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性善(10)      李鍌 Li Xian

  妻子心目中的“良人”,本應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志節,肯吃苦耐勞,願打拚(pàn)上進,以建立幸福的家庭,開創美滿的人生。這樣的“良人”,纔足以“仰望而終身”。然而孟子口中這個“齊人”,竟然那麽沒出息!他竟日乞食墦間,酒醉肉飽,回到傢中之後,還不知羞恥地“驕其妻妾”,騙她們說某某富人、某某顯宦請他吃飯。這個“齊人”一則用子虛烏有的虛榮“欺”其妻妾,(新浪讀書獨傢首發)一則大言不慚地“驕”其妻妾,有這兩項惡劣的行徑,尚且沾沾自喜,不自以為非,真是不知“羞恥”為何物!“良人”不良,一至於此!孟子冷雋幽默的諷刺,誠然足以發人深省。
  社會上有些人衹是諂媚逢迎,巧取豪奪,圖謀富貴以驕人;有些人一味作姦犯科,殺人越貨,以謀取財富,嚮人誇耀;另有好色之徒,專事騙情、騙色,以嚮人炫耀……這類無恥、敗德之徒,套句孟子的話:“其傢人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顧炎武曾經痛心地說:“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知識分子或人民的公僕要是恬不知恥,衹是追求個人的富貴,那麽國傢的前途就讓人擔憂了。
  (四)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遠千裏③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傢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⑤,而國危矣。萬乘之國⑥,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傢;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傢。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⑦。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⑧。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⑨,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⑩。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一)
  章旨
  孟子勸梁惠王倡行仁義,勿使上下交徵利而危及國傢。
  註釋
  ①梁惠王即魏惠王。姓魏,名罌(yīng)。“惠”為謚號。舊都安邑(今河南安邑縣),後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市),故稱梁惠王。
  ②叟音sǒu,長老之稱。
  ③不遠千裏不以千裏路途為遠。
  ④何以利吾傢如何有利我的傢。傢,大夫之傢。
  ⑤上下交徵利上下相互徵取財貨利益。徵,取。
  ⑥萬乘之國擁有萬輛兵車的諸侯國。乘,音shèng,一車四馬為乘。
  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在萬乘之國中獲得了千乘兵車,在千乘之國中獲得了百乘兵車,不能說不多了。
  ⑧饜音yàn,滿足。
  ⑨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沒有一個有仁德的人會遺棄他的父母啊!
  ⑩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沒有一個講道義的人會把他的國君拋在腦後啊!
  析論
  本章是《孟子》全書開宗明義的一章。梁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吾國”,他所說的“利”,是指“富國強兵,以報仇雪恨”這一類的功利之事。這種逞一己之私欲、不恤民命的念頭和行徑,完全不合孟子居仁由義的思想。因此孟子斬截明快地反詰道:“王何必曰利?”然則要談什麽呢?孟子緊接着說“亦有仁義而已矣”。“仁義”與“功利”的分辨,就是本章的核心議題。
  孟子經常把“仁”、“義”並稱。惻隱之心是仁的發端,行為適宜是義的表現。惻隱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孟子認為當政者應以“不忍人之心”,推行“不忍人之政”。換言之,推行政務時,應該善待人民,不可讓人民受到任何傷害。施行仁政,還要用“義”來節制,才能使得事事物物的輕重本末都合宜適中,恰到好處。如此一來,即使是追求富國強兵,也將完全符合仁義的要求;也不至於為了逞一己之私欲,不恤民命,窮兵黷武,侵伐鄰國了。這應是孟子對梁惠王強調“亦有仁義而已矣”的原因。
  孟子順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從負面推論,指出一味“徵利”的嚴重後果。假如國君、卿、大夫、士、庶人等社會各階層的人都各自謀取私利,惟利是圖,到頭來必然無恥狡詐,巧取豪奪,不完全奪取他人的權勢財利是不會甘心的。於是社會必然失序,國傢必然危殆,試問覆巢之下還有完卵嗎?身陷亂世還能安享私利嗎?不遵仁義,衹求功利,其短視、其災禍有如此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目錄孟子捲·論性善(1)孟子捲·論性善(2)
孟子捲·論性善(3)孟子捲·論性善(4)孟子捲·論性善(5)孟子捲·論性善(6)
孟子捲·論性善(7)孟子捲·論性善(8)孟子捲·論性善(9)孟子捲·論性善(10)
孟子捲·論性善(11)孟子捲·論性善(12)孟子捲·論行為(1)孟子捲·論行為(2)
孟子捲·論行為(3)孟子捲·論行為(4)孟子捲·論行為(5)孟子捲·論行為(6)
孟子捲·論行為(7)孟子捲·論行為(8)孟子捲·論行為(9)孟子捲·論行為(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