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民国的才子佳人:现代作家的婚恋与创作   》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7)      Wang Mingjian

  苏雪林对自我婚姻生活的失望,又不敢打破现有的婚姻格局,只好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中。此时,她在东吴大学教授《旧诗选读》,所用教材只有原文没有注解。她选讲了李商隐的《圣女词》、《重过圣女词》和《碧城三首》,发现朱鹤龄、冯浩等笺注的解读未免牵强,还不如从典故中探寻其本事。于是,她下大力气,从史料中梳理和精心考证,发现李商隐的无题诗并非托夫妇以言君臣,也非朦胧不可确解,而是隐讳曲折地表现了他与女道士宋华阳和宫嫔飞鸾、轻凤姊妹花的恋爱关系。1927年春天,据此写成了她平生第一本书《李义山恋爱事迹考》抗战末期,改名为《玉溪诗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重版时与续编合订为《玉溪诗谜正续合编》。,由北新书局出版,书赠曾朴后,受到了他的大加赞誉,誉之为“学术界的福尔摩斯”。苏雪林深受鼓舞,又开始研究清代两大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和龚自珍的恋爱史,先后写成《〈饮水词〉与〈红楼梦〉》和《〈丁香花〉疑案再辨》,在武汉大学的《文哲季刊》上发表后,奠定了她在学术界的地位。
  正当苏雪林在学术上小有成就时,因她信仰的是天主教,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学校的信仰不同,导致了同事们知道她的信仰后,态度恶劣,视她为仇敌。她倍感委屈,本想从丈夫那里得到一些安慰,未想到张宝龄对她的软弱很是不屑,夫妻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争吵、和好,再争吵、再和好,乃至于恶性循环,积重难返。
  1927年夏,苏雪林回到上海后,夫妻关系更加冷漠。她为此痛苦万分,却又恪守礼教和名分不愿离婚,勉强地维持着夫妻的名分。为缓解寂寞和负担,经朋友推荐,她到沪江大学任国文教师。其间,在好友杨润余的介绍下,她结识了其嫂子袁昌英(字兰子)和女作家凌叔华,三人由此产生了深厚的情谊。苏雪林对沪江大学浮华的校风不满,在壁报上写文章公开批评,得罪了学校当局,一年后被解聘。赋闲在家的苏雪林,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郁积于心,不吐不快。于是,她开始写作以自己的婚姻生活为题材的自传体小说《棘心》。
  《棘心》绿漪著,即苏雪林著,这是作者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共15章,主要抒写了五四时代知识女性对于恋爱问题的处理,展示了“母亲之爱”与“男女之爱”的矛盾。小说女主人公杜醒秋在留法期间,受到了秦风的热烈追求,她也为此怦然心动,然而在“我终不能为一己的幸福而害了母亲”的思想下,与自己并不情愿的叔健结为夫妻。但他们是“两个绝对不同的灵魂”:杜醒秋“本好幻想,无事独坐,往往虚构许多空中楼阁”,“她爱宇宙间一切的壮美”。而叔健是学工程的,天性冷漠,无法与浪漫的醒秋产生共鸣。杜醒秋作为一位受五四时代影响的女性,她内心充满了痛苦、矛盾、失望和悲愤。她奢望在皈依天主教后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仍然一片茫然,只好靠努力去爱“她那理想所构成的神秘影子”,来慰藉自己婚姻生活的不幸。“因为这影子是她的幻想,她的柔情,她的爱,她的梦,一点一点塑造成功。”杜醒秋最终在报答母爱的信念中,找到了完美爱情的表达方式,以虚幻的方式来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棘心》真实地再现了苏雪林早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小说中杜醒秋的思想、性格、生活和她自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杜醒秋和叔健的情感纠葛,几乎是现实生活中苏雪林和张宝龄的真实写照。方维保就此认为:“在苏雪林那里,恋母与寻夫是胶结为一体的。”《绿天》的基调“在表现夫爱时,也回应着母爱”;《棘心》的基本情节“在表现母爱时融合着对丈夫的寻找”;《苏雪林:荆棘花冠》,第127页。表现和回应母爱不假,寻夫则未必。在苏雪林心目中,爱情远比婚姻庄严和神圣。如她在结婚十年后,取材于印度文学故事创作的三幕话剧《鸠那罗的眼睛》1935年11月1日《文学》月刊第5卷第5期。,通过深受礼教束缚的青年王子——鸠那罗和其父王、王后的种种纠葛,仍然表现了爱情力量的伟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团结出版社
苏雪林:“精神贞操之重要,更在肉体之上”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1)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2)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3)
一、“你想我的心么?我愿意将这个给你”:秦风(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2)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3)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4)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5)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6)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7)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8)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9)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0)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1)
二、“我爱的并不是实际的他,而是他的影子”:张宝龄(1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1)
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2)一、“成功的花,人们惊慕她现时的明艳!”(3)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1)二、“爱在右,同情在左”(2)
二、“爱在右,同情在左”(3)三、“爱了一个人,即永久不改变”(1)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