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劉德江 Liu Dejiang
第三節行仁的基本原則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篇第一》第二章
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顔淵篇第十二》第一章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傢無怨。"
--《論語·顔淵篇第十二》第二章
為仁由己
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顔淵篇第十二》)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篇第七》)由此可知,孔子覺得"仁"離我們並不遠,它在我們心中就是一瞬間的念頭,是否能做到"仁"關鍵在於我們是否發揮主觀能動性。如果我們主動嚮"仁"靠近,那"仁"就會在我們心中出現。佛陀也反復強調,佛就在我們心中,心外無佛便可得。"仁"也是一樣,"欲則至"。
一個人從呱呱落地開始,他所完全擁有的,就衹有他自己。可以說他自己就是做一切事的本錢。衹有增加自身知識、提高自身修養、完善自我人格,才能幹點事業,有點成就,或是過上好日子。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要有點主觀能動性,做到"君子求諸己"(君子一切事情都求助於自己)。
這一點,最為孔子所重視。孔子說,仁是很高遠的目標,但衹要自己時時處處身體力行,也就達到仁了。所以,達到仁的境界,全靠自己。這就像堆土成山,衹差最後一筐土,你懶得去加,失敗是你自己造成的;相反,即使纔剛倒下了一筐土,衹要你能堅持不懈,最後那座山就是用你自己的力量建造的。然而,怎樣做到這一點呢?儒傢提出的辦法也很切實際。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就是說,能以眼前的事為例一步步去做,就是最好的實現仁道的方法。比如推己及人,你自己不喜歡的,別人也一定不喜歡,所以你也不應把你所不喜歡的東西強加在別人身上。孟子曾說,仁、義、禮、智、信這些好品質,每個人都天然地有一點,像同情心、求知心等就是明證,這些都是善端,有了這些善端,關鍵是要能很好地利用,"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求與捨,衹一念之差,全在自己。從自己先天的那點端倪出發,孜孜以求,達到目標也就不難了。
從腳下每一步、眼前每一事開始,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是最重要的。重視當下的事,這可說是儒傢思想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張岱曾對"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作了這樣的解釋:"'一日'最可貴,捨則'一日'不下手,永無下手之期矣。百事都始於'一日',況為仁乎?"有一次,冉求曾對孔子說,我不是不喜歡您的學說,衹怕我力量不夠,無法做到。孔子回答他:"如果真是力量不夠,也得做到半路上纔停下來,你現在還沒有起步呢,怎麽知道無法做到?路是一步步走到的,而不是一步跨到的。哪有不能走一步路的人呢,所以我沒見過力量不夠的!"做人、做事就要從自己開始,從眼前、日常、每一處着手。"為仁"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仁"就從自己開始,從點滴開始。
行仁須孝悌
有子說:"做人,在傢能夠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那麽處事悖逆尊長,這樣的事是很少有的。能夠尊重師長,卻慣於搗亂的人,從古至今這是未曾有過的事。有德行修養的人,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修養,平時居傢孝悌,一絲不苟,日積月纍,那麽其良好的德行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因此,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友愛兄弟,這就是仁的根本。"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