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大道無所不在   》 第12節:求雨      梁實秋 Liang Shiqiu

  教育的方法多端,言教不如身教。父母設非低能,大抵也會知道模仿。在公共場所,如果年輕人都知道不可喧嘩,他們的父母大概也會不大聲說話。如果年輕人都知道魚貫排隊,他們的父母也會不再攘臂搶先。如果年輕人不牽着狗在人行道上遺矢,他們的父母也許不好意思到處吐痰。種種無言之教,影響很大,父母教育兒女,兒女也教育父母,有些事情是需要解釋的,例如:中年發福不是好現象,要防止血壓高,要註意膽固醇等。
  有些父母在行為上犯有錯誤,甚至惡性重大不堪造就,為人子者也負有教育的責任。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而不違,勞而不怨。”這就是說,父母有錯,要委婉勸告,不可不管;他不聽,也不可放棄不管,更不可怨恨。當然,更不可以體罰。看父母那副孱弱的樣子,不足以當尊拳。
  求雨
  (民國)七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報紙,桃園縣“新屋觀音兩鄉農民跪行祈雨六個小時”。儀式很隆重。上午八點不到,穿麻衣的兩鄉鄉長、水利站長、村長代表等十餘人,以及一千餘名農友,齊集觀音鄉保生村溥濟宮前,嚮保生大帝表明求祝的意旨後,轉往茄鼕溪進行“赤手摸魚”。如摸得鯽魚則求而得而,如摸得蝦則求雨無雨,神亦莫能助。摸了二十分鐘果然得鯽。衆大歡喜。於是一路跪拜返回溥濟宮,宣讀求雨的禱告文。隨後就“出祈”,一路跪拜,沿公路到新屋鄉的北湖村,三步一拜,五步一跪,到北湖村後折返,一路大喊“求天降下雨”,返抵溥濟宮已過下午四時。
  天久不雨是一件大事。《春秋》就不斷地有記載,例如文公二年“自十有二月不雨,至於秋七月”,半年多不下雨,當然很嚴重。《水滸傳》裏的一首山歌,“夏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盡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其實我們靠天吃飯,果真大旱,把扇搖也不能當飯吃。
  求雨之事,古已有之。旱而求雨之大祭曰雩。《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雲者何,旱祭也。”何休註:“雩,請雨祭名。君親之南郊,以六事謝過自責曰:‘政不一與?民失職與?宮室崇與?婦謁盛與?苞苴行與?雩夫俱與?’使童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謂之雩。”旱祭之時,君王謝過自責,雖然是一種虛文,究竟是負責知恥的表現,並不以災禍完全諉之於天。天災人禍是兩件事,藉天災而反躬自省,不也很好麽?
  “東山霖雨西山晴”,雨究竟是地方的事,所以求雨也不能專靠君王。《禮記·月令》:仲夏之月,“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雲祀百闢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𠔌實”。這就是要地方官主持雩祭求雨,不但要祭上帝,還要祭造福地方的先賢。多燒香,多磕頭,總沒有錯。下雨不下雨,究竟歸誰管,實在說不清楚。桃園縣農民請雨,祭的是“保生大帝”,我不曉得他是何方神聖。大概是一位保境安民的地方神吧。不知他是能直接命令雷公電母興雲作雨,還是要轉呈層峰上達天庭作最後的核奪。
  無論如何,桃園縣這兩鄉的官民人等實在很聰明,在“出祈”之前,先在一條溪裏作赤手摸魚的測驗,測驗一下天公到底肯不肯下雨。測得相當把握之後,再三步一拜五步一跪地往返祈雨。“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虧本的生意沒人做。”若無相當把握,誰肯冒冒失失地就跪拜起來?那豈不是成了虧本生意?不過他們百密一疏,他們似乎沒想到摸魚測驗的方法未必可靠。摸到魚,還是不下雨,怎麽辦?三步一拜,五步一跪,往返八公裏,耗時六小時,這種自虐性的運動不簡單。不信,你試試看。人不到情急,誰願出此下策?這是苦肉計,希望以虔誠的表示來感動上蒼。
  天旱,又好像不是有好生之德的上帝的意思。《詩·大雅·雲漢》:“旱魃為虐。”疏:“神異經云,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襢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日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裏。一名旱母。”旱神簡直是個小妖精。目在頂上,所以目中無人。頂上三尺有青天,所以他也許還知道畏上帝。所以我們求雨來對付他。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送禮第2節:拜年第3節:小賬第4節:市容
第5節:北平的垃圾第6節:洋罪第7節:匿名信(1)第8節:匿名信(2)
第9節:旁若無人第10節:過年第11節:教育你的父母第12節:求雨
第13節:幸災樂禍第14節:小聲些第15節:住一樓一底房者的悲哀第16節:推銷術
第17節:臉譜第18節:廢話第19節:快樂第20節:駡人的藝術
第21節:讓座(1)第22節:讓座(2)第23節:孩子第24節:女人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