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
二、李白(6)
闵泽平 Min Zeping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二、李白(6)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二、李白(6) 唐宋才子的真实生活 二、李白(6)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腰间延陵剑,玉带明珠袍。 我昔斗鸡徒,连延五陵豪。邀遮相组织,呵吓来煎熬。 君开万丛人,鞍马皆辟易。告急清宪台,脱余北门厄。
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告诉我们,这首诗所描写的是当年李太白为街头的流氓无赖所围困,险遭不测,情况万分紧急,甚至还被关押在军营之中。陆调跑到监察部门求救,才将李太白捞了出来,即“青莲少时,曾为无赖子所困,得陆调求解”。
李白的梦想是做一个伟大的侠客。西方哲人说过,一个人梦中所想的事情,在他清醒的时候也有可能去做,假如条件允许的话。李太白写了《侠客行》、《白马行》等诗篇,不余遗力地颂扬这些“杀人都市中”侠客,表明他内心实在是向往这种“十步杀一人”的生活的。李太白还告诉我们,从十五岁起,他就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所谓“十五好剑术”、“高冠佩雄剑”是也。尔后终其一生,他也没怎样离开剑,“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所以时人魏颢很果断地说:“(李太白)少任侠,手刃数人。”能够手刃数人,可见李太白确实剑术高超、武艺高强。
严谨的学者指出四川并没有武侠世界中所谓的“峨眉派”等,那么李太白的功夫从何而来?据考证,一方面是受到了南蛮文化尚武风气的影响。同样出生四川的初唐大才子陈子昂曾经也是一个侠客,卢藏用的《陈氏别传》明确地告诉我们,陈子昂奇杰过人,姿态岳立,他开始以豪家之子驰侠使气,到十七、八岁的时候还没有读书写字。看来,蜀中虽没有金庸先生所虚构的那些武术流派与武林大家,尚武的风气却是异常浓厚。年轻的李太白自然也是个习武之人,唐人的传记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这一点。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云:“(李太白)少以侠自任。”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石》也说李太白“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名闻京师或许是夸饰之词,但诗人年轻的时候尚武使气,提着宝剑四处闲逛,寻找不平之事,也是事实。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与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洛阳相识,遂相约同游梁宋。第二年两人又同游齐赵,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秋天离别的时候,杜甫写了一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许多人认为,在这里年轻的杜甫对李太白有所规劝,希望他能警醒:痛饮狂歌,空度岁月,又有什么意义?飞扬跋扈,斗殴杀人,又称算哪门子英雄好汉?可见,大家伙儿都认为早年的太白确实是仗剑行于江湖的。
另一方面,李太白的侠气是受到了他蜀中老师的影响。李太白第一位老师赵蕤,据说就是一位侠客。《唐诗纪事》卷十八引东蜀《彰明逸事》云:李太白隐居在戴天大匡山的时候,经常前去向赵蕤请教问题。赵蕤也是个耿介之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之学,写过一本名为《长短经》的著作。李太白曾经跟随他学习了一年有余。李太白的纵横家思想及高超的剑术,应该来自赵蕤。
李太白为什么手刃数人?为何手刃数人后还平安无事?这些问题确实令人费解。早些时候,陈子昂曾经写过一篇《复仇议状》,讨论的就是如何处置私自杀人的问题。当时的结论就是私自杀人倘若有正当的理由,朝廷可以先表彰他然后再处死他。后来柳宗元还重新提起这个问题,反对朝廷表彰私自杀人者。总之,不管处于何种原因,在大唐人看来,私自杀人者都难逃法网。李太白为何在杀人后还得意洋洋四处宣扬,生怕他人不知晓呢?专家经过慎重研究,推测说,李太白可能是在偏僻的蜀国杀人,或者李家是当地的豪强,民不敢报,官不敢究。当然,也有可能是李太白杀了几个剪径的小蟊贼,这样不仅没有生命危险,还是会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李太白叙述他的梦想,而魏颢信以为真,当作事实给记录下来了。因为李白从来剑不离身,总是手握利器,崔宗之曾经写过一首诗《赠李十二》,就说李太白“袖有匕首剑,怀中茂陵书。双眸光照人,词赋凌《子虚》”。为了烘托自己的豪侠形象,李太白告诉魏颢自己手刃数人;魏颢对李太白无比崇拜,注视着李太白手中那把锋利的白刃,自然就这样的故事深信不疑,倘若他露出怀疑的神情,李太白说不定会当即演示一番,这就会让魏颢紧张起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崇文书局 |
|
|
一、王维(1) | 一、王维(2) | 一、王维(3) | 一、王维(4) | 一、王维(5) | 一、王维(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