿做」。即一方面用专利制度鼓励创造发明,另方面限满后又允许别的企业推广、运用。矿藏的开采打破地域的限制,「小则准乡,大则准县,尤大者准省及省外之人来采」。开办企业并无各种限制,「纳饷禀明而设」。资政新篇主张的这种私人投资、获取利润、雇用劳动、自由竞争的企业,实际上就是西方国家业已病房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三、重视并积极发展商品货币关系资本主义生产首先是商品生产,它的存在和发展与商品货币关系有着密切联系。资政新篇对兴办某些近代企业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如何有利于商品流转,例如兴办交通企业是为了便于「大商则搭客运货」,为了与「外国可通和好」(「通和好」主要为「通商」,即对外贸易);兴办银行,发行「很纸」,是为了商人从事「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的存放、兑换活动,是因为「此举大利於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办「新闻馆」考虑到「报时事常变,物价低昂」,以供「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建立保险公司是考虑在商品流转中如何使「货物船等有防于水火者」。其次,资政新篇主张太平天国官兵采取俸禄制,把原来的供给制改为发给「俸值」,即通过货币关系来实现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使一切生活必需品都通过市场购买,扩大商品货币关系〔一〕。
  四、主张对外开放引进科学技术太平天国在洪仁玕到天京之前已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是基于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认识而来,但对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的认识却很浅保资政新篇极力批判中国过去闭关政策的愚昧,指出「拘拘不与人交接」,是夜郎自大的「浅量者之所为也」。其结果「以致全体闭塞,血脉不通,病其深矣9主张对外开放,吸收各国之长,开通民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说:「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资政新篇这种认识,显然是和它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化企业的规划相联系的。
  从上述资政新篇的内容看,其核心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中国进行「革故鼎新」的改革,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立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所提的方案,尽管有更深入的见解,更详细的计划,但是,都远不如它的规模宏伟。特别重要的是,它是建筑在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础之上提出来的,而资产阶级改良派是在维持这个土地制度反对农民革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阶级本质的差异。资政新篇是资生阶级革命派出现以前,最富有革命彩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当时最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改革方案,它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中,将以第一个主张全面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而记入史册。
  三资政新篇在太平天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资政新篇在当时的中国有没有实现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呢?根据太平天国的历史事实看来是有实现的可能的。在太平天国克复的地方,地主阶级被专政了,大部分的土地从封建剥削者的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使农民摆脱封建土地关系而获得解放,这就给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本已有了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到太平天国革命解除了种种封建束缚,特别是在克复苏、浙地区后,执行奖励工商业,大力扶植生产的政策,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十分活跃,农产丝业大量增产,贸易繁荣,商业兴盛。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自然经济的日趋解体,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政新篇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有一定的客观经济基础,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资政新篇经天王洪秀全批阅,法法类共提二十八个方案,他在二十五个方案上,有的批「是」字,有的批「此策是也」,有一个批「钦定此策杀绝妖魔行未迟」,还有一个批「此策现不可行,恐招妖魔乘机反间,俟杀绝残妖后,行未迟也」。洪秀全是要实行资政新篇的方案的。
  但是,资政新篇作为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和体现农民公有制经济的天朝田亩制度有本质的不同。它所体现的发展方向——资本主义道路,最终会和农民政权的性质发生矛盾,从而改变太平天国的性质。对于这个本身具有内在矛盾——为了加强农民政权,却又会改变农民政权的性质的纲领,这是关系于太平天国前途何处去的至重至大的问题,天王洪秀全如何对待、如何处理这个重大的问题呢?
