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元大都城(1)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元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蒙古軍隊不僅統一了中國,而且鐵蹄不停,四處侵略。蒙古軍隊所嚮,東至日本,南到爪哇,西南占波斯,西陷莫斯科,進而侵入波蘭。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帝國元朝政治中心的大都,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大都城址選擇在金中都城東北,太液池瓊華島的周圍。這是因為:中都城遭兵燹之難,不易恢復;又臨近渾河(永定河),常受洪水泛濫之害;新城址瀕臨高梁河水係,水源比較豐沛;太液池瓊華島風景秀麗,可為新城宮殿的基礎;作為元帝國的首都,要建設一個比前代更大的都城。城址選定後,大都城的建,從至元元年(1264年)重瓊華島,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舊城居民遷入新城,共歷時21年。
  大都作為元朝的政治中心,在這裏設置中央官署:中書省,總理全國政事;樞密院,統轄全國軍事;御史臺,監察官吏政績;司農司,負責勸課農桑;宣政院,掌管西藏和佛教事物;將作院,管理工匠事宜;通政院,統管全國的站赤(即驛站)。
  元代的驛站稱做站赤,驛站組織,更加完善。《永樂大典·站赤》對元朝驛站制度有詳細記載,它東北至奴爾幹(黑竜江入海口一帶),北方到吉利吉斯部落(今葉尼塞河上遊),西南達西藏地區,共設驛站1519處。其中,陸站1095處,分為馬站、牛站、狗站與車站、轎站,分別以馬、牛、驢、犬與車、轎、雪橇為交通工具;水站有424處,備有船衹,遊弋往來—從而形成全國性的交通網絡。這個交通網絡的中心就是大都。
  元朝政治神經中樞—大都,格局宏大,規劃嚴整,建築壯麗,氣勢雄偉。大都城分為大城、皇城和宮城三重城。
  大城就是外城,從北朝南,呈一個方整的矩形,周圍長28600米,南北長7600米,東西寬6700米。它的南城墻約在今北京市東西長安街的南側;北城墻在今德勝門和安定門外小關一綫,仍有土城遺跡保存;東西城墻南段大體與後來的城墻基址相合。城墻全部用夯土築成。為了加固城墻,在夯土中使用了竪柱和橫木。城墻基寬、通高和頂寬的比例是3∶2∶1。城墻頂部設有半圓形瓦管,以便排水。墻皮不鑲砌城磚和條石,而是用蘆葦編席,自下而上,將土墻遮蓋起來,以避風雨剝蝕。城周設11座城門:正南中央為麗正門(今天安門南),右為順承門(今西單南),左為文明門(今東單南),北面東為安貞門(今安定門小關),西為健德門(今德勝門小關);東面為光熙門(今和平裏東),崇仁門(今東直門),齊化門(今朝陽門);西面為肅清門(今學院路西),和義門(今西直門),平則門(今阜成門)。城門外築有增加防禦力量的小城—甕城。元大都和義門甕城城門遺址發掘,是1969年在拆除明清內城西直門城樓時進行的。拆除中發現了包在明代西直門城樓內的元大都城和義門甕城城門,門洞內的題記標明它是至正十八年(1358年)建造的。城門殘高22米,門洞長9.92米,由磚包砌,雄偉壯觀。可見中國巨都—元大都11座雄壯城門之一斑。各城門都有壯麗的門樓。城四隅還建着高大的角樓。環城挖有又寬又深的護城河。
  皇城在大城內南部中央地區,它的東墻在今南北河沿西側,西墻在今西皇城根,北墻在今地安門南一綫,南墻在今東、西華門大街以南,周長約近10公裏。皇城的主要作用是將宮城、太液池、興聖宮和隆福宮包圍起來,加築一道防禦的墻垣。皇城南面中門為欞星門,從欞星門到麗正門之間是皇廷廣場,左右兩側為千步廊。這裏布設一些重要的中央官署。在欞星門內,有金水河穿流,上建石橋,高柳萬株,林水交映,氣氛森嚴。
  宮城在皇城內南部偏東,因西臨太液池而沒有居中。宮城為長方形,周圍約4公裏餘。宮城有四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厚載門,南為崇天門。崇天門東西長約51米,南北深約16米,高約26米,門11間,門上有樓,左右兩觀,下開5門。宮城內的主要建築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面以大明殿為主體,北面以延春閣為主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