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典 》 全本新註聊齋志異 》
狐妾
蒲鬆齡 Pu Songling
萊蕪劉洞九[1],官汾州[2].獨坐署中,聞亭外笑語漸近。入室,則四女子:一四十許,一可三十,一二十四五已來,末後一垂髫者。並立幾前,相視而笑。劉固知官署多狐,置不顧。少間,垂髫者出一紅巾,戲拋面上。
劉拾擲窗間,仍不顧。四女一笑而去。一日,年長者來,謂劉曰:“捨妹與君有緣,願無棄葑菲[3].”劉漫應之[4].女遂去。俄偕一婢,擁垂髫兒來,俾與劉並肩坐。曰:“一對好鳳侶[5],今夜諧花燭。勉事劉郎,我去矣。”
劉諦視,光豔無儔[6],遂與燕好[7].詰其行蹤,女曰:“妾固非人,而實人也。妾,前官之女,蠱於狐[8],奄忽以死,窆園內[9].衆狐以術生我,遂飄然若狐。”劉因以手探尻際[10].女覺之,笑曰:“君將無謂狐有尾耶?”
轉身雲:“請試捫之。”自此,遂留不去。每行坐,與小婢俱。傢人俱尊以小君禮[11].婢媼參謁,賞賚甚豐。
值劉壽辰,賓客煩多,共三十餘筵,須庖人甚衆;先期牒拘[12],僅一二到者。劉不勝恚。女知之,便言:“勿憂。庖人既不足用,不如並其來者遣之。妾固短於纔,然三十席亦不難辦。”劉喜,命以魚肉薑桂,悉移內署[13].傢中人但聞刀砧聲,繁碎不絶。門內設一幾,行炙者置其上;轉視,則餚俎已滿。托去復來,十餘人絡繹於道,取之不竭。末後,行炙人來索湯餅[14].內言曰:“主人未嘗預囑,咄嗟何以辦[15]?”
既而曰:“無已[16],其假之。”少頃,呼取湯餅。視之,三十餘碗,蒸騰幾上[17].客既去,乃謂劉曰:“可出金資,償某傢湯餅。”劉使人將直去。
則其傢失湯餅,方共驚異;使至,疑始解。一夕,夜酌,偶思山東苦[18].女請取之。遂出門去,移時返曰:“門外一[19],可供數日飲。”劉視之,果得酒,真傢中甕頭春也。
越數日,夫人遣二僕如汾。途中一僕曰:“聞狐夫人犒賞優厚,此去得賞金,可買一裘。”女在署已知之,嚮劉曰:“傢中人將至。可恨傖奴無禮[20],必報之。”明日,僕甫入城,頭大痛,至署,抱首號呼。共擬進醫藥。
劉笑曰:“勿須療,時至當自瘥。”衆疑其獲罪小君。僕自思:初來未解裝,罪何由得?無所告訴,漫膝行而哀之。簾中語曰:“爾謂夫人,則亦已耳[21],何謂‘狐’也?”僕乃悟,叩不已。又曰:“既欲得裘,何得復無禮?”已而曰:“汝愈矣。”言已,僕病若失。僕拜欲出,忽自簾中擲一裹出,曰:“此一羔羊裘也,可將去。”僕解視,得五金。劉問傢中消息,僕言:都無事,惟夜失藏酒一。稽其時日,即取酒夜也。群憚其神,呼之“聖仙”。劉為繪小像。
時張道一為提學使[22],聞其異,以桑梓誼詣劉[23],欲乞一面。女拒之。劉示以像,張強攜而去。歸懸座右,朝夕祝之雲:“以卿麗質,何之不可?乃托身於之老[24]!下官殊不惡於洞九,何不一惠顧?”女在署,忽謂劉曰:“張公無禮,當小懲之。”一日,張方祝,似有人以界方擊額,崩然甚痛。大懼,反捲[25].劉詰之,使隱其故而詭對之。劉笑曰:“主人額上得毋痛否?”使不能欺,以實告。
無何,婿亓生來,請覲之。女固辭。亓請之堅。劉曰:“婿非他人,何拒之深?”女曰:“婿相見,必當有以贈之。渠望我奢,自度不能滿其志,故適不欲見耳。既固請之,乃許以十日見。”及期,亓入,隔簾揖之,少緻存問。儀容隱約,不敢審諦;既退,數步之外,輒回眸註盼。但聞女言曰:
