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论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工廠》(Fabryka,1970年)和《拉力賽之前》(Przed Rajdem,1971年),無論是前者中因官僚主義荼毒而缺少設備的拖拉機工廠,還是後者中那兩位因波蘭産菲亞特跑車問題多多而無法參加蒙特卡洛拉力賽的車手,表現的都是波蘭的經濟睏境。前者再次用剪輯來確立全片結構,他將爾蘇斯拖拉機工廠裏的産業工人與冗長不堪、套話連篇的董事會會議的畫面剪輯在一起。《拉力賽之前》則將畫面與音樂有效地對位在一起,竪琴的古典樂聲與混亂的場面形成對比。
  《疊句》(Refren,1972年)則是對他處女作《辦公室》中已有的那種黑色幽默的精加工:官僚主義無處不在,哪怕是在殯儀館。一位顧客被告知,如果沒有死在規定範圍之內的大街上,那他也沒法被埋在他所要求埋入的公墓中。另一位顧客則明白了沒有死亡證明就無法得到墓地的道理。全片最後一個鏡頭,也是最具基耶斯洛夫斯基式特色的一個鏡頭:人們在新生的嬰兒身上挂上數字。如果說,死亡成了一種可以按部就班的工作,結尾這個鏡頭則嘲諷地暗示了,官僚主義其實從出生之際便已開始。《疊句》與基耶斯洛夫斯基參與簽名的1971年波蘭電影人宣言保持了統一步調,該宣言呼籲紀錄片更多地鞭撻官僚主義、腐敗及偽善。
  但是,在魯賓銅礦委托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攝的兩部紀錄片——《洛剋婁和奇羅納格拉之間》(Miedzy Wroclawlem a Zielona Gora,1972年)、《銅礦安全與衛生守則》(Podstawy BHP w Kopalni Miedzi,1972年)——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樂觀得多的態度。前者由一名年輕男工人負責講述,他在七個月前來到這座位於洛剋婁和奇羅納格拉之間的新城。男子不僅對自己的工作環境,更對魯賓銅礦本身大加贊揚,在那裏,他們建造起“如雨後春筍一般”的公寓樓。畫面中出現新建的樓房、學校、商店、劇院和運動場,為他“一座正在蘇醒、充滿生機的城市”的旁白提供了佐證。《銅礦安全與衛生守則》則是一部專門用於工人培訓的短片,這也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所有紀錄片中唯一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進行旁白的一部。影片聚焦的仍是《洛剋婁和奇羅納格拉之間》中的那位工人,他為觀衆介紹了在礦井中該如何工作。但最有趣的卻是不該做什麽的部分——例如不該從行駛的地下列車上跳下來——不少都是以卡通畫的形式來表現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