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子杂家 》 生存恐慌:最後的老手藝 》
第12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1)
梁平 Liang Ping
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
去年八月,老友方傑告訴一個令我激動不已的消息:他老傢桃源縣還有用古法造紙的老藝人。我請方傑幫忙趕緊聯絡,盡快去拍攝。
盼星星盼月亮般等了大半年,聯絡的不易超出我的預期,情緒也被撩撥得七上八下。三番五次的威逼利誘,終於有了效果。前天晚上,方傑打電話給我:“明天帶你去!”
天剛亮,我們就出發,同去的還有方傑的父親。伯父告訴我,造紙人叫黃德祥,住在桃源縣太平橋鄉金鳳山村的張傢崖,一個偏僻的小山寨。方傑的姑媽也住在那裏,但他也有好幾年沒去了。
去金鳳山的路,相對於我們不能越野的車,還是難走。為了通過坎坷的簡易公路,大傢不得不幾次下車步行。沿途隨意的風光,在車窗外溫馨地鋪展,即便稍顯蕭疏,哪怕一晃即逝,也比城裏麻木而冰涼的鋼筋水泥、花俏而市儈的門面招牌養眼許多。農村變化大,幾條岔路口,伯父也不敢輕易斷定何去何從。喊問了幾處,纔彎進一個小山坳。沿方傑的手指方向望去,山腰的村莊就是張傢崖。
張傢崖是一個自然村,十多戶人傢依山勢圍住在山腰,組成一個天然的“凹”字型,那“凹”處的中央有口水塘,有了這口水塘,十多座民居就成了依山傍水的格局。方傑姑媽是位和善爽朗的老人,她告訴我,那造紙的老藝人是同族親戚,就住在對面,百十米的距離。
知道了造紙作坊的位置,我的心思就不在眼前的寒暄上。生怕造紙的匠人不明就裏,擅自開工。姑媽看出了我的心思:“不急,我跟那舀紙的(這裏稱造紙為舀紙,取其關鍵工序而名)說了,等你過去了,他再舀。飯菜早已上桌。吃飽了我帶你過去。”老人說完就喊孫子倒酒盛飯,又補充道:“這舀紙,是個很煩人的手藝,沒人願意做了。好幾個月前,我就告訴德祥說你要來照相,要他早做準備,砍樹、剝皮、打漿的忙了三四個月,不到臘月還不能舀。”
這時,我不禁暗自愧疚:不斷地催方傑,是多麽無知與無情。
到造紙作坊時,黃師傅正和漿下涎。來不及寒暄,舉機便拍。我一邊請方傑記錄我和黃師傅的對話,特別是造紙的工藝流程與關鍵技術細節,一邊不停地變換角度按快門。
黃德祥師傅今年五十五歲。按方傑的說法,造紙的是個老師傅,在我的預想中,黃師傅最少也年近古稀。不老的黃師傅,從面相上看,比實際年齡要大許多,而微駝的脊梁,更添蒼老。
黃師傅的手藝是跟他父親學的,而父親的手藝又是上輩傢傳。我玩笑着說:“黃師傅,您這手藝可是祖傳,不能丟呀。”他憨厚地一笑:“俺傢族學這藝,也不久,三四代人,算不得祖傳。我太爺爺跟一外地師傅學的,此前本地是沒有舀紙匠的。”我遞過一支煙,黃師傅將手在圍裙上擦了擦接過,點燃輕吸了一口:“舀紙的手藝,俺還沒做二十年。年輕時性子急,哪有心思學這個。幾十道工序,得花三四個月時間準備,太麻煩。年紀大了舀幾張紙,賺幾個油????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1) | 第2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2) | 第3節:《最後的老手藝》目錄(3) | 第4節:前 言 | 第5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1) | 第6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2) | 第7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3) | 第8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4) | 第9節:最後的老手藝——剃頭匠(5) | 第10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1) | 第11節:最後的老手藝——打豆腐(2) | 第12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1) | 第13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造紙(2) | 第14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1) | 第15節:最後的老手藝——手工製衣(2) | 第16節:最後的老手藝——銅匠 | 第17節:最後的老手藝——刻瑪尼石 | 第18節:最後的老手藝——吊酒 | 第19節:最後的老手藝——翻砂 | 第20節:最後的老手藝——蠟染 | 第21節:最後的老手藝——擂茶 | 第22節:最後的老手藝——鋁鍋換底 | 第23節:最後的老手藝——磨刀人 | 第24節:正在消失的老手藝——裁縫(1)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