“阿婿回首矣!”言已,大笑,烈烈如鳴[26].亓聞之,脛股皆軟,搖搖然若喪魂魄。既出,坐移時,始稍定。乃曰:“適聞笑聲,如聽霹靂,竟不覺身為己有。”少頃,婢以女命,贈元二十金。亓受之,謂婢曰:“聖仙日與
丈人
居[27],寧不知我素性揮霍,不慣使小錢耶?“女聞之曰:”我固知其然。囊底適罄;嚮結伴至汴梁[28],其城為河伯占據[29],庫藏皆沒水中[30],入水各得些須,何能飽無饜之求?且我縱能厚,彼福薄亦不能任。“
女凡事能先知,遇有疑難,與議,無不剖[31].一日,並坐,忽仰天大驚曰:“大劫將至[32],為之奈何!”劉驚問傢口,曰:“餘悉無恙,獨二公子可慮。此處不久將為戰場,君當求差遠去,庶免於難。”劉從之,乞於上官,得解餉雲貴間[33].道裏遼遠,聞者之[34],而女獨賀。無何,薑叛[35],汾州沒為賊窟[36].劉仲子自山東來[37],適遭其變,遂被害。城陷,官僚皆罹於難[38],惟劉以公出得免[39].盜平,劉始歸。尋以大案罷誤[40],貧至饔饗不給[41];而當道者又多所需索,因而窘憂欲死[42].女曰:“勿憂,床下三千金,可資用度。”劉大喜,問:“竊之何處?”曰:“天下無主之物,取之不盡,何庸竊乎。”劉藉謀得脫歸[43],女從之。後數年忽去,紙裹數事留贈[44],中有喪傢挂門之小,長二寸許,群以為不祥。劉尋卒。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註釋”
[1]萊蕪:今山東省萊蕪縣。清代屬泰安府。
[2]汾州:明清府名。治所在今山西汾陽縣。
[3]無棄葑菲:意謂不要因捨妹寒賤而捨棄其一德之長。葑菲藉指其妹,本《詩·邶風·𠔌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葑,蔓菁。
菲,蘿蔔。下體,指葑、菲的塊根。采葑菲之葉而不用其塊根,比喻男子重貌而不重德。[4]漫應:信口答應。漫,信口,姑且。
[5]鳳侶:鳳凰。喻夫妻。本《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鳳凰於飛,和鳴鏘鏘。”
[6]無儔:無雙,無與倫比。
[7]燕好:夫妻和好。常指新婚之好,取《詩·邶風·𠔌風》:“燕爾新婚,如兄如弟”之義。
[8]蠱(gǔ古):傳說中的害人之蟲,吞之入腹能使人昏狂失志。這裏作迷惑、毒害解。
[9]窆(biǎn貶):埋葬。
[10]尻(kǎo考):脊椎末端之尾骨。
[11]小君:諸侯夫人之稱,也稱“少君”,見《禮記·麯禮》。本句是說僕人們以夫人之禮對待狐妾。
[12]先期牒拘:事前發文徵調。牒,這裏指傳票。拘,調集,徵調。[13]內署:官府內院。指劉的內宅。
[14]湯餅:湯面。
[15]咄嗟何以辦:怎能一聲吩咐就可以齊備呢?咄嗟,使令聲。[16]無已:不得已。
[17]蒸騰:熱氣蒸騰。
[18]山東苦:即下文“甕頭春”酒。大約是一種泛微緑色略帶苦味的傢
釀甜酒。
[19]罌(yīng英):一種小口大腹的酒壇。
[20]傖(chēng稱)奴:下賤奴才。傖,鄙賤。
[21]則亦已耳:也就罷了。
