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孟子卷·论性善(10)
李鍌 Li Xian
妻子心目中的“良人”,本应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志节,肯吃苦耐劳,愿打拚(pàn)上进,以建立幸福的家庭,开创美满的人生。这样的“良人”,才足以“仰望而终身”。然而孟子口中这个“齐人”,竟然那么没出息!他竟日乞食墦间,酒醉肉饱,回到家中之后,还不知羞耻地“骄其妻妾”,骗她们说某某富人、某某显宦请他吃饭。这个“齐人”一则用子虚乌有的虚荣“欺”其妻妾,(新浪读书独家首发)一则大言不惭地“骄”其妻妾,有这两项恶劣的行径,尚且沾沾自喜,不自以为非,真是不知“羞耻”为何物!“良人”不良,一至于此!孟子冷隽幽默的讽刺,诚然足以发人深省。
社会上有些人只是谄媚逢迎,巧取豪夺,图谋富贵以骄人;有些人一味作奸犯科,杀人越货,以谋取财富,向人夸耀;另有好色之徒,专事骗情、骗色,以向人炫耀……这类无耻、败德之徒,套句孟子的话:“其家人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顾炎武曾经痛心地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识分子或人民的公仆要是恬不知耻,只是追求个人的富贵,那么国家的前途就让人担忧了。
(四)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③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⑤,而国危矣。万乘之国⑥,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⑦。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⑧。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⑨,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⑩。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一)
章旨
孟子劝梁惠王倡行仁义,勿使上下交征利而危及国家。
注释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姓魏,名罂(yīng)。“惠”为谥号。旧都安邑(今河南安邑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故称梁惠王。
②叟音sǒu,长老之称。
③不远千里不以千里路途为远。
④何以利吾家如何有利我的家。家,大夫之家。
⑤上下交征利上下相互征取财货利益。征,取。
⑥万乘之国拥有万辆兵车的诸侯国。乘,音shèng,一车四马为乘。
⑦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在万乘之国中获得了千乘兵车,在千乘之国中获得了百乘兵车,不能说不多了。
⑧餍音yàn,满足。
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啊!
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没有一个讲道义的人会把他的国君拋在脑后啊!
析论
本章是《孟子》全书开宗明义的一章。梁惠王问孟子“何以利吾国”,他所说的“利”,是指“富国强兵,以报仇雪恨”这一类的功利之事。这种逞一己之私欲、不恤民命的念头和行径,完全不合孟子居仁由义的思想。因此孟子斩截明快地反诘道:“王何必曰利?”然则要谈什么呢?孟子紧接着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与“功利”的分辨,就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孟子经常把“仁”、“义”并称。恻隐之心是仁的发端,行为适宜是义的表现。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认为当政者应以“不忍人之心”,推行“不忍人之政”。换言之,推行政务时,应该善待人民,不可让人民受到任何伤害。施行仁政,还要用“义”来节制,才能使得事事物物的轻重本末都合宜适中,恰到好处。如此一来,即使是追求富国强兵,也将完全符合仁义的要求;也不至于为了逞一己之私欲,不恤民命,穷兵黩武,侵伐邻国了。这应是孟子对梁惠王强调“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原因。
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负面推论,指出一味“征利”的严重后果。假如国君、卿、大夫、士、庶人等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各自谋取私利,惟利是图,到头来必然无耻狡诈,巧取豪夺,不完全夺取他人的权势财利是不会甘心的。于是社会必然失序,国家必然危殆,试问覆巢之下还有完卵吗?身陷乱世还能安享私利吗?不遵仁义,只求功利,其短视、其灾祸有如此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目录 | 序 | 孟子卷·论性善(1) | 孟子卷·论性善(2) | 孟子卷·论性善(3) | 孟子卷·论性善(4) | 孟子卷·论性善(5) | 孟子卷·论性善(6) | 孟子卷·论性善(7) | 孟子卷·论性善(8) | 孟子卷·论性善(9) | 孟子卷·论性善(10) | 孟子卷·论性善(11) | 孟子卷·论性善(12) | 孟子卷·论行为(1) | 孟子卷·论行为(2) | 孟子卷·论行为(3) | 孟子卷·论行为(4) | 孟子卷·论行为(5) | 孟子卷·论行为(6) | 孟子卷·论行为(7) | 孟子卷·论行为(8) | 孟子卷·论行为(9) | 孟子卷·论行为(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