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国古都北京   》 元大都城(1)      阎崇年 Yan Chongnian

  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蒙古军队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铁蹄不停,四处侵略。蒙古军队所向,东至日本,南到爪哇,西南占波斯,西陷莫斯科,进而侵入波兰。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元朝政治中心的大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大都城址选择在金中都城东北,太液池琼华岛的周围。这是因为:中都城遭兵燹之难,不易恢复;又临近浑河(永定河),常受洪水泛滥之害;新城址濒临高梁河水系,水源比较丰沛;太液池琼华岛风景秀丽,可为新城宫殿的基础;作为元帝国的首都,要建设一个比前代更大的都城。城址选定后,大都城的修建,从至元元年(1264年)重修琼华岛,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旧城居民迁入新城,共历时21年。
  大都作为元朝的政治中心,在这里设置中央官署:中书省,总理全国政事;枢密院,统辖全国军事;御史台,监察官吏政绩;司农司,负责劝课农桑;宣政院,掌管西藏和佛教事物;作院,管理工匠事宜;通政院,统管全国的站赤(即驿站)。
  元代的驿站称做站赤,驿站组织,更加完善。《永乐大典·站赤》对元朝驿站制度有详细记载,它东北至奴尔干(黑龙江入海口一带),北方到吉利吉斯部落(今叶尼塞河上游),西南达西藏地区,共设驿站1519处。其中,陆站1095处,分为马站、牛站、狗站与车站、轿站,分别以马、牛、驴、犬与车、轿、雪橇为交通工具;水站有424处,备有船只,游弋往来—从而形成全国性的交通网络。这个交通网络的中心就是大都。
  元朝政治神经中枢—大都,格局宏大,规划严整,建筑壮丽,气势雄伟。大都城分为大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
  大城就是外城,从北朝南,呈一个方整的矩形,周围长28600米,南北长7600米,东西宽6700米。它的南城墙约在今北京市东西长安街的南侧;北城墙在今德胜门和安定门外小关一线,仍有土城遗迹保存;东西城墙南段大体与后来的城墙基址相合。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为了加固城墙,在夯土中使用了竖柱和横木。城墙基宽、通高和顶宽的比例是3∶2∶1。城墙顶部设有半圆形瓦管,以便排水。墙皮不镶砌城砖和条石,而是用芦苇编席,自下而上,土墙遮盖起来,以避风雨剥蚀。城周设11座城门:正南中央为丽正门(今天安门南),右为顺承门(今西单南),左为文明门(今东单南),北面东为安贞门(今安定门小关),西为健德门(今德胜门小关);东面为光熙门(今和平里东),崇仁门(今东直门),齐化门(今朝阳门);西面为肃清门(今学院路西),和义门(今西直门),平则门(今阜成门)。城门外筑有增加防御力量的小城—瓮城。元大都和义门瓮城城门遗址发掘,是1969年在拆除明清内城西直门城楼时进行的。拆除中发现了包在明代西直门城楼内的元大都城和义门瓮城城门,门洞内的题记标明它是至正十八年(1358年)建造的。城门残高22米,门洞长9.92米,由砖包砌,雄伟壮观。可见中国巨都—元大都11座雄壮城门之一斑。各城门都有壮丽的门楼。城四隅还建着高大的角楼。环城挖有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皇城在大城内南部中央地区,它的东墙在今南北河沿西侧,西墙在今西皇城根,北墙在今地安门南一线,南墙在今东、西华门大街以南,周长约近10公里。皇城的主要作用是宫城、太液池、兴圣宫和隆福宫包围起来,加筑一道防御的墙垣。皇城南面中门为棂星门,从棂星门到丽正门之间是皇廷广场,左右两侧为千步廊。这里布设一些重要的中央官署。在棂星门内,有金水河穿流,上建石桥,高柳万株,林水交映,气氛森严。
  宫城在皇城内南部偏东,因西临太液池而没有居中。宫城为长方形,周围约4公里余。宫城有四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厚载门,南为崇天门。崇天门东西长约51米,南北深约16米,高约26米,门11间,门上有楼,左右两观,下开5门。宫城内的主要建筑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以大明殿为主体,北面以延春阁为主体。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迁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货汇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