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林語堂 Lin Yutang
孔子的最重要的若幹特點之一,足以真正說明他的聲望如此之隆,就是孔子的學問淵博,而畢生好學的緣故。孔子本人也屢次說過這種話。孔子自己承認並非那種"生而知之者",他衹是一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而已。他承認"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他認為可憂愁的若幹事之中有一件,那就是荒廢學業。他說的話裏我發現有一句,其中所顯示出的遺憾,正和現代考古學家所感到的遺憾完全相同。他想重建古代的宗教禮儀,於是到杞國去求訪夏代的古俗遺物,到宋國以求訪商代宗教習俗禮儀,但是並無所獲。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吾能徵之矣。"換句話說,孔子根本上是個歷史學家,他力圖從當時尚存的風俗古物以及文獻之中,去研究並保存已然淹沒的古代禮儀制度。他竭盡精力之所得,就是他整理編著的《五經》。嚴格說,正如清朝學人章學誠所說"六經皆史",所以《五經》就是史書,自與《四書》不同。我想孔子之如此受人仰望,並不見得怎麽由於他是當年最偉大的智者,而倒是由於他是當年最淵博的學人,他能將古代的經典學問授予徒衆。當年有很豐厚的古代政治制度的學問,也有更為豐富的有關古代宗教典禮的知識,那些古代神權政治有些部分已然沒落,有的已日趨衰微,尤其商朝那套古禮,這些情形,由孔子手訂的《五經》裏即可看出。據說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七十二人精通《詩經》、《書經》、《禮記》、音樂。孔子堅信歷史的價值,因為他相信人類文化必然會繼續。在《論中庸》內,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在治國平天下的大業上,有三個必要條件:個人的道德,政治地位,歷史的傳統,缺一而為政,不足以成功,不足以立信。政治制度不論如何好,單此一個條件,也無成功之望。孔門的學術研究,結果發展成為歷史豐厚的遺産,而當時其他學派,在此方面,則全付闕如。因此我個人相信,儒傢之能戰勝其他學派如道傢、墨傢,一半是由於儒傢本身的哲學價值,一半也由於儒傢的學術地位。儒傢為師者確是可以拿出東西來教學生,而學生也確實可以學而有所收穫。那套真實的學問就是歷史,而其他學派衹能誇示一下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兼愛"也罷,"為己"也罷,沒有具體的內容。
關於孔子和悅可親的風趣,必須在此一提。因為這可以說明我在前面所說孔子所過的生活是充實而快活的日子,這和宋朝理學家那種窒息生機大殺風景的教條是大異其趣的,並且由此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單純和偉大。孔子不是一個愛"耍嘴皮子"的人,但有時候他也不由得說幾句俏皮話,像下面幾句便是:"凡是自己不說:'怎麽辦呢?怎麽辦呢?'的人,我對這種人也沒法怎麽辦。"《論語》的原文是: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他又說:知道自己犯了過錯而不肯改,那是又犯了過錯。有時孔子也用《詩經》上的句子小發風趣詼諧之詞。《詩經》上有一首詩,在詩裏情人說"不是不想念,而是你傢離得太遠了",纔沒法與他相會。孔子論到這首詩時說:"我看那女的根本心裏並不想那個男的,否則怎麽會嫌路途遙遠呢。"《論語》裏原文為:
"唐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
但是我們覺得孔子獨具的風趣,也就是最好的風趣,那種風趣就是孔子在挖苦自己時自然流露出來的。孔子有好多時候可以嘲笑自己表面的缺點,或是承認別人對他的批評正中要害。他的風趣有時衹是他們師生之間偶爾輕微的玩笑而已,並無深意可言。有一次,一個村民說:"孔子真夠偉大的!什麽都通,件件稀鬆。"孔子聽見這樣的批評,就對學生說:"那麽我要專攻什麽呢?是射箭呢?還是駕車呢?"《論語》上的原文是: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弟子曰:"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 | 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 | 第5節:第一章 導言(1) | 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 | 第8節:第一章 導言(4) | 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 | 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 | 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 | 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 | 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