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天變(中國歷代宮廷政變全景) 》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兄奪位(1)
張惠誠 Zhang Huicheng
大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共有二十二個兒子,其中正妻竇氏所生嫡子四人,即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霸、四子李元吉。李元霸早夭,其餘三人在李淵建唐過程中都立有功勞。當李淵在太原起兵時,李建成是左軍統帥,李世民是右軍統帥,李元吉是中軍統帥,留守太原。
李淵稱帝的當年便册立李建成為太子,又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這裏面本來就有早定名分,以免兄弟相爭的意思。但是,李淵稱帝的時候,天下還遠遠談不上穩定。不僅群雄逐鹿,連年廝殺,而且皇帝就有好幾個,李淵衹是其中之一。儘管他占據長安,有居高臨下的優勢,但實力也不見得最強。李唐得以逐一消滅群雄,統一天下,李世民當推首功。
李世民在開國後的幾年裏,不僅建立了功勳,樹立了威望,更重要的是,他大大發展了自己的勢力。他網羅了尉遲敬德、秦叔寶、程知節等著名將領,又廣泛結交名士,比如房玄鈴、杜如晦等著名的十八學士,都成了他的謀士。所以,他的勢力無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後,也打過一些勝仗,雖然沒有李世民那樣雄厚的實力,但是,他有太子這個合法的身分,使得一大批皇親國戚聚集在他的周圍;他長期留守關中,在京城長安一帶有堅固的基礎,甚至宮廷的守軍都在他的控製之下。他還把齊王李元吉拉攏過去。總的說來,李建成和李世民是勢均力敵,旗鼓相當。
武德七年(624年),雙方的鬥爭達到了白熱化和公開化的程度。李建成預感到危機日益嚴重,兄弟仇殺不可避免,於是决定先下手為強,積極擴充東宮實力,以防不測。他私自招募四方驍勇之士二千人,充為東宮衛士,號稱長林兵;又派心腹可達志赴幽州(今北京市附近)招募突厥騎兵三百餘人,納入東宮諸坊。李淵得知後,為控製事態,將可達志貶往外地,痛斥李建成一頓了事。李建成仍不死心,又暗令心腹楊文幹在慶州(今甘肅慶陽)募兵,秘送東宮。
這年六月,天氣漸熱。李淵率領文武官員前往仁智宮(今陝西宜君縣境內)避暑,令太子李建成留守長安,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隨同前往。李建成認為有機可乘,遂與李元吉定計,謀害李世民。他派東宮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送信給楊文幹,令其於慶州發動兵變,搞裏應外合。
爾朱煥、橋公山深感此事非同小可,弄不好會自毀三族,於是中途反悔,直奔仁智宮告密。.
李淵聞訊大怒,下令將李建成扣留起來,又令司農卿宇文穎去慶州召楊文幹來見。不料宇文穎與楊文幹素有深交,到慶州後即以實情相告。楊文幹頓知死罪已成,遂起兵造反。李淵衹得派李世民率錢九竜、楊師道等將前往慶州平叛。盛怒之下,李淵第一次嚮李世民說出有關廢立的氣話:楊文幹造反的事與建成有關,恐怕響應他的人不會少,所以纔派你出徵。回來後,便立你為太子。我不會像隋文帝那樣,令骨肉相殘。我想封建成為蜀王,讓他入川。蜀兵脆弱,他日後倘若能夠聽從你的話,你就要保全他。如若不然,你收取他也比較容易。聽完這番話,李世民心中不勝歡喜,多少年來的政治宿願。終於從父親嘴裏說出來了。他急切地等待着這一時刻的到來,懷着激動的心情,率兵前去平叛。大軍一到慶州,叛軍頃刻瓦解。楊文幹為部下所殺,傳首京師。
李世民走後,李建成的心腹們感到如果李建成垮臺,勢必牽扯到自己。於是,李元吉通過同情李建成的嬪妃嚮李淵求情,又重賄中書令封德彝勸說李淵。在嬪妃和重臣的周旋下,李淵改變了主意,又派遣李建成返回長安居守,廢立之事遂告作罷。
仁智宮事件以後,李淵不能不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鬥爭加以審慎地處理。他看得出,如果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穩操政柄,妥善解决兄弟之間的權力之爭,朝廷必將大亂,手足之間也會生成株殺之禍。他决定必須支持一方,穩住另一方,使雙方都有所收斂,緩和鬥爭的尖銳程度。他權衡再三,覺得還是站在李建成一邊,更有利於政局的穩定。這是由於:第一,李建成是長子,且已立為太子,天下臣民傢喻戶曉,站在李建成一邊,既符合傳統,也有利於現實;第二,站在李建成一邊,可以使其由弱變強,增加其與李世民抗衡的政治力量,遏製李世民居功自傲的氣焰;第三,站在李建成一邊,不用改立皇儲,擁嫡派的文武大臣不會受到政治上的衝擊,可以保持大局的穩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1) | 序言(2) | 目錄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1)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2) | 由一個玩笑引發的政變(3) | 毒美人禍亂邦國(1) | 毒美人禍亂邦國(2) | 毒美人禍亂邦國(3) | 毒美人禍亂邦國(4)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1)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2)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3) | 熊掌難熟--楚商臣弒父奪位(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1)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2)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3)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4)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5) | 魚腹藏劍--公子光謀權奪位刺王僚(6)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1)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2) | 移花接木--楚李園獻妹奪權(3) | 一本萬利--呂不韋竊國始末(1)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