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考古 圖說北齊高洋墓   》 第12節:被侵擾的武士(圖)      朱岩 Zhu Yan

  回想當時發現大文吏俑時的情景,我至今依然歷歷在目。1987年發掘墓室的時候,我們利用墓室頂部的盜洞,架設了一個簡易的"電梯"。這個所謂的"電梯",實際上是用一臺捲揚機吊動一個礦井上使用的吊籃,我們這些進行發掘的工作人員和工人,都是利用這個吊籃上上下下的。從盜洞口有大量的泥土掉進墓室中,當我們把這些泥土清理出去大多半時,位於墓室和甬道間第三道封門墻上的盜洞也顯露出來。從盜洞嚮甬道內望去,有一扇被破壞的石門正好斜倚在第三道封門墻的盜洞下,毫無疑問,這是盜墓者當初進入甬道的路徑。由於有第三道封門墻的阻擋,從墓室頂部盜洞大量涌入的泥土,並沒能進入甬道,所以大傢對於空曠、寂靜的甬道充滿了期待。
  經過安全性的確認以後,這天恰好趕到工地的徐光冀先生同意我第一個進入甬道查看。我帶上手電筒,從第三道封門墻的盜洞進去,沿着斜倚的石門扇慢慢下到了甬道的地面。儘管水泵在不間斷地抽水,我穿的高腰雨靴還是有大約30公分浸沒於水中。藉着手電筒微弱的光亮,我看到不遠處的另一扇石門依然矗立着,我趟着水剛走近石門,手電筒的光柱一下就打在了東側的大文吏俑身上。
  
  1灣漳墓(16):灣漳墓石門外西側的大陶俑剎那間我驚呆了,我是第一次見到如此高大、雕塑水平如此高超的藝術品。我的心砰砰跳着,四周一遍寂靜。我站在黑黢黢的地底,站在沒過腳踝的水中發呆,半天緩不過神來,直到頭頂的同伴叫着我的名字,我纔猛然驚覺這是在古墓中探險。我一邊回應着同伴的呼叫,一邊把光柱晃到石門外的西側,我看到,在這裏也有一個大小幾乎一模一樣的大文吏俑,可惜的是這件大俑胸部以上的部位已被盜墓者砸碎。
  回到地面,我把我的見聞告訴大傢的時候,每個人都眼光發亮,神情為之一振。現在,這件大文吏俑已經成為國傢瑰寶,無數次地作為中國國寶展品到世界各國展出。2灣漳墓陶俑(2):1566號大文吏俑(局部)
  墓道壁畫中的人物,細緻地描畫出北朝服飾的特徵,那是彌足珍貴的實物史料,但美中不足的是,壁畫屬於平面性質的,它反映出來的信息多少會受到局限;而大文吏俑則不同,它從立體的角度,給我們展現出北朝的褲褶信息。
  褲褶起源於北方民族,其式樣原本是左裧、窄袖,下褲是連襠式,褲腿比較瘦,它最初是作為軍中將士穿著的服裝使用的。從文獻資料考察,褲褶最遲在東漢晚期已經傳入中原地區,那時僅限於軍中的下級官吏和士兵穿着。東漢末年,呂範追隨孫策起兵,部下有軍士兩千人,為整肅軍中風紀,他自願暫時充任兼管軍中雜務的都督一職。呂範素以士大夫自居,這時為了大局需要,他毅然脫去了士大夫所穿戴的褠,穿上作為下級軍官都督纔使用的軍服褲褶,一時被傳為美談。三國兩晉時期,褲褶依然屬於軍服,軍中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一般都穿褲褶。這時偶爾也有文職官吏穿着褲褶的記載,如西晉太子太傅楊濟,曾經跟隨皇帝在洛陽邙山附近射獵,他和侍中王濟都穿著布褲褶,騎着馬、手執角弓在皇帝的輦前跑前跑後。由於褲褶行動便利,南北朝時期,它的使用範圍進一步擴大,樣式也有了一些變化,北魏以後,褲褶不僅是軍服,還曾經成為朝服,在社會上被廣泛使用。我們從南北朝的壁畫、陶俑等資料中可以看到,絶大多數的褲褶是右裧,而且以大袖為主,下褲也相當肥大,即發展成為大口褲,這就很適合作為朝服使用了。
  褲褶形製進入中原的變化過程,也折射出南北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4.被侵擾的武士
  通過甬道第三道封門墻後,就進入了磚築墓室。
  墓室為四角攢尖式結構,因墓室頂部已經遭到盜墓者破壞,通過實測可知,現存墓室內高11.8米,復原後內高應為12.6米。這樣的高度是罕見的,發掘的時候,我們也曾為之驚嘆不已。整座墓室類似一間寬大而高聳的方形廳堂,四壁略有弧度,南北7.56米,東西7.4米,面積近56平方米。墓室的墻壁由五層磚砌成,壁厚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第1節:通往灣漳之路第2節:七十二疑塚第3節:北朝陵墓群調查第4節:最高大的墳丘天子塚(圖)
第5節:開進灣漳村(圖)第6節:初見帝王威儀(圖)第7節:踏過蓮花地毯的儀仗隊(圖)第8節:墓道壁畫人物
第9節:兩側的儀仗隊列第10節:地下水出現了(圖)第11節:朱雀門中睡國寶(圖)第12節:被侵擾的武士(圖)
第13節:墓葬部分被盜掘(圖)第14節:墓室頂部的天象圖(圖)第15節:鎖定陵墓主人第16節:蒼狼出世(圖)
第17節:我是一隻來自北方的狼第18節:雙面皇帝第19節:既徵伐四剋,威振戎夏第20節:乍現盛世曙光(圖)
第21節:華麗時代(圖)第22節:色彩紛呈的時代(圖)第23節:畫傢的綫條老到純熟第24節:迷霧重重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