[22]張道一:其名又見捲四《鬍四相公》篇,稱“道一先生為西川(或作州)學使”,二篇所言當為一人。呂湛恩註嘗疑此人即萊蕪張四教,“道一或其別號”。雖未言所據,而呂氏之疑當非無因。按據有關記載,萊蕪張四教,字芹,順治三年丙戌科進士,順治六年至九年任山西提學使,擢陝西榆林道參議,以迕當政罷歸。王士《居易錄》嘗載得諸傳聞之佚事一則,略謂:張以部郎居京時,嘗納一婢甚麗,自稱東禦艾氏女。後攜之赴山西提學任,途經一驛,見雉起草間,感之而孕。到官後生一子即歿。歿前自畫小像一幀留箱奩中。自是每夜必托夢於張,而預告其休咎。張懸像別室,食必親薦。一日誤以羹污其上,夜夢妾怒詰之,天明則畫已失去。異日,張以故謁巡撫,見屏風畫美人絶肖其妾,因屢目之;巡撫因問。張述其故,巡撫乃掇贈之以歸。歸後復見夢如昔矣。妾嘗謂張不利宦途,稍遷即宜為退休計;及秩滿遷榆林道參議,遂罷歸,果如妾言。漁洋此一記述頗可佐證呂氏疑似之說,亦可從中略見聊齋故事移花接木改造傳聞之某類特點,故附贅如上。總之,小說傢言本不必盡合於事實,況皆得諸傳聞,客有異辭,固不可執此以議彼者也。
[23]以桑梓誼:以同鄉的身份。《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桑樹和梓樹,古人常種於宅旁,以供養生送死。後遂以之作為故鄉的代稱。
[24](sān sān三三)之老:謂白發下垂的老人。辛棄疾《行香子·雲道中》:“岸輕烏,白發。”
[25]反捲:歸還畫有狐妾像的畫捲。
[26]烈烈:形容聲音激越。
[27]丈人:嶽父。古時稱“舅”或“外舅”。朱翌《猗覺寮雜記》捲下:“《爾雅》:妻之父為外舅,母為外姑。今無此稱,皆曰丈人、丈母。”
[28]汴梁:今河南開封市。明清為開封府,汴梁是它的舊稱。
[29]河伯:傳說中的黃河神。《竹書紀年》等多數古籍認為姓馮,名夷。
又名冰夷、馮遲。顧炎武謂河伯因國居河上而命名為伯,見《日知錄》二五“河伯”。
[30]庫藏(zàng葬):倉庫所儲之物。
[31]剖:謂分辨明悉。
[32]大劫:大難。劫,由佛教所說“劫災”而來,比喻難以逃脫、不可避免的災難。
[33]解(jiè戒)餉雲貴間:押送軍用糧餉到雲南、貴州一帶。餉,軍糧,也可泛指軍隊俸給。
[34]吊:哀憐,慰勸。
[35]薑:明末大同總兵官,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義軍入雲中,以城迎降。
同年六月,復殺義軍首領柯天相等,以城降清。一六四八年,薑又連結義軍餘部抗清,北起大同,南至蒲州,陷山西州縣多所,清廷派多路重兵鎮壓,至次年八月始被剿平。事詳王士《香祖筆記》四、《清史稿·世祖本紀》。
[36]汾州沒為賊窟:據《世祖本紀》,薑部陷汾州在一六四八年四月。
九月收復。
[37]仲子:次子,即上文的“二公子”。
[38]官僚:汾州長吏及其下屬。
[39]公出:因公外出。
[40]罷誤:又叫“詿誤”、“誤”。官吏因他人他事牽連而受貶黜責罰。
[41]饔饗(yōng sūn雍孫)不給:猶言三餐不繼。古人每日兩餐,早餐叫饔,晚餐叫飧。不給,供應不上。
[42]窘憂:睏窘憂愁。
[43]藉謀得脫歸:謂藉助於狐女的謀劃得以脫身還鄉。
[44]數事:幾件東西,猶言“數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大話聊齋 |
|
|
捲一: 考城隍 | 耳中人 | 屍變 | 噴水 | 瞳人語 | 畫壁 | 山魈[1] | 咬鬼 | 捉狐 | 荍中怪 | 宅妖 | 王六郎 | 偷桃 | 種梨 | 勞山道士 | 長清僧 | 蛇人 | 斫蟒 | 犬姦 | 雹神 | 狐嫁女 | 嬌娜 | 僧孽 | 妖術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