  我认为太平天国已经以事实回答了问题。今天我们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人把资政新篇作为天朝田亩制度的续编看待,在当时,连洪仁玕本人也不如此。他在资政新篇开端说他不避艰险,前来天京,「实欲备陈方策,以广圣闻」,结尾又说:「恭录己所窥见之治法,为前古罕有者汇成小卷,以资圣治,以广圣闻」。可见洪仁玕这部资政新篇并不是以军师地位议定了制度,有如从前军师杨秀清等议定朝帽制度请旨施行那样,而只是一卷「资圣治」、「广圣闻」、供洪秀全采择的方案。至于太平天国对待资政新篇的态度很明确,并没有把它列在旨准颁行诏书总目内。这个总目,截至庚申十年(一八六○年)冬刻的太平天国辛酉拾壹年新历和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年)重刻的天朝田亩制度都是二十九部。但前者有天父诗,而后者则取消天父诗,代以天父圣旨。因天父诗中只有一部分是天父的诗,大部分是洪秀全的诗,故既印天父圣旨,即取消天父诗,而代之以天父圣旨,这可见列入旨准颁行诏书总目的严格性。太平天国所有的典章制度,除士阶条例一种外,全部列入这个总目中。资政新篇镌刻于己未九年(一八五九年)不得列在总目内,而只同洪仁玕其他著作英杰归真、军次实录、诛妖檄文、干王洪宝制等一样以个人著作而得到「旨准颁行」。太平天国对「一切孔孟诸子百家」,「皆不准买卖藏读」,以及「世间有书不奏旨不盖囗而传读者」都「问罪」〔一〕。故凡有印书,必须旨准,然后得镌刻颁行。洪仁玕印他的资政新篇等书是经过向天王洪秀全奏请,得到「旨准」,然后镌刻「颁行」的,其性质与列在总目的不同。论者说资政新篇为天朝田亩制度的续编,太平天国第二个政治纲领,是不符事实的。
  当资政新篇颁行之日,太平天国的人们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虽然是极少的,但是,他们对「穷人手里捏元宝」,便「哂哂笑」,外国人鄙视他们为「苦力」,便认为「是最大的恭维」,具有强烈的阶级感情。对地主阶级则厉行专政,使「富户」「百无一存」,「转瞬几成绝户」,怀有极大的阶级仇恨。他们对资政新篇这里说由「百万家财者」设立银行,「准每两取息三厘」,那里说「准富民纳饷禀明」设立新闻馆,「准富人请人雇工」等等,不待说是极为刺眼的。李秀成被俘后,敌人审讯他,记录他的供辞,其中有一条说:「伪干王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李秀成看不下资政新篇,就是农民阶级感情从心灵深处发出的抵触。李秀成的态度,正是代表了太平天国人物对资政新篇的态度。天王洪秀全个人对待资政新篇的态度怎样呢?他虽然比他们看得高看得远,但是,农民阶级的意识感情并无二致。洪秀全生长中农家庭,在农村做塾师,后来到广西山村从事革命活动,经过金田起义以来长期艰苦的战争,深深地形成了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阶级意识。另一方面,他家乡在广州花县,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冲激,具有了向西方寻找真理的思想趋向。在创立上帝教后,他曾与洪仁玕同到广州罗孝全礼拜堂学习基督教,作为上帝教所取资。在此期间,他又曾对洪仁玕说如果他将来能恢复祖国,他要与各国「各通真理及知识」〔一〕。到了他建国,洪仁玕向他奏陈资政新篇的时候,他加以采纳,那正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在洪秀全的思想里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体现农民要求的革命主张。他采纳资政新篇的建议,首先是从这些建议有利于加强农民政权,有助于推翻清皇朝的革命战争考虑的。如批「准卖新闻篇或暗柜」条说:「钦定此策杀绝妖魔然后行未迟」。批「兴各省新闻官」条说:「此策现不可行,恐招妖魔乘机反间,后杀绝残妖后行未迟也。」如批「勿杀」条说:「爷今圣旨斩邪留正,杀妖杀有罪,不能免也。」又在下一条「议大罪宜死者」条批说:「爷诫勿杀,是诫人不好谋害妄杀,非谓天法之杀人也。」这些批示,都明显地表现出这种考虑。洪秀全采纳资政新篇并不意味着他已放弃或改变自己以往的主张。资政新篇颁行后,太平天国既定的经济政策并未发生变化。
