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评论 》 王維 返回 唐詩鑒賞辭典 》
酬張少府
劉學鍇 Liu Xuekai
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麽事情都漠不關心了,乍一看,生活態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象。仔細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衹”好靜呢,還是“動”不了纔“衹得”好靜呢?既雲“晚年”,那麽中年呢?早年呢?為什麽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
王維早年,原也有過政治抱負,在張九齡任相時,他對現實充滿希望。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罷相貶官,朝政大權落到姦相李林甫手中,忠貞正直之士一個個受到排斥、打擊,政治局面日趨黑暗,王維的理想隨之破滅。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既不願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無能為力,“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裏隱含着牢騷。儘管在李林甫當政時,王維並未受到迫害,實際上還升了官,但他內心的矛盾和苦悶卻越來越加深了。出路何在?對於這個正直而又軟弱、再加上長期接受佛教影響的封建知識分子來說,自然就衹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舊時的園林歸隱這一途了。“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麽,王維接下來為什麽又肯定、贊賞那種“鬆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繫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着鬆林吹來的清風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麽令人舒心愜意啊0鬆風”、“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後,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節加以描繪,展現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鬆風、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從寫詩的藝術技巧上來說,也是很高明的。
最後,“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着漁歌嚮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裏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王逸《楚辭章句》註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世發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繫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麽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
(劉德重)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隴西行 | 送別 | 青溪 | 渭川田傢 | 春中田園作 | 新晴野望 | 夷門歌 | 隴頭吟 | 老將行 | 桃源行 | 輞川閑居贈裴秀纔迪 | 酬張少府 | 送梓州李使君 | 過香積寺 | 山居秋暝 | 終南別業 | 歸嵩山作 | 終南山 | 觀獵 | 漢江臨泛 | 使至塞上 | 秋夜獨坐 | 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 奉和聖製從蓬萊嚮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製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