  在此情况下,洪秀全既要向群臣和军民表态,他也有宣布太平天国既定的方针、政策、路线并没有改变的必要,因此,他于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即颁行资政新篇一年多后,将天朝田亩制度重新颁布。案天朝田亩制度系建都天京后,于癸好三年(一八五三年)冬十一月颁布的,甲寅四年(一八五四年)初又重印一次。在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天京即遇到缺粮问题,到甲寅四年夏,粮食告巨,到了「变心」、「逃亡」的地步,太平天国不得不于这年秋收时暂行「照旧交粮纲税」政策,从而就不再重樱曾国藩情报机关编纂的贼情汇纂说掳获太平天国的「书皆成捆束」,独无天朝田亩制度,以为「似未梓行」,可见太平天国颁行天朝田亩制度并不是作宣传用,既因故未能实行,就实事求是地不再樱乃事隔七年,到辛酉十一年却重印颁布,断不是??有目的,而是一件必有针对性的措施。刊于庚申十年七月以后的钦定旧遗诏圣书中,洪秀全把户口册记第三十一章第二十七节记行私有制的战争掳获物「一归众会」四字,改为符合于太平天国公有制的「一归圣库」四字,提供了条证实太平天国于辛酉十一年重布天田亩制度确是坚持公有制到底的铁证〔一〕。在颁行资政新篇后一年多,天朝田亩制度的重新颁布,正是洪秀全的表态,正是洪秀全宣布他之所以采纳资政新篇的建议,是为的要「杀绝妖魔」,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是为的要「与番人并雄」,「为东洋之冠冕」,把中国建设成为屹立于世界上的兵强国富的泱泱大国。他是坚决要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救世」任务的。他并不是从农民要求土地公有的道路转到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把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纳入于太平天国的农民政权的轨道之中。
  资政新篇建议学习西方的「制」和「技」,实在就是「民主与科学」。科学部分,洪秀全是全部采纳并要实行的。但民主部分,却有问题。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前与冯云山制定体现农民民主的军师负责制,主为国家元首,临朝不理政,国家政务由军师负责。但洪秀全深受皇权主义的影响,他在天京事变杀了杨秀清后,要「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把军师权位揽归己手,破坏了军师负责制。洪秀全之所以敢于破坏军师负责制,就因为太平天国不曾有也不懂得要制定一个宪法。资政新篇提出的「纲常伦纪,教养大典」的立国根本法,就是宪法。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是具有农民民义的权力的。洪秀全敢于把军师权位揽归己手,但他却不敢废掉军师制度,到洪仁玕来天京,他虽仍揽实权,却不得不把名义交给洪仁玕,以免臣民的非议。尤其是他封两兄洪仁发、洪仁达为王爵,臣民反对,他不得不撤两兄王爵;臣民拥护石达开执政,尊崇石达开为义王,他不得不镌义王印,派人送去安庆迎石达开归。后来又不得不听从臣民的意见,罢黜洪氏,任命李秀成为军师。所有这些大事,都说明了太平天国的农民政权具有不小的民主权力,洪仁玕在此基础上提出太平天国应该制定宪法,是会实现的。资政新篇提出的收集「民心公议」、监督省级官吏、成立某些地方自治机构等等,这就近于议会制度。太平天国的军师负责制,加上制定宪法,设立议会制度,在政体上就与资产阶级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具有相同的作用。
  太平天国政治最严重的问题是在农民政权中存在特权,是有个特权阶层。但是,太平天国要产除特权,要消灭特权阶层却不是不可能的。在资政新篇各种有关民主和社会教育等方案施行之后,民智开通了,有了代表民意的机关了,有了舆论的监督了,有了人人须遵守的宪法了,那这种来自封建主义和神权主义的特权势必逐渐废除,太平天国的特权阶层最终必定消灭的。
  总之,资政新篇并不是太平天国第二个政治纲领,只是给太平天国农民政权提供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它肯定会给太平天国建国指向「民主与科学」的巨大作用。太平天国何处去?太平天国断不会开时代的倒车,走回汉刘邦、明朱元璋封建朝的老路,而是走它开创出自己的道路。资政新篇的颁行和洪秀全要实行它的方案的批示,以及辛酉十一年重新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就是绝大的现存的文献证据。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序一 刘大年序二 谷霁光
序三序四 邢凤麟
自序凡例 汤锡龙
第一部份 卷一 序论第二部分 卷二 纪年
第三部份 卷三至卷二十一 表卷二十二 志第一 上帝教
卷二十三 志第二 天朝田亩制度卷二十四 志第三 资政新篇
卷二十五 志第四 政权卷二十六 志第五 政体
卷二十七 志第六 食货卷二十八 志第七 官爵
卷二十九 志第八 兵卷三十 志第九 刑律
卷三十一 志第十 志第礼制卷三十二 志第十一 天历
卷三十三 志第十二 科举附招贤卷三十四 志第十三 外交
卷三十五 志第十四 地理卷三十六 志第十五 交通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